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一前后,朋友圈陆续有人发烧、咳嗽、嗓子痛,一测发现新冠抗原又是两道杠。新闻报道,陈奕迅也因为感染新冠,取消了演唱会。
最近,「以为是感冒,结果是阳了」成了不少人的真实经历。
五一前后,朋友圈陆续有人发烧、咳嗽、嗓子痛,一测发现新冠抗原又是两道杠。新闻报道,陈奕迅也因为感染新冠,取消了演唱会。
除了成人,有不少孩子、甚至是小宝宝,在以为是感冒的情况下去医院,结果测出中招了新冠:
新冠是「又回来」了吗?
中疾控刚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4 月全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病毒阳性率从 7.5% 升到 16.2%,连续三周排在所有呼吸道病毒的第一位,已经超过了鼻病毒和流感病毒。
在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也从 3.3% 升至 6.3%,同样连续多周居首。
南方省份的阳性率整体略高于北方,部分早期上升的省份已有所趋缓,但整体仍处于上升通道。
这次新冠有什么特征?需要担心吗?又会持续多久?
我们整理了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快速回答。
一句话就是:免疫逃逸能力更强,症状更像感冒。
这次引起感染的主要是 XDV 变异株及其子分支 NB.1.8.1,它们仍然属于新冠病毒的奥密克戎(Omicron)家族,是此前广泛传播的 JN.1 和 XDE 的「重组后代」。
简单说并不是完全「换代」的新毒株,而是奥密克戎的又一轮迭代更新——虽然没有重大版本升级,但一直都有小的更新迭代。
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又有什么典型症状呢?
● 免疫逃逸更强:之前阳过或者打过疫苗的,也可能再次感染;
● 症状更像感冒:嗓子痛、低烧、咳嗽或根本没症状,容易被忽视;
● 传播依旧不弱:目前在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泰国等地已成为主流毒株。
本轮的新冠有以下几个主要症状特点:
症状特征
具体表现
起病轻,但拖得久
发烧多为 1~2 天缓解,咳嗽咽痛常持续 7~14 天甚至更久
「感冒感」很强,不典型
轻咳、鼻塞、咽干、流涕为主,发热不明显
部分人有「气道后遗症」
持续咳嗽,夜间重,有气喘、声带疲劳、肋骨
儿童与高风险人群表现
部分儿童发展为急性喉炎、低氧,老人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
这波新冠感染会持续多久?
这一次的新冠「抬头」是一次「低调回潮」,不用过度焦虑。
从更长的时间线可以看到,疾控中心的的监测数据显示,过去新冠感染一直存在周期性的感染波峰。
这次的「反弹」,也不是突如其来的新疫情,而是叠加换季、节假日等因素的,又一次常规流行小高峰。
虽然目前疫情整体仍处于低流行水平,但中国疾控中心也在报告中指出:新冠病毒持续处于活跃状态,公众仍需保持基本防护意识。
这一波感染会持续多久?
根据香港卫生专家孔繁毅教授的判断,这一轮感染高峰可能会在未来 2~3 周内达到顶点,整体波动持续约 6~8 周。
结合以往数据,中国内地的疫情节奏与香港相近,预计这轮小高峰将在 5 月底至 6 月中下旬逐步缓解。
病毒学专家、江苏省疾控中心病毒研究所所长常荣山也表示,本轮流行的高点大约出现在 5 月中旬,6 月初新冠阳性率预计将下降至 8%~10%,6 月下旬有望降至 5% 以下,回落速度较快,整体不会对高考等重要社会活动造成干扰。
对大多数健康人来说,这轮新冠的症状确实相对轻,比如咽痛、发烧一两天、身体疲乏,部分人还会咳嗽持续一周甚至更久。
对于高风险人群来说,感染仍有可能引发严重后果,防护不能松懈。
根据香港卫生防护中心 2025 年 5 月的通报:过去 4 周内,香港新增 75 例新冠重症个案、26 例死亡。其中 95% 以上患者为有基础病的成年人,且大多数半年内未接种加强针。
高风险人群包括:60 岁以上老人、有基础疾病者(糖尿病、心脑血管、慢阻肺等)、免疫低下人群(如肿瘤治疗中、器官移植患者)。
高风险人群建议如下:
● 家中常备抗原试剂、体温计、血氧仪;一旦不适应尽早就医。
● 如确诊感染,尽可能在 48 小时内,请医生评估是否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托那韦)。
● 家人如有呼吸道症状,应主动隔离,佩戴口罩、错峰用餐,避免患者直接照护接触宝宝。
如何防护 ?
