一个13岁的“厌女”男孩,7刀刺死女同学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5 19:59 1

摘要:类似的问题常常出现在未成年犯罪事件发声后的社交媒体上。人们义愤填膺,不理解天真可爱的儿童怎么会对同龄人诉诸暴力。这个问题同样是我们今天想跟大家聊的电视剧《混沌少年时》的主题。

一个家庭和谐、热爱历史、在校表现良好的13岁男孩,为什么会残忍杀害同校女生?

类似的问题常常出现在未成年犯罪事件发声后的社交媒体上。人们义愤填膺,不理解天真可爱的儿童怎么会对同龄人诉诸暴力。这个问题同样是我们今天想跟大家聊的电视剧《混沌少年时》的主题。

近日,Netflix英剧《混沌少年时》一经播出,就成为英国首部登顶每周电视收视率榜首的流媒体剧,拿下Netflix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收视率第一的位置,目前豆瓣评分8.7。

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公开表示,自己和两个孩子一起观看了这部剧,并深受触动。这部剧即将在英国所有中学播放,并配套提供老师、家长和监护人的陪看指南。《伦敦时报》评价它是“每位家长必看的电视剧”;《卫报》则说“《混沌少年时》会令所有父母恐惧”。

受该剧影响,英国中小学计划开设反厌女课程,内容包括“支持健康的人际关系”和“表达与理解界限”等等。

仅仅4集,每集50分钟的电视剧居然能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其背后可能是全世界在面对未成年犯罪时的茫然与无措。

《混沌少年时》并非一部犯罪悬疑剧。因为在高中女生凯蒂被杀害的12小时内,警方就锁定了凶手——凯蒂的同学杰米。在全剧4集的篇幅内,杰米的父母、治疗师和负责此案的警察都想要找到背后的真相。

所谓的真相不是谁杀了人,而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变坏了?”

证据确凿的案件,年仅13岁的杀人犯

清晨,一群荷枪实弹的警察了闯入一栋普通民宅,迅速锁定了目标,全自动步枪对准的却是一个13岁的叫杰米的男孩,这个家的小儿子。

矮小瘦弱的杰米脸上满是不知所措,甚至还吓尿了裤子。这个孩子被控告捅了14岁的同校女生凯蒂7刀,并将其残忍杀害。

杰米房间墙纸上的破损处,刚好形成了一把匕首的形状。

接下来,在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下,观众如同观看纪录片一般跟随杰米走进警察局、被护士检查身体、在律师和父亲的陪同下接受警察的审讯。杰米反复告诉警察和父亲,他没有杀人;抽血时,他甚至会害怕看针管。

走入审讯室前,父亲慎重地问杰米:“儿子,我只问你这一次,不管你说什么我都会相信你,你做什么了吗?”

杰米惶惶不安:“我什么都没有做。”

父亲相信了:“那我们就什么都不用怕。”

在今天的社交媒体上,“他只是个孩子”成了流行语,用来讽刺公共空间里令人头疼的熊孩子和为他们开脱的家长,但在那一刻,面对脆弱的杰米,观众和父母都心存疑虑:他只是个孩子,他真的杀人了吗?

期待反转的观众失望了,这次案情十分简单,经验丰富的律师一眼看出,警察应当已经掌握了丰富的证据,才敢如此大张旗鼓地抓人。最后,警察播放了男孩捅死女孩的监控画面,一切无可辩驳,尘埃落定。

父亲不敢相信地捂住了自己的脸,杰米看了看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随即也留下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杰米会举起屠刀?

尽管证据确凿,负责杰米案件的警官没能找到杰米杀人的原因,他翻遍了杰米、与杰米要好的同学和凯蒂的社交媒体,看到他们互相评论的心形emoji(表情符号),疑心这两人经常互动,应该是好朋友,但杰米并不承认。

警官只好来到杰米的学校,这是一所充满着“呕吐物、卷心菜还有手淫体液混在一起的气味”的校园。警官的儿子也在这里读书,还经常找理由不去上学,但他从未问过孩子到底是在惧怕学校里的什么。

学校里的老师大多满脸疲惫,没有什么教书育人的心思,身上都是浓浓的班味。比起跟这些难以沟通的孩子正面交流,老师更倾向于给孩子放网课。审讯中,杰米曾说自己最喜欢历史,但历史老师却说他跟杰米并不熟。

警官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去到每间教室,希望得到一些线索,收获的则是同学们对这件事的不屑与调侃。这里每个孩子都拿着手机,看到人打架会选择第一时间拍下来,听到杰米被抓,会兴奋地大喊“居然真的是他干的!”

