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学体系中,麻醉医学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从传统的“手术护航者”,转变为全程守护患者围手术期健康的主导力量,再到当前的舒适化医疗主导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以下简称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始终站在前沿,以精准麻醉理念为引领,推动麻醉医学不断向前发展,为患者带来安全与舒适。摘要:在现代医学体系中,麻醉医学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从传统的“手术护航者”,转变为全程守护患者围手术期健康的主导力量,再到当前的舒适化医疗主导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以下简称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始终站在前沿,以精准麻醉理念为引领,推动麻醉医学不断
麻醉医学定位革新
探索加速术后康复
在传统观念中,麻醉科的主要任务是在手术过程中为患者提供无痛保障,确保手术能够顺利进行。然而,随着医学理念的不断革新,我们深刻认识到,麻醉科的作用绝不是仅限于术中管理,而是提供贯穿于患者整个围手术期,以及手术室外无痛治疗的全链条服务。要实现这一切,关键在于对麻醉内涵的深刻理解,以及对麻醉核心技术的掌握。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已将工作范畴全面拓展,涵盖了术前多学科评估、术中精准麻醉、术后镇痛与重症监护及手术室外无痛治疗,并且积极探索多学科协作的加速术后康复(ERAS)模式。
2025年,一名82岁的患者因舌癌在武汉协和医院接受了复杂的根治术。由于患者术后发生气道水肿的风险极高,需要延迟拔管(气管插管)并接受密切监护。在传统模式下,这样的患者通常需要转入综合ICU,但综合ICU资源紧张,可能会导致治疗延误。患者被转入医院麻醉重症监护病房(AICU),麻醉科团队凭借对围手术期病理生理的深刻理解和精湛的呼吸循环支持技术,成功帮助患者转危为安。术后第3天,患者顺利回到普通病房。武汉协和医院AICU年均收治危重症患者超过1000人次,预计今年将突破2000人次,极大地降低了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为推动麻醉医学定位革新,武汉协和医院围绕术前、术中、术后和手术室外四大核心环节,系统性构建了现代化麻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术前,我们借助基因检测和精准评估等方式,为每一名患者量身定制麻醉方案;术中,依托先进的智能监测系统,实现麻醉深度的动态调控,确保麻醉的精准与安全;术后,AICU团队与疼痛管理团队无缝衔接,降低患者在转科过程中的风险;手术室外,积极打造规范化的无痛诊疗中心,为各类患者提供安全和舒适的诊疗体验。
目前,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年均手术患者近20万人次,无痛诊疗10余万人次,麻醉手术范畴包括心脏大血管手术、器官移植手术、高龄与高危手术等复杂领域,为患者带来健康与希望。
创新驱动发展
精准麻醉与智能化实践
麻醉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业界对麻醉核心技术的创新。麻醉的核心内涵实际上是对生命机能的调控。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以生命机能精准调控为核心理念,通过智能化系统、中西医结合模式,以及科研成果转化,不断推动麻醉医学迈向新高度。
笔者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智能麻醉系统——智能闭环靶控输注系统。该系统基于患者个体药代动力学模型,能够实时调整麻醉药物剂量,实现精准麻醉。例如,一名79岁的子宫脱垂患者需要紧急手术,但由于其心肺功能较差,传统麻醉方式风险极高。我们通过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联合智能输注系统监控,成功将镇静药物用量减少了30%,患者术后苏醒时间缩短了40%,显著提升了手术的安全性。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大数据支持的术后镇痛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疼痛评分,为麻醉医生及时调整镇痛方案提供支持,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针对药物敏感或合并症复杂的患者,我们创新性地开展了针刺复合麻醉。一名需要人工流产的患者由于对药物过敏,无法使用常规镇痛药。我们通过针刺太冲、三阴交等穴位,使患者的疼痛评分从8分降至3分,手术全程未使用阿片类药物。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200余名患者,减少了20%~30%的麻醉药物用量,相关成果发表于《中华麻醉学杂志》,为中西医结合在麻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力证据。
麻醉科团队围绕麻醉药物基因组学开展了深入研究,发现了多个与丙泊酚、瑞芬太尼敏感性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并建立了中国人群药代动力学模型。基于这些研究成果,我们改进了瑞芬太尼的输注方案,使患者术后呼吸抑制发生率降低了15%。
建围手术期医学生态体系
助学科持续发展
尽管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麻醉医学仍面临诸多挑战:复杂手术麻醉需求不断增加、患者术后长期预后管理有待加强、基层麻醉水平参差不齐等。未来,我们将从几个方向发力,推动麻醉医学持续发展。
我们将进一步扩大药物基因组学检测范围,力争覆盖80%以上的手术患者,实现基因导向的个体化用药;同时,开发围手术期风险预警系统,整合患者生命体征、实验室数据与影像学信息,通过人工智能预测模型,提前干预并发症,为患者的围手术期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为了满足患者对舒适化医疗的需求,我们将整合无痛诊疗中心,实现拔牙、辅助生殖取卵手术、整形美容等医疗操作全程无痛化,以及膀胱镜、宫腔镜、超声等检查舒适化;进一步推动居家镇痛管理,通过可穿戴设备远程监测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实现“医院—社区—家庭”联动,为患者提供连续的疼痛管理服务。此外,我们将致力于将无痛胃肠镜、无痛分娩等服务下沉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让更多患者享受到舒适化医疗的成果。我们将应用麻醉神经调控等专科技术,打造多模式-创新个体化睡眠麻醉治疗技术,帮助重度睡眠障碍患者缓解痛苦。
我们还将加强区域麻醉联盟建设,通过5G技术实现AICU与基层医院实时会诊,拟年均培训基层麻醉医生约500名,提升基层麻醉水平,促进区域麻醉医学均衡发展;积极搭建国际化学术平台,牵头多中心临床研究,推动中国麻醉方案纳入国际指南,提升中国麻醉医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从幕后英雄到舒适化医疗主导者,麻醉医学的每一次进步与跨越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更离不开技术创新。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患者安全为核心,以精准医学为引擎,努力构建更加完善的围手术期医学生态体系,推动麻醉医学从“技术高地”迈向“学术高峰”,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协和”力量。
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 陈向东
整理:陈庆红
编辑:甘贝贝 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CDB5J4RX】获取授权
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