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青年的血脉里,始终奔涌着“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赤子热血。从班超投笔从戎定西域、霍去病少年策马守边疆的古代担当,到近代青年实业救国的炽烈求索、留学生科技报国的星夜兼程,再到当代戍边战士用生命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时代强音,中华民族的青春史诗里,从不乏与家
冷土地,热青春: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新戍边”
文-本刊记者 宿云燕
中国青年的血脉里,始终奔涌着“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赤子热血。从班超投笔从戎定西域、霍去病少年策马守边疆的古代担当,到近代青年实业救国的炽烈求索、留学生科技报国的星夜兼程,再到当代戍边战士用生命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时代强音,中华民族的青春史诗里,从不乏与家国同频共振的滚烫足迹。
当历史的镜头对准边境线,一群平均年龄23岁的西部计划“卫国戍边”项目志愿者格外动人——他们以“青年何为”的时代之问自勉,用“戍边有我”的坚定行动作答,将青春坐标锚定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书写着超越年龄的责任与担当。
北兴村的“虾”路相逢
在地图上,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三合镇北兴村的位置几乎要触及中国版图的东北边界线。这个图们江左岸的朝鲜族村落,曾让西部计划志愿者张智淘的想象定格在边关冷月的画面里。但当他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时,边境线上的乡村振兴图景正悄然展开新的叙事。
2024年8月,西部计划“卫国戍边”专项志愿者张智淘与王佳玉、耿飞飞、王储等被选派到吉林省延边州龙井市三合镇北兴村开展服务工作。他们抵达北兴村的那天,正值朝鲜族的传统节日——老人节。村民们热情地邀请四位志愿者一同过节。“那一刻,我们立刻就感受到了温暖。”张智淘回忆道。除了这份暖意,在踏入村子的瞬间,四位志愿者惊讶地发现,眼前的村庄与他们脑海中设想的边境村完全不同,这里竟是如此美丽。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三合镇北兴村西部计划志愿者团队“延边四小只”
然美景之外,亦有隐忧。张智淘和小伙伴们经过一个月的深入走访后,发现了一个问题:北兴村虽有文旅公司打造的民宿与彩虹路,可游客停留时间极短,往往半小时游览完毕便匆匆离开。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让四位志愿者陷入沉思。他们深知,要想让北兴村真正发展起来,就必须吸引更多游客留在这里,体验乡村生活的魅力。转机来自一场深夜的讨论。张智淘想起在新疆志愿服务时,同期志愿者提到的“沙漠养三文鱼”这一创新案例。这个案例启发了他们,北兴村也可以尝试一些与众不同的项目来吸引游客。
团队中的垂钓爱好者王储突然灵机一动:“沙漠能养三文鱼,东北也可以养虾!还可以钓虾、烤虾。”这个想法一提出,立刻得到了大家的响应。四人连夜查阅资料,发现蓝钳螯虾耐寒性一般需要保证水温,且东北尚未形成规模养殖。这意味着,如果他们能在北兴村成功养殖,不仅能填补市场空白,还能为村庄带来新的旅游亮点。
虾棚搭建过程中“延边四小只”合影
2024年10月的北兴村浸在秋日的清朗里,晨雾还未散尽,张智淘、耿飞飞、王储、王佳玉等四人已扛着工具走向村边空地。脚下的泥土带着晨露的湿润,铁锹切入土中时还能闻到草根的清苦——这是东北大地尚未完全褪尽的生机。男孩们推着独轮车碾过碎石小路,车轴在寂静的村里发出“咯吱”轻响;女孩握着铁锹跟在后面,衣摆被边境特有的大风掀起,露出磨出毛边的帆布手套。
“北兴村,是我们见过风最大的地方。”来自内蒙古的耿飞飞和王佳玉感慨道。因此,虾棚的保暖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他们用几层保鲜膜紧紧笼罩虾棚,试图为虾苗们营造一个温暖的家。虾棚渐成,忧虑却也随之而来。养不活怎么办?没人来怎么办?为了推广这个项目,他们注册了抖音账号“四小只在延边”,用镜头记录下创业的点点滴滴,用短视频和直播讲述着乡村的故事。张智淘在视频中深情地诉说着:“23岁的我,以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身份来到了这片东北大地。在这里,我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我们一起想要做些有意义的事。”
北兴村虾棚
第一批虾苗预计在2025年3月成熟上市。虾棚里,那本被翻得破旧的《虾类健康养殖技术》,见证了他们的努力与坚持。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眷顾他们。2025年2月,春节的寒风带走了即将成熟的虾苗,希望在上市前夕破灭。但他们并未放弃,迅速联系供货商,再次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张智淘正在做喂虾准备。宿云燕 摄
王储正在调配虾饲料
耿飞飞、王佳玉(从左到右)投喂虾食。宿云燕 摄
