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茶人要具有人文大爱、实践精神和独特审美力。茶人风范作为茶文化的核心,涵盖了茶人的气质与素质,从服饰、妆容、发型、仪态规范,再到茶事礼仪,无一不体现着茶人对茶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实践。
#图文打卡计划#
王莹/文
茶人要具有人文大爱、实践精神和独特审美力。茶人风范作为茶文化的核心,涵盖了茶人的气质与素质,从服饰、妆容、发型、仪态规范,再到茶事礼仪,无一不体现着茶人对茶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实践。
茶服之渊源可追溯至汉代,不同历史时期的茶服皆具当时鲜明的文化特质。唐代文化开放,茶服尽显华贵之姿;宋代文人士大夫追崇清雅高逸,服饰趋于简约雅致;明代文人钟情清新自然之境品茶,服饰自由随性、清雅脱俗,常具飘然若仙之感;清代茶人服饰常现满族与中原交融之风,渐次演变成近代茶服中常见的旗袍款式。当代茶服兴起于 80 年代,富有东方人文特色,择取丝、棉、麻、毛等天然面料。茶服朦胧含蓄,婉约别致,尽显茶文化的清雅韵味。
茶服既要适配井然有序的茶事,也要契合茶人崇尚自然、美好的心性。择取最契合自身的茶服饰,需研习基础的服饰美学:
其一,选定适配自身的色彩。用准色彩能使气色更佳,用错则令气色黯淡。适配的色彩与与生俱来的肤色、发色、瞳孔色等人体色特征紧密相连。先判别冷暖,皮肤色发黄,头发棕黄,瞳孔色偏棕黄者偏暖调;肤色黄中泛青,头发偏黑灰,瞳孔色黑灰者偏冷调。再者,个性阳光活泼者偏暖,文静内敛者偏冷。善用色彩需留意:基础色如黑白灰米驼偏冷感,呈显淡雅;鲜艳色如大红、亮黄、草绿等偏暖感,彰显热情;浅色系显年轻态,深色系显成熟感;单色相较花色更具冷感;色彩搭配简单分顺色和撞色,顺色偏冷感,撞色偏暖感。茶服饰用色以基础色、浅色系居多,缘因其柔和色彩更适配茶性。
其二,觅得适配自身的款型。款型与面部特征、体型、个性相关。譬如椭圆脸、圆身材且性格文静者颇为优雅文艺,着茶服甚为贴合。而骨感脸、扁身材且性格活泼者着茶服则需融入个性元素。优雅、文艺型适配田园花草图案和精细面料;中性、时尚型适配几何夸张图案和较粗犷面料。优良的款型能让人扬长避短,更优展现气质与品位。
其三,注重服饰的整体搭配。上衣与下装,内搭与外套讲求颜色、款型、面料及图案的整体和谐。包包和鞋子的色彩及款型要与衣服协调,杜绝违和之感。身上配饰一般不超三件,尽量为同一色系,统一风格,恰到好处发挥点缀之效。茶人的饰品通常选用玉石、翡翠、碧玺、珍珠、水晶、珊瑚、琥珀等天然材质,以哑光、复古风格为主。另外,茶服饰穿搭尤需注重场合氛围。若常坐于茶台泡茶,服饰要便于操作,不可仅求美观。若参与主题茶事活动,服饰元素应尽量与主题契合。若参加具仪式感的茶会,可着复古飘逸之装。若居家或与友约茶,可穿着随意放松些。若立于讲台,服饰要端庄大气,彰显老师风范。服饰穿搭美学乃必修课,需长期学习与感悟,提升美学基本功。当下应试教育改革,重视美育,自幼培养孩子审美力。当下中国茶美学复兴,愿我们皆能以身作则,于服饰上践行茶美学!
我们在瘦西湖畔坚守15年清茶馆,日日践行茶文化,带茶友在茶里身心健康,体验茶美好。系统梳理了茶美学体系,注重茶氛围、茶人文、茶体验,主营茶艺课、雅集、中式下午茶、茶席布置。作为扬州茶艺非遗传承人,我们修炼茶人风范,更好传播扬州茶艺,体现扬州慢生活。期待茶友关注视频号泊心园茶艺,教你应人应季喝对茶,应时应景布茶席。
来源:字画收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