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亨廷顿舞蹈症关爱日|50%概率遗传,亨廷顿病的诊疗亟需提升大众认知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5 21:28 3

摘要:5月15日是国际亨廷顿舞蹈症关爱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医学遗传科/罕见病诊治中心主任吴志英教授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专访,系统性介绍了亨廷顿病(Huntington’s Disease, HD)的致病机制与临床诊疗现状,她提到,亨廷顿病是一种常染色

从手指微颤到全身扭动,这不是浪漫的舞蹈,而是身体因疾病——亨廷顿病所致发出的“呼救”……

5月15日是国际亨廷顿舞蹈症关爱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医学遗传科/罕见病诊治中心主任吴志英教授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专访,系统性介绍了亨廷顿病(Huntington’s Disease, HD)的致病机制与临床诊疗现状,她提到,亨廷顿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子女有50%的概率从父母处遗传致病基因。

吴志英介绍,亨廷顿病是由4号染色体上HTT基因突变驱动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正常人群的HTT基因中的三核苷酸(CAG)重复次数通常在6~35次范围内;而当三核苷酸(CAG)重复次数超过36次时,基因突变风险显著升高,极易引发亨廷顿病。

HTT基因突变致使亨廷顿蛋白(mHTT)发生结构异常,在神经元内异常聚集并沉积,进而干扰细胞内蛋白质的正常代谢与质量控制系统。这些病理过程的持续进展,最终导致细胞毒性损伤加剧,引发神经元功能紊乱、突触传递障碍,直至神经元死亡,进而出现进行性运动障碍、认知衰退和精神症状等典型临床表现。

作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亨廷顿病患者子女有50%的概率从父母处遗传致病基因。除了基因突变这一发病的根本原因,临床显示,长期处于高压环境(如家庭冲突、情绪创伤)的患者,还可能导致病人提早发病,加速疾病进展。“遗传是内因,环境是外因,两者是连起来的。”吴志英说。

吴志英介绍,亨廷顿病患者起病年龄有所差异,在临床上可分为三大类:年龄小于等于20岁的青少年患者;常见的在20到60岁之间起病的成人患者;以及年龄大于等于60岁起病的老年型患者。其中,青少年起病的亨廷顿病患者常易被误诊为帕金森病或精神类疾病。

吴志英解释道,青少年患者可能以肌张力障碍起病,易与早发型帕金森混淆。此外,一些青少年患者并无家族史,仅表现为自伤、攻击行为等精神症状,可能被作为精神分裂症诊疗。因此,如众多罕见病一般,误诊误治也是亨廷顿病患者所面临的一大沉重挑战。

对此,吴志英提出:“当患者出现运动障碍、精神异常或认知衰退中的任一症状,尤其伴随家族史时,应考虑亨廷顿病可能。”她呼吁临床医生提高警惕,遇到疑似病例时应及时早诊早治。

目前,亨廷顿病尚无根治手段,但尽早对症治疗可延缓病情。针对典型症状“舞蹈样动作”,我国新版《中国亨廷顿病诊治指南》(2023版)将氘丁苯那嗪列为A级推荐药物。吴志英解释,该药减少了患者服药频次,在改善肢体抖动、面部不自主抽动等症状的同时,副作用更低、患者依从性更高。

此外,亨廷顿病患者常常还伴有认知衰退、抑郁焦虑等病症,所以,该病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吴志英指出,在临床实践中,神经科可针对亨廷顿病开展对症治疗;康复科能够实施认知治疗,帮助患者改善认知功能;精神科可以进行心理治疗,缓解患者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营养科则可在疾病晚期介入,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医学营养治疗,以维持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亨廷顿病的治疗不仅需要医学干预,更亟需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吴志英呼吁,除了医疗机构进一步健全多学科诊疗模式外,还需要通过家庭宣教,帮助患者及家人科学理解遗传规律,减少因认知不足带来的精神负担。此外,媒体也应加强公众科普,从而消除误解、减少偏见。她表示,唯有家庭支持与社会包容共同发力,才能为亨廷顿病等罕见病患者构筑坚实的后盾。

责编:刘诗霞

主编:邱越

校对:李欣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