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惇做了六十多年的老师,研究了六十多年的学问,桃李满天下,学术不离口,专业随身行。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说,黄惇的书法研究为当代的书法学科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黄惇
五月的长沙,正是南风翩翩然的时候。
万物已褪去早春的生涩,露出青春勃发的姿态。
阵阵暖风里,草木轻盈,人也变得身姿轻盈,走着走着,几欲跑跳,心情起舞。在这样的时节,难免勃发出些许诗情画意。
于是,随着风,走进一场水墨的风里——“风南来——黄惇书法篆刻艺术展”。
一场自南来的好风
黄惇是谁?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借用展览现场一群青年学生的话——那是教科书上的人,是一到期末考试就要在脑海里“滚瓜烂熟”的人。
黄惇做了六十多年的老师,研究了六十多年的学问,桃李满天下,学术不离口,专业随身行。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说,黄惇的书法研究为当代的书法学科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董其昌书法论注》《中国古代印论史》《中国书法史——元明卷》……展厅里的一处展柜里,紧紧密密地摆放展示着黄惇的著作,一些旧版书页已泛黄,一些再版书页还散发着墨香。可知这些论著一年年来为多少求学的学子解惑授业。
尽管其学术论著早在湖南流传,但对湖南来说,黄惇仍是稀客。
还是工作日,九点半的开幕式现场,慕名而来的人们把美仑美术馆的展厅挤得人声鼎沸。头发已染上霜色的黄惇,正在台前。他脊背微微弯曲,双手轻搭在讲台上,姿态从容,带着吴侬软语致辞。
黄惇自叙,此前对湖南并不算熟悉。因近几年受鄢福初主席邀请参与中华简帛书法艺术研究与传播工程、受陈松长教授邀请参加岳麓书院的学术活动,才多次来到湖南,与湖南的书法家、研究者们喝酒、聊天、谈学问,也有了心意相通的感觉。
开幕仪式上,黄惇的湖南书友们也纷纷助场,关键词,离不开风。
此风大抵有几种意味。
黄惇曾说,小时候,每当家中飘来一阵好风,长辈们总会说:“风先生来了。”其实,说的是晚清扬州的大名士吉亮工。他是黄惇曾祖父的老师,诗书画样样精通,号“风先生”。吉亮工的文人风骨深深影响了黄惇。其后,黄惇自号“风斋”,给书斋取名“风来堂”。此次,黄惇以“风来”为展览冠名。既是对先辈的致敬,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而对于身处潇湘之地的湖南观众而言,此次展览也是一缕从江南吹来的笔墨之风。展览既有旧作,如自作诗《治印一得歌》等笔意古朴,尽显对传统帖学的深研;也有焕发新意的近期创作,如《苏轼·赤壁怀古》《舞鹤·怒猊》诗卷,笔画连绵处似有清风流转,尽显洒脱气韵。既有临摹经典的传承之作,如临《兰亭序》展现深厚功底;也有诗稿画作《相看两不厌》的创新表达,别具文人意趣。从学术手稿到艺术创作,一笔一画,有严谨的学风,有雅逸的书风。
展览开幕次日,湘江新区城市规划馆,黄惇开坛主讲《印从书出、印外求印与篆刻创作》,依旧座无虚席。黄惇信步登台,吴地口音温和而有力,从历史考据到创作心得,旁征博引间妙语频出。酣畅处,引得全场不由赞叹。
窗外春色潋滟,室内气氛炽热,书法艺术的春风,拂过观众心田。
《三千碗底大户》 黄惇 印章 4.2cm×4.2cm 1992
《观云》 黄惇 横幅 50cm×68.5cm 2021
写风雅,也写生活的浪漫
“将历史上的优秀书法作品放在自己面前时,就像欣赏一首好听的音乐作品一样,可以被它打动。”
这是黄惇对书法的形象比喻。
黄惇沉醉过“黄钟大吕”,为碑学着迷过。碑学盛行的时代,少年黄惇和同辈人一样,以唐楷起步,写过柳公权、欧阳询。到了二十几岁,受风气影响,涉足魏碑、汉碑、秦篆等。1992年迁居南京艺术学院时,黄惇已收藏满满一抽屉珍稀的北魏后期碑学作品。
饱读书论、书史,黄惇寻其源头、察其流变,将自己放到历史长河中去,选帖、寻师、择立场。如今,黄惇更主张帖学,痴迷“丝竹管弦”,追求洒脱、清朗、俊逸的风度韵味。黄惇认为,金石并非古代书法的常态,常态是用毛笔、讲究笔法的书写,而非刀刻和制作。他推崇“师笔不师刀”,致力于恢复帖学的雅逸传统。
在展厅观展,确能感受到一股文人书卷的清雅温润。
用评论家的话说,黄惇将帖学用笔的风流倜傥、八面出锋运用到了创作中,风樯阵马,“风”性十足。黄惇的作品,潇洒自如,气脉畅通,于萧散、清雅中又多了一些老辣纵横。
黄惇在墨中用水,提笔便是水墨画的风韵。作品《天籁》《观云》,笔画连绵婉转、自由奔放,线条灵动且富有变化。牵丝连带部分,似断还连,给人以灵动飘逸之感。运笔速度较快,留下的飞白增添了轻盈空灵的韵味,富有生命力。
更多的作品里,还能读到书法之外的文人逸趣。
展厅里的《无胆将军章》诗卷,源于黄惇与曹宝麟的情谊。曹宝麟胆囊切除术后作《病中吟》,虽卧病仍“吾志在著述,笔研恐尘㡆”。黄惇受苏轼病中阅米芾赠四方印后“心悦病失精神补”典故启发,为曹宝麟刻一方印章,以表慰藉与敬意。因为切胆,便为“无胆将军”章。曹宝麟赋诗致谢“今受黄公封坛印,聊佩弦韦唯自儆”。黄惇又回赠长诗,“刻成无胆将军章,祈兄威猛复往常”,一来一往尽显文人雅意。
又有印章作品《三千碗底大户》。何意?看题跋,金农喜爱砚台,自称“百二砚田富翁”;齐白石痴迷印章,取号“三百石印富翁”。黄惇喜爱捡拾明清青花瓷片,以碗底押印的趣味来治印,由此戏称自己为“三千碗底大户”,效仿金齐作此印。
更有行书横幅《年夜饭菜谱》。卷上书有冷碟八样,金陵素什锦、扬州烫干丝、蜜汁藕片等。有热菜六种,红烧大黄鱼、扬州富春狮子头、老火锅、板栗烧鸡等。有酒水,鲜榨果汁、贵州茅台等。赏读到此处,眼前已是满桌珍馐,令人垂涎三尺。再读下文,“傍晚全家动手包饺子,今夜尚在戊戌,明晨已是己亥。老母高寿一百零三。兄嫂及子孙辈皆康健。除夕之夜,四世同堂,喜迎新春,长乐未央,幸甚至哉。”及此,其乐融融之景象在眼前浮现,不禁忆起自己曾经历的欢聚时刻,阖家团聚的美好情愫,在心底悄然蔓延。整幅气息连贯,一气呵成,特别是书法中间的简笔火锅图,更增添趣味。
诸如临《颠倒兰亭序》、临《兰亭续帖》、临《兰亭序》同展展出,印章《石头城下刻石头》《且饮墨渖一升》等的韵味,待读者自去寻觅。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