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意大利原版音乐剧《神曲》的余韵尚在重庆大剧院绕梁,法语原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钟声又将在重庆施光南大剧院持续敲响,国内原创音乐剧《赵氏孤儿》同期也将登陆重庆大剧院。“5月22日看《巴黎圣母院》,23日看《赵氏孤儿》,月底还有杨丽萍的《孔雀》,根本看不过来。
当意大利原版音乐剧《神曲》的余韵尚在重庆大剧院绕梁,法语原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钟声又将在重庆施光南大剧院持续敲响,国内原创音乐剧《赵氏孤儿》同期也将登陆重庆大剧院。“5月22日看《巴黎圣母院》,23日看《赵氏孤儿》,月底还有杨丽萍的《孔雀》,根本看不过来。”5月14日,市民王鑫鑫晒出自己在不同平台购票的电子票根,发出这样颇为骄傲的感叹。
广西游客谢丽娴的行程同样精彩:“5月10日在两江交汇处看了一场无人机灯光秀,11日又在潮水涌动中听了一场江畔京剧,然后再打卡各个景点和美食。”即将结束旅程的她,对重庆的“文化套餐”赞不绝口。
江畔音乐会与城市夜景相得益彰。
在山城灯火与两江潮水的辉映中,在解放碑人潮与音乐厅的乐声的交织里,重庆正以“国际经典引进来、本土IP走出去”的双向奔赴,酿造一坛充满国际范与本土味的文化佳酿,重塑文旅消费新场景。
国际经典与本土原创的双向破圈
重庆的艺术气质,在高密度的文化碰撞中愈发鲜明。
意大利音乐剧《神曲》选择重庆作为中国首站,是对重庆文化魅力的认可。剧中沉浸式3D投影与多媒体技术打造的“地狱—炼狱—天堂”,不仅让观众领略到欧洲古典文学的当代演绎,更通过“跟着艺术家游重庆”主题线路,主演拍摄的Vlog将洪崖洞、两江夜景等城市地标与演出深度联动,催生“观剧+文旅”的复合体验。
这种“以剧带城”的模式,在首次来渝的法语原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巡演中进一步升级——该剧不仅带来55首经典唱段的视听盛宴,更在公共交通站点、商圈、影院等设置玫瑰花窗等限定打卡装置,以“音乐剧+城市地标打卡”的线上线下互动,激活山城文旅消费的新场景。目前“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话题在小红书、微博、抖音等平台的阅读量已经超过1.5亿。
法语原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玫瑰花窗正在等待剧迷打卡。记者 周双双 摄
国际经典来华寻求出圈,本土文化IP则在创新中绽放光彩。5月1日,“听花的声音”江畔音乐会在重庆大剧院户外广场奏响,吸引近千名观众观演,其中不乏“五一”假期来渝的游客,吹着江风听着音乐,再邂逅晚些上新的无人机灯光秀,无论市民还是游客都体验感满满;5月10日,“国粹之美”京韵江畔音乐会再次上演,以京腔会友,赢得满堂喝彩……
从2022年12月底,重庆大剧院以城市夜景为幕、山水为台策划打造江畔音乐会品牌IP以来,民乐、歌剧、京剧都被搬至两江交汇处,沉浸式的演出,成为游客打卡的文旅融合样本。
舞剧《杜甫》在南充站的谢幕,引得观众掌声不断。
近几日,重庆歌舞团《杜甫》剧组又在马不停蹄地开启新一轮全国巡演——5月10日首站南充的演出,是对2024年打磨升级的2.0版本的再次焕新,进一步丰富了舞段间的呼应并对谢幕进行新设计,在南充赢得观众满堂喝彩,而这种喝彩的场景希望今年能在20多个城市轮番出现。这部自2016年首演至今已经演出近10年的舞剧,依旧能上榜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舞剧门类票房榜十强,实属难得,不断地优化打磨让它走得更远、更长久。
剧院各美其美,提供多样化剧目
目前,我市主城区有重庆大剧院、施光南大剧院、国泰艺术中心三家主要剧院,每家剧院都各展所长,各美其美,为市民提供了多样化的观演地图。
