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观察丨四川:着力突破残疾人教育与就业壁垒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5 21:52 2

摘要:5月12日,成都市青白江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创新创业基地里,十二针绣坊(蜀绣)非遗工坊负责人任晓红正带着残疾人绣娘专注刺绣;西昌市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附设中职班里,残疾人学生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南红玛瑙雕刻技艺……

川观新闻记者 唐子晴

5月12日,成都市青白江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创新创业基地里,十二针绣坊(蜀绣)非遗工坊负责人任晓红正带着残疾人绣娘专注刺绣;西昌市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附设中职班里,残疾人学生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南红玛瑙雕刻技艺……

这些场景,折射出四川残疾人教育和就业的新图景。近年来,四川不断加大政策扶持、社会协同力度,帮助残疾人群体在教育与就业领域不断突破壁垒,构建起更具尊严的发展生态。目前,全省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达83.37万人‌,近三年新增就业5.61万人;残疾学生义务教育入学率已超97%。

教育破壁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特殊教育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5月13日,绵阳江油高新区实验小学,孤独症儿童小俊(化名)正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机器人编程。“我们学校的孩子,每天都会在老师的陪伴下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类似这样的融合教育课堂,可以让普特学生共学共长。”江油市特殊教育学校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被送到普通学校接受融合教育的孩子已超百人。

除了语文、数学等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课程外,江油市特殊教育学校还会根据各类特殊孩子的身体情况安排特殊课程。比如,为视力障碍学生提供定向行走、盲文学习、低视力训练,为听力障碍学生提供沟通与交往技能训练,根据社区生活环境为智力障碍学生开发功能性课程。

“让更多残疾人接受特殊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是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更好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做好特殊教育,更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四川省残联教就处处长肖奎介绍,“十四五”以来,四川不断健全融合发展、学段衔接的特殊教育体系,完善公益普惠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服务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单一的普通学校课程、教学、设备、支持系统等,不能很好地满足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将两种教育形式有机结合,才能推动各级各类普通学校创造条件接收更多残疾学生,并保障残疾学生的针对性学习。”

十二针绣坊(蜀绣)非遗工坊里残疾人绣娘们学习刺绣技艺(省残联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在残疾人考生参加高考方面,近年来,省残联着力在考试报名、申请合理便利、分数发布、志愿填报、批次录取、报到入学等关键时间节点提供暖心服务。去年,帮助符合条件且有入学意愿的849名残疾考生圆梦大学,录取率持续多年保持100%。

硬件建设方面,目前,四川已建成140所特殊教育学校,实现30万以上人口的县(市、区)全覆盖。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在校数达6.7万名,居全国第一。加速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建设,全省21个市(州)全部建成残疾人中等职教部(班)。同时,全省各级残联积极实施辅助器具进校园工程,助力残疾学生改善身体功能,减少残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障碍。

资金保障方面,为让更多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更好地接受教育,全省市、县两级残联普遍建立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教育资助政策,“十四五”以来已落实资金1.92亿元,累计资助14.10万人,6个市(州)实现从学前到研究生资助全覆盖。

就业突围

加大扶持力度,为残疾人营造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

近日,一场特殊的就业服务活动在成都中医药大学举行:教育、人社、国资委、工商联等部门协同举办送岗进校专项行动,为该校残疾人毕业生提供就业咨询和相关岗位信息。

今年,川籍残疾人高校毕业生达2516名,分布于近500所省内外高校。如何帮助残疾人毕业生更好地就业、融入社会,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

四川省残疾人服务中心主任车焰介绍,我省将访企拓岗、送岗进校和招聘活动有机结合,近两年全省各级残联共走访各类用人单位3600余家,引导用人单位增设适合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岗位近2万个,开展面向残疾人毕业生的送岗和招聘活动100余场。“在有关部门努力下,如今公众对残疾人毕业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有助于消除就业歧视,营造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车焰介绍,2023年和2024年,我省残疾人毕业生的就业率均为100%。

