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洲大蜗牛,又名褐云玛瑙螺,是我国首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因其不能在水中存活,一旦下大雨,便会从躲藏处爬出。非洲大蜗牛平常只敢在草丛中潮湿处活动,到路上可能会干死,晒死。下雨后到处潮湿它才敢到处爬。
近日在南方多地
大雨过后出现很多大蜗牛
引发网友热议
还有不少人出于好奇
徒手抓了起来
网友纷纷提醒:
千万别碰!这是非洲大蜗牛!有毒!
非洲大蜗牛是什么?
非洲大蜗牛,又名褐云玛瑙螺,是我国首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因其不能在水中存活,一旦下大雨,便会从躲藏处爬出。非洲大蜗牛平常只敢在草丛中潮湿处活动,到路上可能会干死,晒死。下雨后到处潮湿它才敢到处爬。
喜欢吃农作物、林木、蔬菜和花卉等植物,可危害500多种作物,是国家进出境二类检疫性有害生物。
是许多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会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
其身上携带多种细菌,用手触摸,会引起皮炎、皮肤瘙痒、肿胀等。
其身上寄生着各种寄生虫,最常见的是广州管圆线虫,这种寄生虫会往人体的中枢神经或脑脊液里“钻”,一旦感染,患者会不断发热、头痛,引发脑膜炎,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
相关研究表明,人可通过以下途径感染广州管圆线虫——
① 生食或半生食被感染的螺肉;
② 伤口、黏膜与被感染的螺密切接触;
③ 食用被感染的螺污染的沙拉、蔬果、水。
福建将开展专项行动
福建定于2025年5月-9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非洲大蜗牛夏季集中灭螺行动。实施环节和重点任务如下——
一、实施环节
前期准备阶段(2025年5月)。在冬季清除行动、日常巡查基础上,制定工作方案、专题部署推进、广泛科普宣传、指导科学灭螺,努力营造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
集中清除阶段(2025年6-8月)。根据各地发生情况,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由各地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协调机制成员单位,合力推进本辖区非洲大蜗牛夏季集中灭螺行动。
巩固提升阶段(2025年9月)。各地要结合实际,及时拾遗补漏,总结此次集中灭螺行动的经验做法,巩固提升专项行动成效,建立完善长效防控机制。
二、重点任务
强化源头预防管控。
建立监测防控机制。
组织集中灭螺行动。
加大宣传科普力度。
指导科学规范灭螺。
如何清除非洲大蜗牛?
据了解,非洲大蜗牛一次可以产下30到700粒卵,繁殖速度很快,它爬行的地方会留下黏液,而黏液本身就携带着病原体,甚至在它们的粪便中,依旧存活着病菌和寄生虫。如不小心踩到,要及时做好清洗工作。
如在小区发现数量较多的“大蜗牛”,可以找物业公司进行处理,或者找专业的杀虫公司处理。
如果在家里发现少量蜗牛,可利用家中的食盐处理。蜗牛被撒食盐后,软体部分会融化成水而死亡。
福鼎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颜欢媛
审核:汪晶晶
监制:黄益升
总监制:王良伟
来源:幸福福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