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产业发展成为破解难题的“金钥匙”。仁大镇立足苹果主产区优势,以安置点为中心,创新推行“三新建园”模式——新建高标准果园、改造老果园、发展庭院经济果园,累计改造400余亩老果园,并引入现代化种植技术,提升苹果品质与产量。“我们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统
在静宁县仁大镇扯弓原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喜庆的鞭炮声与欢笑声交织,69户曾受地质灾害威胁的村民迎来“乔迁之喜”。
宽敞明亮的新居、平整通达的水泥路、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彻底改写了村民们“住危房、走泥路”的历史。
“以前住在山后沟畔,一到雨季就提心吊胆,路烂得车都进不来。”搬迁户王拴太满脸笑容,“现在房子敞亮,出门就是硬化路,晚上还有路灯,日子越过越好了。”
为让群众实现“安居无忧”,静宁县高标准规划建设安置区,不仅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更配套建设文化广场、公共绿地、太阳能路灯等便民设施。
“目前安置点水电路全部贯通,大多数的搬迁户已入住,剩余房屋装修也在加速推进。”扯弓原村党支部书记王海龙介绍。
对当地政府而言,搬迁只是第一步,如何让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才是关键。
产业发展成为破解难题的“金钥匙”。仁大镇立足苹果主产区优势,以安置点为中心,创新推行“三新建园”模式——新建高标准果园、改造老果园、发展庭院经济果园,累计改造400余亩老果园,并引入现代化种植技术,提升苹果品质与产量。“我们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销售,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增收。”王海龙说。
与此同时,投资超千万元的1万吨冷库、分选车间及交易市场于2024年10月投用,彻底解决果农“卖果难”“储果愁”;二期电商直播、冷链仓储等现代化产业项目也即将竣工投入使用,构建起从田间到市场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产村融合的效应还延伸至人居环境整治。在李湾村,一场“乡村焕新行动”正如火如荼:硬化巷道1.2公里,告别“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新建排洪渠3公里,提升村庄防洪能力;改造污水管网、增设垃圾分类点,让乡村环境更宜居。基础设施的升级,不仅改善了村民生活质量,更成为衔接搬迁安置与全域乡村振兴的重要纽带。
如今的静宁县,新房错落有致,果园绿意盎然,电商直播热火朝天。从“被动避险”到“主动发展”,从“单一搬迁”到“产村融合”,静宁县以仁大镇为样板,走出了一条兼具民生温度与发展力度的乡村振兴之路,让群众的安居梦与致富梦同频共振,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本报泾川讯 (记者赵珍珍)近日,记者走进泾川县飞云镇南庄头村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崭新的房屋鳞次栉比,硬化道路蜿蜒入户,从高空俯瞰,这个承载着村民“安居梦”的集中安置点,正以一道民生弧线划过飞云沃土,丈量着泾川县党委政府的为民初心,勾勒出乡村全面振兴的幸福“等高线”。
“以前,一到下雨天,晚上睡觉就不踏实。现在好了,政府帮我们建了新房子,道路平坦,出行方便,宽敞干净,住着舒服又安心,这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在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户薛金顺大爷家中,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院落,屋内家具家电一应俱全,处处洋溢着幸福生活的气息。
自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以来,泾川县飞云镇积极争取配套项目支持,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广泛动员群众参与,以实际行动让群众搬进“安全房”,过上“好日子”。
“今年将继续搬迁群众10户,垦复旧庄基36户,持续推动民生工程落地落实,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飞云镇党委副书记、政府镇长吕军明说。
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一头连着群众安危,一头系着民生福祉,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飞云镇锚定“搬出安全、搬出绿色、搬出幸福”的目标,安排专人专班持续跟进推动落实。多轮次开展摸底,积极入户走访,深入细致地宣传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的目的意义和利好政策,做实做细群众搬迁意愿调查、群众心理疏导等各项工作,讲清搬迁政策、安置方式及后续保障,让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真正成为群众心中的幸福工程。目前,全镇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58户。(记者 李倩 罗瀚)
来源:平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