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时候,心里会像压着一块石头,不大不小,却总是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明天色晴朗,心头却阴云密布;饭菜香喷喷的,筷子却提不起来;朋友在一起闲聊打趣,笑声里却听不出轻松。这是心病,还是心累?是性格的问题,还是身体出了毛病?当一个人被焦虑症缠住时,身体和情绪都会“造反”
有时候,心里会像压着一块石头,不大不小,却总是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明天色晴朗,心头却阴云密布;饭菜香喷喷的,筷子却提不起来;朋友在一起闲聊打趣,笑声里却听不出轻松。这是心病,还是心累?是性格的问题,还是身体出了毛病?当一个人被焦虑症缠住时,身体和情绪都会“造反”,可惜这种“妖风”悄无声息地袭来,让人防不胜防。
焦虑症,并不是“想太多”那么简单,它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涉及心理、生理和行为多个层面,常常伴随着紧张、担忧、坐立不安、心慌气短等症状。根据2022年国家精神卫生中心发布的数据,中国成年人中,一生中有超过7%的人可能患上某种形式的焦虑障碍。而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些节奏快、压力大的城市,焦虑障碍的患病率甚至更高。
但焦虑症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身体又会发出哪些“求救信号”?又该如何识别它的“隐身术”?这场与焦虑的拉锯战,绝不是靠一句“想开点”就能结束的。身心双重夹击下,焦虑症藏得可深了。
焦虑症不是“玻璃心”,更不是“作”,它是实实在在的疾病。但它最擅长的,就是变戏法。有一位江南小镇的中年妇女,家里没有大事,生活也算安稳。但她经常半夜惊醒,心跳快得像敲鼓,手心发凉、呼吸急促。去医院检查了一圈,心电图、血压、血糖都正常,医生说她是焦虑症,她一脸懵:“我没烦心事,怎么会得这个病?”
其实,焦虑症最狡猾的地方在于,它常常伪装成“身体病”。有研究指出,35%到45%的焦虑症患者最初的表现都是躯体症状,比如头痛、胃胀、胸闷、出汗、尿频等。很多人以为自己得了大病,辗转各大医院,最后才发现问题出在“心”上。特别是在北方农村地区,人们对心理疾病了解不多,常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女人多想没好事”,于是焦虑被误认为是“矫情”,结果耽误了最佳干预时机。
焦虑不是一种表现,它像七巧板,拼出来的每一种形状都不一样。以下这七种表现,人在不同阶段可能会轮番经历:
情绪像坐过山车
情绪波动大,时而烦躁,时而低落,表面上看起来“情绪化”,其实是焦虑在作怪。研究发现,焦虑症患者的杏仁核——大脑处理恐惧与威胁的核心区域——活动明显增强,就像一个过度敏感的“雷达”,风吹草动都能触发警报。
睡得晚,醒得早,睡着也不香
入睡困难、易醒、早醒、噩梦连连……睡眠障碍几乎是焦虑的“标配”。2023年复旦大学与瑞金医院的研究指出,超过80%的焦虑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且持续时间越长,焦虑程度越严重。
身体“罢工”,找不出毛病
心悸胸闷、消化不良、腹泻便秘、月经紊乱、手脚冰凉、头晕头痛……这些躯体症状常常让患者以为是内科问题,结果一圈检查下来,身体没问题,还是焦虑惹的祸。
脑袋像进了雾霾区
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好像脑子被冻住了。国外一项对焦虑症患者脑部成像的研究显示,焦虑会显著影响前额叶皮质的功能,使人难以处理复杂的信息和任务。
社交变得像打仗
怕见人、怕说话、怕出错,甚至害怕别人看自己。焦虑让人对社交敏感过度,哪怕一句玩笑话,也能在心里反复咀嚼,越嚼越苦。
总想控制一切,结果控制不了自己
焦虑者常常追求“万无一失”,但偏偏越想控制,越容易失控。就像那位南方城市的年轻母亲,总担心孩子吃坏肚子,把水果洗了三遍还不放心,结果自己却累得喘不上气。
对未来充满灾难性幻想
总觉得“要出事了”,哪怕眼前一切正常,也总有种“暴风雨要来了”的感觉。国外心理学家Borkovec的研究指出,焦虑者常陷入“灾难性思维循环”,把可能性当作必然性,想象力比小说家还丰富。
焦虑不讲理,调适得讲方法。焦虑不是靠“别想了”就能消失的,它需要科学地调适和管理。以下七个方法,能为大家打开一扇窗,让焦虑有出口:
识别情绪,不对抗情绪
情绪像水,堵得越紧,越容易决堤。接纳焦虑,就像接纳下雨天,不要责怪自己“怎么又焦虑了”,而是允许它存在,再寻找方法把它温柔地送走。
规律作息,稳定节律
人是昼夜节律的动物,焦虑常常伴随生物钟混乱。研究表明,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尤其是按时起床、限制午睡时间,有助于稳定情绪。特别是南方湿热地区,建议午间休息不超过30分钟,避免过度嗜睡扰乱生物钟。
身体动起来,心情亮起来
运动是调节焦虑的“天然药”。2024年清华大学与中科院心理所联合发布的一项研究指出,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太极)每周3次,每次30分钟,能显著降低焦虑水平,尤其适合中老年人。
学会“断想”,别让大脑永远在线
焦虑者往往习惯“脑内循环播放”,一件小事能想出十八种结局。可以尝试“思维中断训练”——当发现自己陷入负面想象时,轻拍手掌或口头说“停”,打断思维链条。
饮食也能帮忙
2023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发布的研究发现,地中海式饮食模式(富含坚果、全谷物、深色蔬菜、优质蛋白)对缓解焦虑有一定帮助。北方人可适度减少油炸食品,多吃粗粮、豆类和绿叶蔬菜。南方人则可增加发酵食物,如豆豉、酸菜,有助于肠道菌群平衡,缓解焦虑。
远离“信息噪音”
现代人信息过载,手机刷不停,焦虑越刷越重。试试“数字排毒”——每天设定固定时间查看消息,其余时间关闭通知,给大脑一些“安静的空间”。
寻求专业帮助,不等火烧眉毛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不要羞于寻求专业帮助。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正念训练等都是被证实有效的干预方式。特别是长期被焦虑困扰、影响生活质量的人群,应及时前往专业医疗机构评估。
焦虑是一场“看不见的慢战”,它不吵不闹,却能悄无声息地让人身心俱疲。但只要识得它的真面目,抓住调适的时机,便有机会走出阴霾,迎来晴天。就像老话说的,“心宽一寸,路宽一丈”,焦虑不怕多,只怕藏得太深。
来源:玲儿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