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陕西关中平原西部,秦岭与渭水呵护的周原大地上,3000多年前的文明曙光曾照亮华夏。作为周文化的肇基之地,宝鸡以其独特的地理禀赋、历史脉络与文化遗存,成为中华文明史中的一座高峰。
在陕西关中平原西部,秦岭与渭水呵护的周原大地上,3000多年前的文明曙光曾照亮华夏。作为周文化的肇基之地,宝鸡以其独特的地理禀赋、历史脉络与文化遗存,成为中华文明史中的一座高峰。
以“周风雅韵 礼行华夏”为主题的2025年宝鸡市周文化旅游节即将开启,这场文化盛事将成为今人对话古老文明的又一崭新窗口。
这里,曾是周人叩击文明之门的起点,是礼乐之光破晓的地方,更是中华文明基因孕育的摇篮。当我们翻开泛黄的典籍,端详着精美的青铜器,3000多年的时光在此刻交织——周原,这个被《诗经》反复吟诵的地方,为何是周文化的源头?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脉络,探寻周原沃土的文明之光。
周原沃土 孕育农耕文明的密码
周原(宝鸡岐山、扶风一带),这是一个在任何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却是3000多年前西周王朝的起点、礼乐文明的源头。
公元前12世纪前后,古公亶父率周人从豳地南迁至岐山,《诗经》所载“至于岐下”的迁徙,实为一次文明的战略转移。在“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自然条件下,不仅为农耕文明提供了基础,更因其“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的地缘优势,成为族群发展的安全屏障。
宝鸡周原博物院里的古公亶父雕塑 祝嘉摄
考古学家、北京联合大学校长雷兴山教授在经过持续多年的周原考古发掘研究后曾说到:周文化的发祥地是周原。在周原发现了多座西周城址,周原西周青铜窖藏数量远非其他地区可比;岐山县周公庙遗址的发现,被学界称为新中国最重大考古发现,可彰显周原是西周文化的重心区。周人在周原大地上创造出了非凡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成就,走出周原时,不仅带走了政治制度与生产技术,更带走了思想文化与礼乐文明。周原文化,当之无愧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周人始祖——弃“教民稼穑”的传说,在周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实践。宝鸡周原博物院馆藏的西周青铜农具,既是农具又是礼器,象征着“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这种对土地的依赖,孕育出“敬天保民”的朴素哲学——天即自然规律,民为生存根本,与商王朝的鬼神崇拜形成文明分野。
岐山周文化景区里的周礼乐舞表演(资料图)
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会长、研究员霍彦儒认为,周人选择定居周原发展,有重回老家祖地,周原地理环境优越、土壤资源丰厚等多个原因。周原土地平坦、水源丰富、气候适宜、土壤肥沃,这对于擅长农业的周人来说,简直是“天府之地”,非常适合发展农业。
周人在周原不仅发展农业,还实行了宽松的德治政策,敬天保民,使天下人心归顺。此外,周人还善于吸引人才,汲取异族文化,周原的姜姓以及不被商王朝重用的遗民,都被周人以宽广胸怀接纳。在青铜器铸造方面,周人更是善于创造,铸造了不可计数的青铜重器,留下了珍贵的青铜铭文、金文艺术。在建筑方面,从召陈遗址、凤雏遗址等来看,周人建筑前厅后室的模式,影响了中国建筑文化几千年。
宝鸡周原博物院召陈西周建筑基址 谢克强摄
从亶父营城、季历拓疆到文王兴周,周人用三代人完成从方国到王朝的蜕变。周武王伐纣后,虽定都丰镐(即今天的西安长安区),却在周原保留宗庙与王畿采邑,祭祀等重大活动仍然在岐山举行,使其成为“文化首都”。有学者认为,西周王朝的都城一度时期实际上也在周原,周原可谓周人的“革命圣地”。
岐山周公庙遗址出土的“王季”“文王”等甲骨文,与《史记》记载相互印证,将传说中的周族崛起史转化为信史,实证了宝鸡作为周王朝“兴起之地”的不可替代性。
文化高位 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
历史上,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的硝烟散去,周人面对“小邦周如何统治大邑商”的难题,给出了“以德治国”的解决方案。周公在岐山卷阿“制礼作乐”,不是创造新制度,而是将周人百年实践提炼为宗法、分封、礼乐三位一体的文明体系。
