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军旅相声一哥,一个是洋教头——记侯大师的徒弟们(四)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5 22:00 1

摘要:在相声界,侯宝林大师的弟子们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而贾冀光作为其门下“军旅派”的代表人物,更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名字。他不仅是侯宝林在部队中唯一的亲传弟子,更是将相声艺术与军人精神深度结合的践行者。

一转眼,侯宝林大师离开我们32年了。至今他的《戏剧与方言》、《夜行记》、《卖布头》、《婚姻与迷信》、《关公战秦琼》等脍炙人口的相声依然为人们津津乐道!

他的作品积极反映现实,讽刺犀利而又雅俗共赏,艺术风格洒脱自然。不论是市井方言还是戏曲鼓曲,顺手拈来,寓庄于谐。即便是纵横睥阖的伟人,也禁不住抚掌大笑!

侯大师的徒弟众多,大徒弟贾振良,关门弟子师胜杰,最有名的徒弟马季等。

如今,侯二公子又要替父收徒杨议了,仪式就在“5.18”举行。

借此机会,回顾一下侯大师的徒弟们。

军旅相声“一哥”——贾冀光

在相声界,侯宝林大师的弟子们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而贾冀光作为其门下“军旅派”的代表人物,更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名字。他不仅是侯宝林在部队中唯一的亲传弟子,更是将相声艺术与军人精神深度结合的践行者。

贾冀光生于1937年,自幼浸润于曲艺文化的他,对相声展现出极高的天赋。

1973年,他正式拜入侯宝林门下,成为侯门弟子中少有的军旅背景艺术家。这段师徒缘分并非偶然——侯宝林曾多次强调相声演员应“深入生活”,而贾冀光所在的二炮文工团(现火箭军文工团)恰好为他提供了扎根部队、贴近战士的舞台。

拜师后,侯宝林对贾冀光的教导尤为严格。据贾冀光回忆,侯大师曾叮嘱他:“相声要讲兵味,更要讲兵心。”这句话成为他艺术生涯的座右铭,也让他成为侯门弟子中独树一帜的“军旅笑匠”。

贾冀光的相声创作始终紧扣部队生活。他创作的《模范班车》《士气歌》等作品,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展现军人风貌,多次在全军文艺比赛中斩获大奖。

其中,《华山群英》通过士兵训练中的趣事,将艰苦的军旅生活转化为笑料,成为部队文艺演出的经典保留节目。

他的表演风格刚柔并济,既有侯派相声的细腻语言技巧,又融入了军人特有的豪迈气质。例如在《出口成章》中,他以“军事化抖包袱”的方式,将战术术语与相声“贯口”结合,令人耳目一新。凭借这些创新,他荣立两次三等功,获部队嘉奖八次,成为军旅文艺工作者的标杆。

1996年,贾冀光在北京举行收徒仪式,张大礼、牛成志等青年演员拜入门下。他延续了侯宝林“严师出高徒”的传统,要求弟子“先学做人,再学做艺”。

2002年,他创立北京金五环艺术团,致力于培养兼具传统功底与现代意识的曲艺人才。 在此期间,还未成名的郭德纲,曾经受到贾冀光老爷子的帮助。老郭要搞演出,没有执照,据说就是用的金五环艺术团的执照。

值得一提的是,他对跨界融合的探索颇具前瞻性。早在2000年代初,他便尝试将相声与小品、舞台剧结合,其团队创作的《搬家乐》等作品突破传统框架,成为部队文艺改革的范例。

贾冀光的次子贾仑,5岁学艺,后拜侯宝林之子侯耀文为师,成为侯氏相声第三代传人。这对“父子双侯徒”的组合,在相声界传为佳话。贾仑后来担任中国煤矿文工团说唱团团长,其主持的直播间以敢说真话著称,延续了贾家“艺术为民”的家风。

2023年贾仑退休后,父子俩更通过直播与年轻观众互动。贾冀光虽年过八旬,仍坚持每月直播点评相声新作,被网友称为“最潮相声老爷子”。

近年相声界风波不断,贾冀光始终保持着清醒立场。在杨议拜师侯宝林事件中,他通过儿子贾仑明确表态“三不原则”——不知道、不参与、不表态,被业界视为对传统师承制度的坚守。