警察在学校里什么也问不出来

在青少年面前,成年人总是对死亡与暴力讳莫如深,殊不知这些孩子了解得早已足够深刻。

警官对儿子说:“你应该清楚,有些事情我不能给你透露太多。”儿子却对父亲的迟钝一脸无语:“这里的每个人都比你以为的要知道更多。”

看不下去父亲的一无所获,警官的儿子忍不住站出来,重新解读了一遍杰米社交媒体上的emoji——那些让警官误以为杰米和凯蒂是朋友的表情,原来全是含义丰富的侮辱性词汇。

愤怒而绝望的男性

红色心形代表“爱”;紫色心形代表“性饥渴”;黄色心形代表“我对你有兴趣,但不是性方面”;橙色心形代表“一切都会好的”……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炸药”和“满分”两个符号。

炸药符号代表“红色药丸”。红蓝药丸原本是电影《黑客帝国》的隐喻,主角需要在红色和蓝色药丸中选择其一,红色意味着看清世界的本质,蓝色意味着继续活在梦幻的泡沫中。

成年人一开始无法理解符号背后的含义

可一群十几岁的孩子想要看清的“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呢?

这其实是Incel群体使用的黑话。Incel是“非自愿独身者(involuntarily celibate)”的缩写。

1993年,加拿大女孩阿兰娜为渴望拥有亲密关系的单身人士建立了这样一个线上交流网站,本意是鼓励较晚才有性经验的人们自我表达。

但随着20-30岁男性成员涌入,网站出现了许多因为爱而不得辱骂异性的言论。网络上的“Incel”也渐渐成为一个对异性由爱生恨的人群的代名词,大多指男性。

近年来,与“Incel”有关的暴力血腥事件在全世界屡见不鲜。

2020年,一名年仅17岁的未成年人在加拿大多伦多一间色情按摩店里残忍杀害了一名24岁的女性。

究其原因,是他在生活中无法吸引异性,企图用暴力手段“征服”和“报复”女性。而后,加拿大警方把这次指控升级为恐怖主义活动,这是首次将厌女犯罪认定为恐怖主义。

Incel群体认为,这个“世界的本质”充斥着“政治正确”,女性力量大行其道,男性成为了真正的受害者。在Incel论坛中,PUA、厌女、颜值至上成为主流观点。

英国作家劳拉·贝茨卧底网络社区,发现这样的理论对于那些内心怀有怨恨和愤懑的人具有最直接的吸引力。

一个加入了非自愿独身论坛的男性亚历克斯告诉劳拉,他一开始以为这只是一个由很多因为单身而过得不开心的男性组成的社群,他也属于这类男性。

很快,他被“灌输了世界的真相”:是这个社会欺骗了他,让他认为男性是掌控者,但实际的他却处于食物链的底端,真正享有特权的是女性。

“在这种世界观中,一个失意的男性是被女性和少数族裔剥夺了权利的受害者。你在情场上并不走运,你是否会因此感到气愤?但这不是你的错,全是‘她’的错。准确地说,所有女人都难辞其咎。”

而“满分”符号同样意义重大。它代表着Incel圈子中有名的“二八定律”,即“最具吸引力的前20%的男人享有社会里80%的性爱机会”,这意味着男性中只有20%可以获得女性的青睐,而剩下的人只有充当“舔狗”才能获得性爱机会。

警察的儿子给父亲解释“二八定律”

13岁谈论性还为时过早,杰米也尚未深入交往过女性,但这套理论早已是同学中心照不宣的真理,他的杀人动机随之浮现:

文弱的杰米被凯蒂嘲讽是一个“Incel男”(类似中文语境下的“屌丝”),面对这场针对他的网暴,羞耻又愤怒的杰米捅死了凯蒂。

但杰米为什么如此愤怒?他对男性与女性了解多少?

随着女心理医生布里奥妮与杰米的对话深入,我们发现,校园霸凌只是这个故事最浅表的一层。

有毒的男子气概

心理医生与杰米讨论的主题是“男子气概”。

美国社会学家迈克尔·基默尔提到,如果你去任何一个小孩玩耍的地方,只需要问一个问题,就能让他们打起来——“你们这谁是娘娘腔?”男孩们会相互指责,最后被推举为娘娘腔的男孩要么用拳头反击,要么哭着回家。

男子气概,这种被社会塑造的气质常被认为是男性与生俱来的。“男孩对自己的男子气概并不确信,这逼迫男孩们需要不断证明自己。”

杰米十分享受成年的女心理医生在他面前流露出恐惧的神情

想证明自己是一个优秀的男人,父亲原本是可以参考的榜样,但杰米的父亲经济条件一般,“不过是一个修马桶的工人”,而他自己身形瘦弱、运动能力不佳、还是一个处男,这些都让他的“男子气概”大打折扣。

这折射出男孩自出生以来就会听到三个谎言:

第一,运动能力等同于男子气概。身为男性却不擅长运动会让他们遭遇巨大的挫败。杰米原本喜爱画画,但父亲认为踢球和打拳更适合男孩。当杰米因为打得太菜被旁人羞辱时,看向父亲寻求支援,父亲却羞耻地别过了脸。

第二,男子气概意味着获得更多财富。在美国,一个8岁的男孩也会说自己的梦想是成为风险投资人。教育学家分析,如果把男子气概寄托在力量与财富上,总有人挣得更多、体力更好,最终将导致索求无度的空虚生活。

