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这位北宋时的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与思想家,除了其脍炙人口的诗词外,他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其所推行的“王安石变法”了。
在唐宋诗词之中,王安石凭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两句名传古今,所以即便是小学生,也都对他耳熟能详。
而这位北宋时的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与思想家,除了其脍炙人口的诗词外,他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其所推行的“王安石变法”了。
事实上,如果没有这一场变法,那么王安石可能会是更为优秀的诗人或词人,或者成为一个一生无忧的太平宰相。
然而,作为一个有大志向而又心忧天下的人,王安石不想一人独善其身,而是想通过变法,使得大宋富国强兵,从而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尴尬局面。
从这样的立足点出发,王安石得到了宋神宗的全力支持,并开启了变法。而他的变法,为后世的诸多改革提供了经验与教训,引发了人们的深思。
然而,因为这场变法,王安石的一生发生了改变,同时也引发了新旧党之争,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也愈发的残酷与激烈。王安石也因此树敌众多,饱受各界的谩骂与非议。
说起来,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在于使大宋变强,可事情发展到了最后,为什么会出现以上这些情况呢?
原来,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虽说是极其美好的,可他的改革却深深地撼动了朝中权贵与皇族的利益,激起了他们满腔的怨怼。
在这种背景下,就连宋神宗也对他的变法产生了疑虑。于是,在朝中权贵与皇族的诋毁与反对之下,王安石曾两度遭贬,相位不保。
他倾尽心力推行的变法,也在宋哲宗登基后,逐渐被一一废除。遭到了贬谪与罢相后,王安石不得不隐居于今天的江苏南京。
然而,尽管身处江湖之远,但王安石却像范仲淹一样,时时都舍不下居庙堂之高的君王,更舍不下那早已千疮百孔的家国天下。
因为那时的宋朝,表面上看似歌舞升平,国泰民安,四海皆宁,实则是暗流涌动,危机四伏,八荒躁动,这更加重了王安石的担忧。
此时的王安石,登上六朝古都——金陵,也即是今天的南京。
看着古都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王安石想起了古都曾经有过的辉煌与繁盛,曾经有过的巅峰与灿烂。
他俯瞰着脚下的壮丽山河,历史的沧桑巨变不禁涌上心头。在这样的情境下,他挥毫泼墨,创作了《桂枝香·金陵怀古》。
在王安石的这首《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他借古之兴衰,暗喻北宋朝廷之现状,抒发了他无尽的感慨与忧思。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的这一首《桂枝香·金陵怀古》堪称是金陵怀古词中的翘楚,所以尽管时间过去了近千年,它仍然如黑夜中最亮眼的星辰,熠熠生辉,引人深思。
开篇的“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三句,仅仅寥寥数语,词人便勾勒出了他登临六朝古都金陵的时间与地点。
他放眼整个金陵古都,却见古都晚秋的气息悄然弥漫于天地之间,整个金陵更是透露出一丝丝的寂寥。
这里的“晚秋”与“初肃”两个词,则描述此时秋风瑟瑟,草木衰落、万物凋零的肃杀之气,为全词铺设了一层淡淡的哀愁底色。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两句,描述了秋日里的凉风,轻轻拂过词人的心田,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一股晚秋的萧瑟之意。
第四五句的“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表达了千里长江,恰如一条白色的绸带,漂浮于蜿蜒的群山之间。群山的山峰青翠,峻峭挺立,仿佛利箭直指苍穹。
“千里澄江似练”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将澄澈浩渺的千里江水,比作缥缈绵延的绸缎,既描绘一幅了江面青碧平静的画面,又展现了古都立体的金陵锦绣江山图,真的是绝妙非常。
紧接着的“翠峰如簇”四字虽短,却将金陵山川的雄伟与壮观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跃然纸上。
第六七句的“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描绘了夕阳西下,秋风肆虐,把落日的余晖撕得东一片西一片,就连飘摇的酒旗,也在风中摇曳,更有往来船只,穿梭于大江之中。
在这两句中,词人将“残阳”、“归帆”、“西风”、“酒旗”等秋景组合在一起,将江景的凄美与萧瑟展现得恰到好处。使得每一个元素都仿佛在低语,讲述着金陵的秋天的故事。
在最后的“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三句中,词人说彩绘的画船乘风破雾,如在淡淡的云间穿行一般。江心小洲上的白鹭振翅高飞,此景之美,难以言喻。
在这几句中,词人笔下的景色愈发迷人,彩舟、星河、白鹭,构成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绝美画面,仿佛人间仙境,令人陶醉。
到了词的下阙,词人突然笔锋一转,由写景转向了抒情,借古讽今,情感也在陡然间变得沉重而复杂。
开头的“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四句是说:遥想六朝繁华之时,无数达官贵人竞相追逐浮华与显赫于古都。
可如今,六朝早已变成了历史的陈迹,只有那朱雀门外的高楼,见证了六朝的兴衰,见证了六朝君主的逐一陨落,令人叹息。
开头的“念往昔、繁华竞逐”两句承上启下,将思绪从眼前的晚秋美景,一下子拉到遥远的六朝古都的繁华,让人不禁感叹世事无常,物是人非。
而第三四句的“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则借陈后主亡国的典故,批判了六朝统治者不仅不能以史为鉴,反而个个荒淫无度,最后都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抒发了词人无限的的感慨。
在紧接着的第五到第八句“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中,意思即是:
正因如此,古往今来,才有无数人在此登高望远,感慨历史的沧桑巨变。而那六朝的往事,竟只如流水般逝去,唯余寒烟与枯草,依旧诉说着往昔的苍凉。
五六两句的“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词人感叹世人未能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仍在重蹈覆辙,沉溺于歌舞升平之中。
而七八句的“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则再次强调历史的沧桑巨变,繁华已逝,只留下满目的寒烟碧草,与无尽的荒冢凄凉。
最后的三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是说,时至今日,歌姬们仍然唱着陈后主所作的《后庭》遗曲,仿佛她们忘却了历史的伤痛,仿佛她们忘却了这是亡国之声。
词人在这里引用了杜牧《泊秦淮》一诗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警示世人勿忘历史教训,也暗含词人对统治者的告诫,切莫让悲剧再度重演。
纵观王安石此词,可能不像苏词那样豪迈气概,但它却以一种独特的韵味,为“艳词”披上了一层中正雅致的外衣,这正是古代文人墨客所竭力追求的“雅正”风范。
因此,稍后崛起的苏轼见到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时,不禁大为赞叹。他说此词以“艳词”之躯,承载家国情怀,极大地提高了该词的传播度,这无疑是一种“狡黠”的表现,因而戏称其为“野狐精”。
通过这首词,王安石揭示了历史的悲剧,借古讽今,劝慰今人不要重复历史的悲剧,展现了其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真不愧是无数名家推崇赞赏的千古名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妥之处请告知删除!
来源:玉露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