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浙江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AIF)、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ZIBS)联合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等多家机构共同主办的“货币金融圆桌会议·2025春暨智汇绿金·普惠未来——AIF 10周年活动”
2025年5月1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浙江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AIF)、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ZIBS)联合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等多家机构共同主办的“货币金融圆桌会议·2025春暨智汇绿金·普惠未来——AIF 10周年活动”研讨会在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成功举行。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创始秘书长、中国银行业协会原专职副会长杨再平,国际电联电信标准化局局长 Chaesub Lee发表主旨演讲,浙江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王小龙,IMI副所长、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涂永红,AIF副院长、浙江大学区块链与数据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杨小虎,嘉兴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董事王芳等嘉宾出席会议并参与圆桌研讨,会议由IMI联席所长、浙江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贲圣林主持。
活动伊始,浙江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IMI联席所长贲圣林作为主持人发表开场致辞。他指出,绿色普惠金融是实现“双碳”目标和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但在实践中仍面临标准不适配、数据缺失等挑战,亟需多方协作推动创新。
(贲圣林)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在主题演讲中,从低成本光伏灯案例出发,强调绿色普惠金融需要兼顾环境效益与社会公平,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产品优化,为小微企业、农户等群体提供更精准的金融服务。深圳企业家李霞于非洲推广的低成本光伏灯以5美元的价格实现5年使用周期,既保障经济可行性,又降低碳排放,充分展现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服务底层群体的实践价值。中国绿色金融在绿色信贷、债券规模上位居全球前列,但资源过度集中于大企业与国家级项目。未来发展应聚焦两大方向:一是推进传统能源项目及存量资产转型;二是深化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尤其纠正金融资源分配存在的“嫌贫爱富”问题,必须将中小微企业纳入绿色转型政策覆盖范围,通过政策引导多元资本平衡商业效益与社会价值,最终实现绿色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创始秘书长杨再平在主题演讲中,结合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对绿色普惠金融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他指出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土地抛荒、空巢老人、环境卫生三大问题。舒马赫在《小的是美好的》指出发展中国家压倒一切的问题是农村问题和使农村生活活跃起来的问题。绿色普惠金融在乡村发展中大有可为,一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支持农业绿色技术研发与推广,助力农村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二是创新金融产品体系。结合农村绿色发展需求,开发碳排放质押贷款、生态补偿收益权融资、绿色供应链金融、气候保险产品等针对性金融产品。三是构建服务生态体系。包括建立政银保担协同机制、搭建农村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开展绿色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等。
国际电联电视标准化局局长Chaesub Lee在主旨演讲中强调,真正的“智能”转型应契合人类价值观与本地特性,而非仅依赖先进技术。可持续发展需兼顾环境、经济与社会维度,从社区层面起步。他强调技术仅仅是一种手段,其价值在于融入社会和监管体系。同时,转型需平衡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力量,以社区参与为核心。此外,数字转型应跨越多领域,通过技术与现实系统的融合实现。标准化既要确保互操作性,又要保持灵活性,以适应本地需求。总之,成功的智能变革与可持续数字化转型依赖于多方合作与创新。他的演讲从科技变革方面补充了绿色金融可发挥的作用。
(Chaesub Lee)
圆桌讨论环节,来自金融机构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围绕“绿色普惠金融”这一主题各抒己见。
嘉兴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董事王芳在研讨中介绍了嘉兴银行在绿色普惠金融领域的积极探索。产品端聚焦光伏储能;服务上与浙江国网合作,获碳减排支持工具;数字化方面,创新线上融资模式,打破地域限制。截至去年末,其绿色金融贷款占比近14%,展现出良好的业务发展成效。
(王芳)
浙江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王小龙围绕“普惠金融的澄清、现状与社会治理功能”进行了深入探讨。普惠金融的特质是金融而非财政,而在操作过程中需要规范政策性资金运行。浙江农商银行发展以人为核心的普惠金融,利用所积累的数据以及金融科技,在浙江构建了一个广泛覆盖的数字网络,这也是农村社会治理的一个阶段。
IMI副所长、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涂永红介绍了对于全国中心城市金融发展的跟踪研究成果,绿色与普惠金融发展呈现出不充分不均衡的区域态势。长江经济带具备较强的协同基础和支撑能力。成都通过构建数字化普惠金融平台,推动多方资源整合和跨区域联动,形成可复制的试验机制。普惠金融的推进应进一步深入产业层面,结合文创等小微企业的实际特征,探索资金支持、金融工具和政策容错的有效衔接。
AIF副院长、浙江大学区块链与数据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杨小虎在研讨中指出,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服务对象具有 “小微散” 特征,需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有效服务。其中,数据可信、交易效率、隐私保护是关键问题。区块链及智能合约技术可防范数据造假、提升交易自动化水平并降低成本、解决隐私泄露问题。
参与圆桌讨论的嘉宾还有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董事、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管理专委会副主任、中华环保联合会ESG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吕建中,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副所长、杭州金智塔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郑小林,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副院长骆兴国,华美银行高级董事总经理、亚太区运营决策委员会主席吴佳青,星展银行(香港)执行董事、中国企业国际化区域业务团队总监于方,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副会长、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原副行长裴奕根,德勤中国经济咨询执行董事、上海英国商会ESG委员会主席张国雄,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浙江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常青,琢石投资高级投资总监俞蕾,中国建设银行长三角示范区一体化分行副行长陆高飞,浙江大学教授文武、张瑞东,AIF副研究员、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讲师罗丹,浙江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副研究员、浙大城市学院商学院讲师顾月等。
据悉,“货币金融圆桌会议”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创设的高层次季度论坛,力邀国内外著名金融专家,纵论货币金融改革与发展之路,以期为中国国际金融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可见之策。目前该论坛已成为货币金融领域重要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在金融理论界与实务界均享有盛誉。
观点整理:霍传智、孙嘉祺、刘辰阳
撰稿:杨尚儒
监制:李婧怡
版面编辑|孔姝潼
责任编辑|李锦璇、阎奕舟
主编|安然、李婧怡
近期热文
美国贸易冲击、宏观经济影响与中国货币政策选择
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暨《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论逻辑》(十卷本)理论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大变局!生成式AI将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
海外之声 | IMFC第51届会议主席最新演讲:国际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正重塑全球经济格局
周末读史 | 漫谈“钱牌”
来源:IMI财经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