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人间 | 上海人的“吃头势”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5 22:47 1

摘要:就是形容这个人会吃、懂吃、善于吃,吃得出名堂,吃得出文化,有的人还能吃出道理,吃出哲学来。“吃头势”这一句上海话,既非褒义词,又不是贬义词,而是一句平头老百姓的常用词。

要在短短的一篇小文中讲清这个情况,首先要给读者朋友讲一讲“吃头势”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首先要说明的是,“吃头势”是一句地地道道的上海话。

啥意思呢?

就是形容这个人会吃、懂吃、善于吃,吃得出名堂,吃得出文化,有的人还能吃出道理,吃出哲学来。“吃头势”这一句上海话,既非褒义词,又不是贬义词,而是一句平头老百姓的常用词。

在知道了“吃头势”这一词汇的基本点之后,再来讲一讲上海人的“吃头势”,就好理解得多了。

比如说,吃馒头对于全中国的老百姓而言,是一件极为普通的事,普遍得连没上过学的孩子都知道是怎么回事。讲究的上海人则不一样,他会有板有眼地告诉你,馒头和馒头是不一样的。有高脚馒头,有普通一两一只的馒头,还有小馒头,生煎馒头。这种生煎馒头是上海的独创,我在全国各地任何小吃总汇都没有见过。江苏、浙江两省挨着上海的小镇有时会吃到,小铺子的招牌会鲜明地写清楚:上海生煎馒头!小小巧巧,包着肉馅,一两面粉四只,每一只上头都撒着碧绿的葱花。

我顺手写出的生煎馒头,在北方人中间就不容易理解了。为啥呢?在北方,馒头是不包馅的,包了馅蒸出来的,就统称包子。肉包子,或者蔬菜包子,近年来我还吃到过萝卜馅包子、粉丝馅包子。而在上海,包子也叫馒头。比如驰名上海滩的绿扬邨菜馒头,是天天都要排队才能买到的。很多来上海出差的朋友不理解,什么?三块五一只的菜包子,下午3点开始卖的时候,还要排队?不就是菜馅包子嘛!这就涉及了上海人的“吃头势”。一般的菜馒头,一块钱一只,走到哪儿都能买到。但是绿扬邨菜馒头就是不一样,三块五一只,还需要排队。去晚了买不到,只能得到一句:对不起,卖光了,改日请早。这个早不是让你天蒙蒙亮赶早起床,而是要你第二天下午3点之前及时来排队,那一般是能买到的。但你若是怠慢了一点儿,去晚了,那就买不到了!

近几年来,情况又大同了。先是静安寺傍松月楼的菜馒头,卖四块五毛一只,同样是需排队才能购得,同样是过时不候,改日请早。这还不是上海最好的菜馒头,排名第一的是城隍庙松云楼的菜馒头,更加紧俏,更受欢迎和供不应求。近段时间以来,情况又变了,人们争相赶过去买的,是宁国禅市的菜馒头,每天排队,而且每人限购10只,吃到的人心满意足,没有买到的不甘心,改天又来排队。有时候是姐妹结伴而行,有时候是老同学们呼群结伴都去排队,还有父子同去的,母女同行的,目标是菜馒头……这就是上海人的“吃头势”。

顺便解释一下,在上海,馒头和包子是一回事,都称呼馒头。强调包子的,必定是新上海人,或者是出差到上海来的人。因而,就像上海话中发音相同的王和黄,经常被人讥诮为上海人王黄不分。馒头包子统称为馒头,也是一例。

一只菜馒头就有这么多的讲究。其他的菜肴,那就更不用讲了。同样是吃本帮菜,上海人就要问一句:是哪一家店的本帮菜?吃大饭店的本帮菜,还是城隍庙的本帮菜,风格、风味、用料、烹饪是不一样的。又比如要吃广帮菜,也就是粤菜,各种各样菜馆有各自的特色,随季节而不同。其他的菜肴,川扬菜、鲁菜、江浙菜,都是各有千秋,争奇斗艳,名牌饭店和酒楼还有独具特色的招牌菜。不少食客往往会风闻某一道菜,专门约上亲朋好友同去一尝的。饭店的菜肴是如此,特色点心类也毫不逊色,光是一碗面,上海滩就做得风生水起,让食客们赶来赶去地去品鉴,吃遍了上海还不算,听说了离上海很近的苏州面点有超过上海的趋势,不少上海人会专为吃一碗风格别致的面条,而赶到苏州去。至于相约着同去扬州品尝“三头”(即狮子头、砂锅鱼头、赤扒大猪头)和富春包子,去镇江吃锅盖面,去常州尝红汤面,那是上海人生活中的日常话题。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我的故乡盛产的阳澄湖大闸蟹,早在大闸蟹上市之前,媒体和市民群体就在预测、猜测和往年相比了。而当大闸蟹真正上市以后,所有上海人几乎都觉得应该至少吃一次,那是起码的。而那些热爱阳澄湖大闸蟹的人士,可以说在大闸蟹整个上市季节,都在对比哪里的阳澄湖大闸蟹更正宗,更入味。连我故乡的蟹农们都对我道:阳澄湖大闸蟹都是上海人炒起来的,到了季节,北至新疆、黑龙江那些地方,南到海南、台湾,都在争相推出大闸蟹,以至于我们规定的生活,半年养蟹、半年卖蟹,一年四季围绕着做好这篇蟹文章!这都要归功于上海人的“吃头势”。

看看,上海人的“吃头势”,传播到了一个怎样的地步。

来源:人民政协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