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非要盖这个破房子,咱们就离婚!"十二年前在村口和老陈的争吵,至今仍被邻里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谁能想到,当初那个坚决反对在老家建房的我,如今每天最享受的时光,就是坐在自家小院看孙子追着大白鹅满院跑。
"你非要盖这个破房子,咱们就离婚!"十二年前在村口和老陈的争吵,至今仍被邻里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谁能想到,当初那个坚决反对在老家建房的我,如今每天最享受的时光,就是坐在自家小院看孙子追着大白鹅满院跑。
老陈当年顶着全家压力,硬是掏出30万积蓄在祖宅地基上起了栋三层小楼。那时候我在城里当会计,天天给他算账:县城的首付都攒不够,农村盖房既不能升值又不能出租,这不是把钱往水里扔吗?更让我气恼的是,公婆明明住在城里儿子家,这房子盖了给谁住?
转折发生在2020年春节。疫情突袭让城里的小区成了"铁笼",我们一家五口挤在70平的学区房里,连晒被子都要掐着表排队。看着孩子趴在窗台数马路上的汽车,老陈突然说:"要不回老家住段时间?"这一住,彻底改变了全家人的认知。
三层小楼自带200平院子,孩子们第一次知道韭菜是地里长出来的,西红柿要搭架子才能结果。更让我意外的是,疫情期间县里开通了生鲜直通车,我们居然通过社区团购把自家种的有机蔬菜卖到了城里。去年村里发展民宿旅游,我们家顶楼改造成观星房,旺季时每晚能收388元。
最近整理账本才发现,这栋"赔钱货"竟给家里带来超50万收益。更值钱的是,公公的哮喘在乡下不药而愈,孩子们体质明显变好,连我这个曾经的"水泥森林信徒",现在闻到汽车尾气都会头晕。
住建部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农村自建房交易量同比激增40%,城里人下乡购房比例突破15%。抖音上#回村改建 话题播放量高达23亿次,这些数据印证着我们家的故事绝非个例。隔壁王婶家把老宅改造成陶艺工坊,周末预约体验的城里人要排到两个月后。
有朋友问我后不后悔当年闹离婚,我总笑着指指院里的秋千架。当初觉得老陈死脑筋,现在才懂他的深谋远虑:农村建房看似消费,实则是给全家买了个"生活保险"。疫情封控、裁员危机、孩子教育,这些城里人头疼的问题,在这里都有了缓冲空间。
专家说的"城乡双栖"模式,我们家已经实践了三年。孩子在县城读重点中学,周末回村跟着爷爷学种地;我和老陈平时在城里上班,节假日就变身民宿老板。最妙的是,城里房子租出去的钱,刚好覆盖老宅的改造费用。
最近村里来了批建筑设计师,说要帮我们改造"康养型住宅"。老陈叼着烟斗在图纸上指指点点,我忽然想起十二年前那个暴跳如雷的自己。现在的年轻夫妻还在争论该不该回村盖房,我倒想送他们句话:留条退路,永远比背水一战来得聪明。
站在三楼露台远眺,炊烟在晚霞中袅袅升起。当初觉得刺眼的红砖墙,如今在夕阳下泛着温暖的光。楼下传来儿媳教孙子背诗的声音:"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这画面,不正是现代人苦苦追寻的诗意栖居吗?
来源:老邓大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