“我们主要以音乐、舞蹈为核心,以经典与现代相结合的优质剧目、首演资源及原创IP培育,提升品牌影响力,同时探索文旅联动,以辐射西南甚至全国观众。”施光南大剧院负责人王笛告诉记者,围绕核心定位,剧院打造了“乐动烟雨”“舞光施色”等系列品牌,引进《红楼梦》《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备受年轻人喜爱的剧目,同时也持续提供《红色娘子军》等传统保留剧目,深化“看好剧,来南岸”的认知。
5月14日晚的施光南大剧院,观众席几近满座。
王笛介绍,用艺术无声浸润重庆市民的同时,剧院近两年也在以全国首站等概念,吸引跨区域观众。比如,4月底结束全国10城巡演的《洛·朗班原声启航音乐会》,首站即是施光南大剧院;5月底即将上演的舞剧《孔雀》,也是本轮巡演的首站,杨丽萍亲自演绎其中舞段会吸引不少剧粉。
相比于施光南大剧院,重庆大剧院的剧目选择除了侧重音乐剧、舞剧外,话剧、戏曲等也是重头戏。“我们今年的演出安排遵循的总体原则就是,配合重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力争全国首轮巡演、首发剧目、西南唯一等演出项目。”重庆大剧院总经理贺文,在持续不断的会议、工作汇报间歇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贺文所言不虚,除了《神曲》全国首站,接下来还有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我的大观园》首轮、音乐剧《宝玉》首轮、昆曲《牡丹亭》《祖宾梅塔&佛罗伦萨五月音乐节管弦乐团音乐会》西南唯一站等。
位于解放碑核心商圈的国泰艺术中心,则以“小而美”的定位聚焦传统与现代碰撞。该中心全天对市民游客开放,利用解放碑的地理位置优势,精选适合市民与游客的内容,除了引进剧目外,也会推出各类免费艺术展,满足市民观剧+看展的双重需求。
重庆国泰艺术中心演出部经理倪姝玲介绍,受场地规模所限,国泰艺术中心在筛选剧目时需要考虑造景规模,而为了给市民游客好的观演体验,该中心每年都会策划不同的主题。“比如去年重点在舞蹈,连续6天的芭蕾艺术周就吸引了许多观众,与解放碑的时尚消费场景形成互补。而今年的重点在音乐会和儿童类演出,打造‘乐在春夏’国际室内乐音乐季、国际儿童艺术节等系列活动,通过互动科普吸引家庭客群。”
值得一提的是,从重庆国泰艺术中心开业起,就利用地下一层云瑚音乐厅的场地空间,与多个本土乐团、音乐家共同打造驻场音乐季,重庆铜管五重奏、重庆木管五重奏以及一些民营合唱团、儿童剧团,都持续登台演出,推动本土艺术文化的传播。
演艺成为城市文旅的新引擎
5月、6月,一般来说是一年中的演出旺季。而演出旺季的后台,则是城市文化活力的缩影。
5月14日晚,施光南大剧院上演了一出以楚文化为灵感创作的舞剧《乐和长歌》,线上回应剧迷群体需求,线下引导观众入场,工作人员各有各的忙碌。记者在施光南综合部门办公室的磁性小白板上看到,用黑笔列着最近就要上演的话剧《四张机》等剧目,左下角上画着的气球和“票房大卖”字样,是大家忙碌的目标。
同样的忙碌场景,也在重庆大剧院和国泰艺术中心出现。5月16日—17日,连续两天,重庆芭蕾舞团焕新升级的抗战题材芭蕾舞剧《归来红菱艳》将在重庆大剧院大剧场上演,装台、排练紧锣密鼓;而国泰艺术中心则在忙着举办音乐沙龙,为5月16日晚上演的《与你同乐-浪漫主义钢琴之夜》预热。
国泰艺术中心云瑚音乐厅举办音乐沙龙。
当洪崖洞的灯火与两江潮水相互映衬,江畔音乐会的追光灯也似乎照射得更远;当解放碑你来我往的游客在国泰艺术中心前打卡拍照,云瑚音乐厅内的动人乐声穿过镂空的红色“筷子楼”飘向远方。在传统与现代、国际与本土的碰撞中,重庆正勾勒出文旅融合的新范式:这里不仅是市民与艺术共振的生活场,更是游客来渝的必然打卡地。
来源: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