这种态度源于他对侯宝林教诲的深刻理解。他曾公开表示:“侯先生收徒首重人品,宁可断传承,不要坏规矩。”这种风骨在当下流量至上的环境中更显珍贵。即便面对侯耀华与杨议的“拜师炒作”,他仍以“每月20斤白酒”的洒脱态度置身事外,被同行誉为“侯门最后的守门人”。

因为相声圈的“七月风波”,让贾冀光父子又回到人们的视野。关于侯耀文大徒弟之争,各说各词,让贾仑很无奈,甚至一度退网。

不久前,贾仑和好友连春建(丁广泉的徒弟)拜访了师叔李如刚。在杨议拜师之前,李如刚和贾冀光老爷子家门似乎都热闹起来了。

从军营舞台到网络直播间,贾冀光用一生诠释了“相声为人民服务”的真谛。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艺术生涯的写照,更折射出中国军旅文艺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脉络。在流量喧嚣的今天,这位86岁老艺术家的坚守与纯粹,恰似一剂清醒剂,提醒着我们:真正的笑声,永远扎根于生活的土壤。

京城“洋教头”——丁广泉

在中国相声艺术的百年长河中,侯宝林是当之无愧的泰斗,而他的弟子丁广泉则以独特的“国际视野”,将相声艺术推向了世界舞台。这位被称作“京城洋教头”的艺术家,一生致力于培养外国笑星,用幽默打破文化隔阂,更在临终前以无私的奉献为人生画上句点。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艺术传奇,更是一曲跨越国界的精神赞歌。

丁广泉生于1944年,回族,河北承德人。自幼痴迷曲艺的他,从儿时起便对侯宝林仰慕不已。

1973年,在文艺界前辈的引荐下,他终于成为侯宝林的第七位嫡传弟子,圆了长达20年的拜师梦。

师承侯派,丁广泉在艺术创作上既延续传统又大胆创新。他自编自演的《发财有术》《生活的浪花》等作品屡获国家级奖项,其中《新编孔乙己》(1989年)更成为其艺术生涯的转折点。这部为央视创作的相声小品,首次引入外国演员,开创了“洋笑星”表演的先河。此后,他逐步将目光投向国际,用相声搭建起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让相声走向世界

丁广泉最广为人知的成就,是培养了来自70多个国家的100多位洋徒弟,包括加拿大的大山、南斯拉夫的卡尔罗、德国的郝莲露、美国的莫大伟等。他的教学理念源于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不仅免费授课,还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节目。例如,法国人朱力安因汉语流利差点被拒,而喀麦隆的捷盖则被要求先攻克语言关。

他创办的“快乐课堂”遍布北京多所高校,通过相声教学传播汉语与中国文化。美国徒弟莫大伟甚至将相声翻译成英文,融入高校课程;瑞士学生李牧曾在地铁表演快板为日本地震募捐,践行丁广泉“用艺术回报社会”的教诲。这些洋徒弟不仅成为舞台上的“国际风景线”,更化身为文化使者,推动中国语言与幽默走向世界。

相声艺术的守护者

丁广泉收洋徒弟的做法曾在相声界引发争议。传统派认为相声讲究师承辈分,而外国人难以理解其文化内核。但他始终坚信:“中国人的幽默蕴含在文化中,相声是汉语言的艺术形式。” 侯宝林生前亦鼓励他:“要教真正的知识,传递中国文化。”

面对质疑,丁广泉以行动回应。他拒绝低俗笑料,强调相声应承载文化精髓,而非追求“廉价笑声”。即便在小剧场相声风靡时,他仍坚持在课堂讲解《八扇屏》等传统段子,让学生从历史典故中领悟语言之美。

2014年,丁广泉确诊肺癌,但他仍拖着病体坚持演出。面对医生手术建议、海外讲学邀约和兰州惠民演出的选择,他毅然奔赴西北,为基层观众免费表演。即便在生命最后阶段,他仍频繁走进高校讲座,甚至凌晨乘高铁赴天津授课。

2018年1月18日,丁广泉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73岁。临终前,他留下遗愿:“无需告别,不办仪式,让笑声长存。”遗体亦无偿捐献,用于医学研究。徒弟陈振清回忆,他在病榻上仍惦记侯派相声的传承,昏迷前喃喃:“我不能对不起师父。”

来源:乐呵乐呵96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