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以来,济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从制度、行动、理念和建设维度,将无障碍环境建设融入城市建设、城市更新等全局性工作,列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测评体系,作为星级景区评价内容等。
1
5月15日下午,济宁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济宁市第三十五次全国助残日系列活动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焦绪宾 市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
任渊博市残联组联维权部主任、一级主任科员
周东良市残联康复部主任
顾 楠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
1 现场答记者问环节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近两年,请介绍下济宁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任渊博
市残联组联维权部主任、
一级主任科员
目前,济宁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63万人,残疾人48.5万人(持证残疾人22.9万人),有无障碍需求的占该群体人数的70%。
一直以来,济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从制度、行动、理念和建设维度,将无障碍环境建设融入城市建设、城市更新等全局性工作,列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测评体系,作为星级景区评价内容等。
近年来,济宁市在城市道路、建筑物建设等方面严格执行无障碍设计规范和建设标准,新建改建的残疾人服务、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儿童福利、养老服务、交通枢纽等机构场所规范设置无障碍设施。在交通出行领域,实行残疾人持证免费乘坐公交车优惠政策,城区公共交通车辆实现到站语音和电子文字提示,无障碍公交车占比今年将提高到80%,特殊人群出行能得到温馨无障碍服务;市区主要干道设置盲道、坡道,主要路口设置过街声响提示,过街天桥新增无障碍电梯,公共场所设置无障碍卫生间、引导标识牌等。在文化休闲领域,市县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览室,配备盲文书籍和视听阅读设备,孔府孔庙等景区设置无障碍绿色通道,提供手语翻译等无障碍服务,推出语音导览地图。在社会服务领域,市县乡镇政务服务大厅和政府网站实现无障碍改造提升,“山东通”app办理残疾人服务“一件事”实现帮办代办;银行服务网点、各大医疗机构不断提升适老化无障碍服务水平,提供金融导医服务,减免残疾人诊疗服务费等。积极推进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和适老化改造项目相衔接,连续多年列为重点民生实事,“十四五”以来为1.1万户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
市、县残联组织成立11支无障碍环境督促队伍,定期组织活动,推行无障碍环境建设问题整改督办联动工作机制,以体验查问题、以监督促整改;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等多方积极建言献策,提出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意见建议;协同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展“有爱无碍”诉讼服务文明岗创建活动,配合检察部门开展无障碍建设环境公益诉讼,形成典型案例;联合市电视台开展“假如我是残疾人”换位体验;制定济宁市残疾人机动车停放优惠政策;嘉祥县率先建成多层工业无障碍示范厂房;组织开展无障碍建设培训和普法宣传、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普及无障碍知识,传播无障碍理念,“有爱无碍”正在成为社会共识,全市无障碍环境更加温暖。
济宁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果有力保障了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济宁市被住建部命名为“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市”,泗水县、嘉祥县荣获“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达标县”荣誉称号,鱼台县被提名为新一批“全国无障碍示范县”。
济宁日报记者
为进一步完善济宁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残联部门还将采取哪些措施?
任渊博
市残联组联维权部主任、
一级主任科员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作,需要社会各方广泛参与。下步工作中,残联将积极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组织开展无障碍设施环境督导体验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单位沟通协调,深化无障碍环境建设问题整改督办联动工作机制,以此来推动加大对无障碍设施建设投入、扩大设施覆盖率,推进无障碍服务信息化建设。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增强全社会扶残助残和无障碍环境理念。同时,我们在此也呼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助残活动,比如药店、超市、餐馆等老年人、残疾人经常去的经营场所,力所能及地开展无障碍改造,设置缓行坡道、增加大字标识、留宽货架通道等,积极营造扶残助残社会环境氛围,激发残疾人更好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展现社会文明进步和人文关怀。
济宁晚报记者
脑瘫、脑外伤儿童出行难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支持下,这一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请问今年,济宁市在解决脑瘫、脑外伤儿童出行难上有什么举措?周东良
市残联康复部主任
为有效帮助脑瘫、脑外伤等残疾儿童康复、护理,使他们走出家门,共享阳光,市残联积极对接山东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争取“阳光伴我行”集善明门儿童轮椅项目。该项目为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支持山东的一批脑瘫儿童轮椅,旨在改善全省脑瘫儿童出行难、活动受限的状况,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提升生活品质。去年年底,我们在全市积极开展“阳光伴我行”集善明门儿童轮椅项目需求调查,通过走访入户、政策宣传、数据分析等方式,调查出57名有需求的脑瘫、脑外伤儿童。积极争取到57辆脑瘫儿童专用轮椅,满足了全部调查儿童的出行需求。目前,轮椅已经发放至县市区残联,将在助残日期间全部发放给残疾儿童,并就轮椅使用操作进行培训。为确保项目实施质量,随后我们还将开展项目评价、使用回访等工作,确保这些轮椅真正发挥作用,让儿童出行无障碍。该项目的受助儿童要求是济宁市户籍,年龄3至15岁,体重45公斤之内的脑瘫、脑外伤、脊髓损伤、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及其他伴肢体功能障碍残疾儿童,请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家长积极申请。下一步,市残联将持续争取2026年度“阳光伴我行”集善明门儿童轮椅项目,争取惠及济宁市更多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
东方圣城网记者
残疾群众对就业问题较为关注,请介绍一下市残联在推进残疾人就业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顾 楠
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
为积极推进残疾人就业工作开展、持续扩大残疾人就业服务供给,市残联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残疾人就业帮扶和自主创业优惠政策,积极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大力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安置残疾人就业,创新推出“五位一体”残疾人就业培训模式。印发《济宁市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积极推动残疾人就业各项政策举措有效落实。
2024年,“盲人按摩就业培训”列入济宁市重点民生实事,为538名盲人免费提供按摩培训。开展盲人按摩规范化建设,制定“六统一”建设标准,完成“齐鲁手创∙济宁盲按”盲人按摩规范化机构建设18家。实施残疾人文创就业创业行动,建设14家残疾人文创工坊,开展文创培训778人次,安置文创就业207人。举办残疾人就业招聘会等就业活动110场次,走访企业及残疾人家庭603家,开拓岗位4690个。为2535人提供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024年全市新增城乡残疾人就业4938人。
2025年“促进残疾人高质量就业”列入山东省20项重点民生实事,我们将持续实施“共享阳光•残疾人就业创业工程”,通过开展残疾人就业帮扶、岗位开发、职业能力测评、职业技能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多渠道多方式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实现全市城镇残疾人新增就业不少于387人,农村残疾人新增就业不少于1893人。
编辑:冯雯雯
审核:邵进、刘晶
来源:济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