为帮助残疾人更好地就业,我省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四川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等。其中,前者明确,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后者提出,对首次创办小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且所创企业或个体工商户自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正常运营1年以上的残疾人,给予每人1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并对超比例招用残疾人员工的企业,按照每人每年100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

在政策扶持下,雅安市听障创业者李然(化名)申报获得了1万元创业启动资金,开起了一家农产品销售公司。如今,公司几乎每天都能收获新的订单。

去年,在巴中市、县两级残联的政策支持下,浙川东西部协作(东阳—南江)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负责人王贵五牵头建立起集“教、产、研、销、孵”于一体的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基地设有烘焙、AI标注、手工艺、电商直播四大车间,安置了74名残疾人稳定就业,帮助15名残疾人创业。”巴中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基地还提供免费食宿,助力残疾人就业者、创业者实现从“生存”到“发展”,实现就业有尊严、生活有保障。

广元残疾人吴利通在自己开办的服装公司工厂里指导员工(省残联供图)

近年来,科技助残也有了新注脚,先进的技术产品为更多的残疾人打开了网络就业的“新大门”。尽管行动不便,今年32岁的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堡寨村村民黄建波,风风火火地办起了网络直播,把家乡的土特产和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4月,四川省2025年省级残疾人无人机操控培训班开班,通过培训,残疾人学员能较好地掌握无人机操控技术与操作流程,增加了一个就业“筹码”。“我们也举办过不少类似的新技术培训,例如机器人编程、AI工具使用等,并积极下沉到基层,这不仅让更多残疾人具备了一项新的职业技能,拓宽了就业渠道,更是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增强自我认同感。”科技助残企业——北京国华众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代旭说。

社会协同

更多力量加入进来,构建起更加多元的支持网络

除了相关部门持续发力,更多社会力量也加入帮助残疾人就业的队伍中来。

去年底,经过为期1个月的培训,凉山州西昌市17名残疾人学员全部通过了电工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书的理论考试和实操考试,其中15人获得特种作业操作证,这场培训是在东西部协作机制下,由宁波市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提供的。义乌来料加工业务市场在阿坝州汶川县建立起汶川羌妹子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来料加工总部,带动全县18个来料加工车间稳定运转,为57名残疾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增收。

在全省层面,四川省助残就业创业公益联盟广泛动员百余家单位、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等,汇聚社会力量,设立联盟专项基金,建立助残项目库、就创业专家导师库,形成“1+3+8+N”运行模式,为残疾人专场招聘会、职业技能培训等30余个助残项目提供全方位支持,“十四五”以来,已累计为300余个助残项目或活动提供支持,10万余名残疾人直接受益。

目前,成都、绵阳、遂宁和宜宾市江安县等10余个市(县)已建立本地联盟。宜宾市助残公益联盟打造了全省首个“助残商圈”,首批37家企业成为“助残公益伙伴”入驻,并推动江安县建设“残疾人就业一条街”,吸纳公益商铺30余家,其中残疾人开设的商铺有20家;泸州市“酒城助残就业创业公益联盟”成员单位已达520余家,收集适残岗位4000余个,帮助500余名残疾人就业。

此外,更加多元的支持网络正在构建。近年来,四川全面精准地掌握非遗技能人才情况,为残疾人非遗文创发展储备人才库、导师库、基地库;与文旅、妇联等部门在共同挖掘扶持项目、遴选试点机构、强化技能培训、扩大品牌影响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与省旅投集团、洲际酒店集团、明宇酒店集团等开展深度合作,在四川的多家五星级酒店、旅游景点设立残疾人非遗文创产品展陈展销空间。

从川西高原的非遗手工工坊,到天府软件园的AI训练基地;从城市一间间“无声咖啡馆”,到村里一个个直播间……四川正用实践证明,残疾人就业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推动经济包容性增长的新动能,“希望‘残健共融’从美好愿景变为四川发展的鲜明标识。”省残联相关负责人说。

来源:川观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