从疾控中心的监测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除了新冠病毒以外,还有其他多种呼吸道病毒正在流行。
这些呼吸道疾病的感染症状很类似,家长无须自行判断,也无需过度焦虑。
面对复杂病情时,我们可以冷静面对,合理对症护理和用药,必要时及时带孩子就医。
儿童疾病居家护理指南
发烧
✅ 3 月龄+ 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
✅ 6 月龄+ 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不要给孩子穿盖太厚,避免影响退热。
咳嗽
✅ 1 岁+ 可服用蜂蜜缓解;6 岁+ 可服用硬糖、蜂蜜缓解
✅ 使用加湿器改善环境湿度,让室内空气湿度维持在 50~60%
❗️婴幼儿不建议自行服用止咳药
咽痛
✅ 含冰块、冰棒、冰酸奶等低温食物,可暂时缓解咽痛
✅ 6 岁以上儿童可通过温盐水漱口缓解
✅ 可以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缓解
❗️不建议自行用咽喉喷雾剂、含药漱口水、药物含片缓解
鼻涕鼻塞
✅ 可使用生理盐水制剂清洗宝宝鼻腔缓解症状
腹泻
✅ 适当增加液体摄入或者口服补液盐,以防治脱水。
01 出现 3 类发热
● 3 月龄以内:腋温 ≥ 37.5 °C 或肛温 ≥ 38 °C
● 3~24 月龄:腋温 ≥ 37.5 °C 或肛温 ≥ 38 °C,持续 24 小时以上
● 2 岁+:发热 3 天,没有降温表现
02 咽痛无法进食导致脱水
因为咽痛或者腹泻等原因,导致脱水,需要去医院面诊。
可以对照下表判断:
03 体温正常的时候精神状态差
尽管体温恢复正常,但精神很差,比如嗜睡、进食困难、烦躁,甚至连哭闹都没有力气的时候,建议带孩子去就诊。
04 出现肢体抖动、呕吐、抽搐等情况
如果孩子出现惊跳(四肢抖动),肌肉抽动或震颤、喷射性呕吐、皮肤发花、面色苍白等的情况,要尽快带宝宝去医院。
05 出现呼吸和心率增快等问题
家长可以参考下表,判断宝宝呼吸频率和心率的异常情况:
● 呼吸时鼻翼煽动
● 呼吸暂停
● 嘴唇、牙龈或指甲变蓝
● 呼吸非常困难
● 开始发出呼噜音
● 孩子看上去正疲于用力呼吸
● 肋骨间或胸廓下方的皮肤和肌肉看上去有内陷
☝️ 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后更要记得洗手,减少眼、口、鼻的触摸;
☝️ 尽量少到人群密集、通风差的场所,保持社交距离,避免与发热、呼吸道症状者接触;
☝️在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如医院、公共交通)佩戴合适尺寸的儿童口罩;
☝️ 保持居住、生活环境清洁和通风;
☝️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
☝️ 如果有不舒服的情况,注意休息,及早就医;
病毒在变,我们的应对策略也在实时更新。我们要记住的是不惊慌,不恐慌,冷静应对。
最后,祝大家和宝宝都平安、健康、顺遂。
参考文献
1. Guo C. et al., "Antigenic and Vi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ARS-CoV-2 Variant NB.1.8.1", bioRxiv, 2025. DOI: 10.1101/2025.04.30.651462;
2. 香港大学临床医学学院感染及传染病科教授孔繁毅观点(引自人民日报、观世界)
3. 中国疾控中心《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2025年第14–18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综合解读;香港卫生防护中心新闻发布(2025年5月)
5. 数据来源: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卫生防护中心疫情简报(2025年5月)
6. 指南参考:中国疾控中心公众健康提示(2025年5月)、北京朝阳区疾控中心建议、香港特区政府疫苗接种方案
7. 客户端综合解读;香港卫生防护中心新闻发布(2025年5月);孔繁毅教授公开研判
本文专家
刘华
审核专家
北京和睦家医院
儿科主治医师
审核专家
儿科主治医师
来源:丁香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