第三,把男子气概等同于性征服力,“去找女生上床,然后回来让其他男生刮目相看”。杰米就在心理医生面前谎称自己曾摸过两个女生的胸部和臀部,这让他觉得自己充满男性气质。

男孩的成长方式迫使他们隐藏天性与脆弱,在他们最痛苦的时候,他们不能寻求帮助,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男孩”。数据显示,患有精神疾病的成年和未成年男性中,愿意寻求帮助的不到50%。

这种“男子气概”也会让男性忽略女性的诉求。劳拉在研究中看到一个案例:一个14岁的男孩强奸了同校女生,老师问他:“她哭的时候你为什么不停下来?”男孩迷惑不解地说:“因为女孩在床上哭是很正常的。”

纪录片《面具之内》截图

杰米和凯蒂都是这种有毒的男子气概的受害者。

凯蒂被心仪的男孩索要裸照,而后在全校传播。当她遭受羞辱时,杰米站了出来。但他并不是想安慰凯蒂。他认为,凯蒂越被羞辱,自己就越容易得手。

“别人都骂她是婊子了,只有我还愿意约她,她身材一般,也只有我愿意将就一下……”

但是凯蒂拒绝了杰米,“我还没有那么可怜”,并且嘲笑杰米是“Incel男”,彻底打碎了他本就不多的男性自尊。

哪怕在回忆那个杀人的夜晚时,杰米也为自己开脱:“其实我想碰她哪儿都行,但我没有……要换成其他男生早就碰了,这说明我比他们好。”

在对话中,杰米一边评价女心理医生“长得漂亮”、“穿着谈吐一看就是有钱人”;一边又质疑她不如另一位男性分析师,后者只需要两次会面就能出具心理报告。他一边向对方表示喜爱,一边又贬低和攻击她,维护自己的男子气概。

与杰米对话结束后,心理医生流下了眼泪。

这似乎就是那个夜晚发生的一切:对杰米来说,挥刀砍向更弱的凯蒂,远比在男性同伴中证明自己的男子气概要容易得多。

互联网正在代替我们养育孩子

在深究未成年犯罪案件时,总无法避开对原生家庭的讨论——好赌的爸、软弱的妈、优秀的兄弟姐妹和破碎的他,已经成为某种犯罪模板。

但杰米的家庭绝对称不上“坏”。他的父亲曾经遭受过家暴,但他并没有因此对自己的孩子施加暴力,反而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好父亲。他的确容易情绪失控,会嫌弃儿子不够男人,但面对警察,他始终站在孩子这边。

杰米的父母和姐姐

后来他和妻子不断反思: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为什么孩子呆在房间里也会变坏?

在父母看来,孩子每天按时回家,只是关上房门看电脑已经再安全不过了。

可恰恰相反,那些看不懂的表情符号、极端理论与暴力色情影像就存在于互联网隐秘的角落中,是大人无从窥探的青少年世界。

2001年,美国卫生局曾发表过一份关于青少年暴力的报告,其中有三个关键发现:年幼男童暴露在暴力媒体影像下,对他人的痛苦会变得不敏感;对世界会更加恐惧;也会导致幼童对他人和自己采取更有攻击性的行为。

数据显示,一个18岁少年平均在屏幕上观看过20万次暴力行为,其中包含4万次谋杀。美国34%的青少年在网上收到过垃圾色情信息。93%的男生受到网络色情的影响。68%青少年每周观看色情出版物。21%青少年每天观看色情出版物。

青少年观看的影像标签。纪录片《面具之内》截图

类似的数据在各个国家都能找到,这并不是孤立存在于某一国家的问题。

杰米父亲的扮演者斯蒂芬·格雷厄姆,也是本剧的编剧。创作《混沌少年时》是因为他关注到家乡的一起社会案件——一个14岁的男孩挥刀杀害了12岁的女孩。没过多久,又是一起。青少年杀人事件并非孤立发生,格雷厄姆想知道,这些男孩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混沌少年时》用极大的勇气直视了残酷的现实:

类似的悲剧总是在发生,当然可能发生在每一个孩子身上。而一旦它被大众正视,往往意味着惨烈的后果已经酿成。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总体呈上升趋势,盗窃、强奸、抢劫、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5类犯罪占比近7成。

2024年,河北邯郸就发生了三名初中生杀害同学、平分钱财的事件,加害者和受害者都未满14周岁。首犯被判处无期徒刑,同案人员交由有关机构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今年3月,最高法阐释,这是我国首次对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罪犯的顶格判罚。有人愤愤不平,也有人叫好,似乎只要得到惩罚,事情就结束了,却忽视了未成年犯罪传递给社会的不安感:少年为何杀人?或许是成年社会也出现了问题。

无论是杀戮、强奸和恐怖袭击,还是其背后的Incel群体、厌女文化和有毒的男子气概都广泛存在于成人世界,再通过互联网渗透到每一个孩子身上。而能够做出改变的,也只有成年人。

就像编剧所说,这是一个复杂的时代,《混沌少年时》能做的,只是开启一场对话。

杰米的父亲在凯蒂遇害的路口放上了一束鲜花。

来源:人生望远镜五彩纷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