宝鸡文理学院原历史系主任何志虎曾概括出了“周文化十大因子”,包括:敬天、尊祖、护宗、保民、尚贤、无逸、教化、贵老、明德、慎罚等,构成“厚德载物”的精神内核,成为后来儒家思想的源头活水。
周公庙里的周公雕塑 赵彬瑞摄
西北大学校长孙庆伟曾从事周原考古多年,他曾坦言:“我已经是个老周原人了。”“宝鸡是礼乐文明摇篮,德政思想之邦。”这是孙庆伟通过研究,带着对周原、对宝鸡炽热的感情,早在几年前所做的总结性评价。这些话既有学术价值,又不乏赤子深情。
孙庆伟曾说,周原是周文化的发祥地,也是西周时期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周文化又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文化传承过程中,就如同一条河流,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有波动的,而周文化就是这条大河中的一个水位高峰。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周文化就是优秀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代表,而周文化的特征就是礼乐文明,礼乐文明就可以视为我们中华文明中的最核心部分。
岐山凤雏宫遗址(资料图)
从古公亶父迁岐,到西周末年,前前后后300多年,这么长的时间里,周人在周原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存。同时,西周王朝的意义非常重要。它创造性地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最典型的就是分封制。除了政治制度外,周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也占突出位置,因为周文化中提出了德政的观念。
“通过以德治国来构建一种和谐社会,这个是周人的一大发明。”孙庆伟说,良好的政治规划和政治理念、治国理念的结合,才造就了西周王朝的强盛和周文化的源远流长,乃至对此后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文明史诗 滋养民族自信的源泉
随着周王朝的建立,周文化传播天下,成为中华主流文化的重要源头,也奠定了中华礼仪之邦的基石。如今,周文化的遗迹、风韵,依然在宝鸡大地上闪耀光芒:岐山的凤雏宫遗址、周三王庙、周公庙、凤凰山等,无不留下了周王朝发祥的足迹;宝鸡人勤劳朴实、崇德尚礼,民间流传着众多与周文化相关的习俗、谚语等。历史的烟云依旧在这方古老的大地上,散发着礼乐的诗韵书香!
2024年10月,宝鸡市融媒体中心启动了为期近两个月的“寻周记·探源礼乐文明全媒体采访行动”,采访团队通过实地探访、专家对话等方式,生动展现了周文化的魅力和内涵,让更多的人了解周文化、认同周文化、传承周文化,此次行动的社会影响巨大。
俯瞰宝鸡周原博物院 谢克强摄
“宝鸡作为周文化的发祥地,其孕育的政治思想与文化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岐山县文化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常年从事周文化研究的杨慧敏说。他谈到,探究传统文化,并非单纯追溯历史,而是要大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怀,同时在全球舞台推动文化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礼乐教化,天下大同”,这一系列理念传承至今,持续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凝聚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着持久的精神力量源泉。
站在周公庙凤凰山之巅回望,周原的黄土层中埋藏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图谱:农业立国的务实精神,以德治国的政治智慧,礼乐和谐的社会理想,以及何尊铭文“宅兹中国”的文明自信。
周公庙凤凰山一景 赵彬瑞摄
宝鸡作为周文化源头,不仅因其是地理意义上的发祥地,更因其孕育的价值体系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基本性格。从3000多年前的“岐下之邦”到今日的“周礼之乡”,这片土地证明:真正的文明源头,永远在时光深处为后来者提供精神给养。当我们在宝鸡注视青铜器的纹路、感受周礼的遗韵,实则是在与一个民族的文明童年对话——那里有我们的过去,更藏着走向未来的密码。(宝鸡融媒记者 麻雪)
本文来自【宝鸡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