2025年5月,北兴村钓虾馆在众人的期盼中正式开业。清晨的阳光洒在崭新的招牌上,门前早已围满了慕名而来的游客。张智淘笑着介绍道:“从上钩到上桌不到一分钟,品尝最新鲜的虾品。”钓虾馆的正式运营照亮了志愿者们前行的道路,也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他们知道,这只是开始,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还有更多可能等待着他们去探索、去实现。
边境村的“东北甄选”
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杨泡满族乡的一个距离边境线仅5公里的小村落——东阿拉村,一支由9名“非典型”志愿者组成的团队,正以满腔热忱和创新精神,借助直播镜头打破这里的沉寂,为乡村发展带来全新的希望。
走进他们的驻地,墙上“荣疆”两个大字醒目而有力,这是志愿者们精心设计的队名,饱含着“荣耀边疆”的美好寓意,更承载着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期待。
吉林省珲春市杨泡满族乡西部计划志愿者“荣疆”团队
团队负责人宋怡然的经历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原本以为会去养猪,结果干起了电商。”这句看似轻松的调侃,是团队对自身价值的深刻思考与重新定位。初到东阿拉村,他们就发现这里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木耳肥厚硕大,宛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大米颗粒饱满,晶莹剔透,品质上乘。然而,由于村子地处三国交界,交通极为不便,这些优质的农产品就像养在深闺的佳人,鲜为人知,难以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面对这样的困境,这9名分别来自动画、金融、音乐等不同专业的志愿者,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齐心协力搭建起直播间,这个直播间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新舞台”,在希望的田野上闪耀着奋斗的光芒。
直播团队分工明确,每个环节都紧密配合。文案撰写者用灵动的笔触,精准提炼产品亮点,为直播宣传注入独特的吸引力;动画专业的志愿者凭借娴熟精湛的技艺,精心剪辑拍摄素材,制作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短视频,让东阿拉村的美景与特产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运营人员则默默坚守在幕后,如同精密机器的操控者,把控直播节奏、深入分析数据、不断优化流程,为直播的顺利进行提供坚实保障。而主播这一关键角色,由9名志愿者轮流担任。他们站在镜头前,带着质朴的真诚和满满的热情,向屏幕另一端的观众详细介绍东阿拉村的优质特产,分享村子独特的风土人情。从最初面对镜头时的紧张羞涩、言语生涩,到如今的自信从容、侃侃而谈,每一次直播都是他们成长的珍贵见证,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张涵正在直播展示大米
回想起直播间初创时期,那是一段充满艰辛与挑战的日子。两小时的直播,志愿者们声嘶力竭地呼喊推荐,却仅卖出3单大米,直播间里常常只有自己的声音在空荡荡地回响,“自言自语”成了常态。宋怡然清楚地记得,有一次直播结束后,满心的失落与委屈涌上心头,她独自躲在宿舍,借着电视剧的情节,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但这群年轻人骨子里有着不服输的劲儿,他们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迅速调整状态,开始深入“解剖”流量逻辑。“我们这里属于三国交界,昼夜温差大,是海洋性气候,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出的大米和木耳,品质特别棒!”直播时,张涵激情澎湃地向观众介绍着当地的农产品。镜头前的他,尽管声音已经沙哑,但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身后是堆满农产品的简陋货架,一盏补光灯将他的脸庞照得格外明亮。谁能想到,这个曾经在舞台上深情演唱美声的音乐生,如今皮肤被阳光晒得黝黑,如同这片滋养万物的黑土地;沙哑的嗓音,也像长白山呼啸而过的风,充满了力量。
初期的直播之路,如同在迷雾中艰难摸索。村支部书记吴宏无奈地说:“我们搞电商都三年了,一直没有年轻人加入,账号粉丝才400多。”面对这样的艰难处境,刚刚融入村子的志愿者们没有丝毫畏惧,毅然投身到直播事业中。从直播间的搭建,到直播话术的精心创作,再到实际操作中的各种难题,每一步都布满荆棘。但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一步步克服了重重困难。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努力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直播间的人气逐渐攀升,观众被志愿者的热情和真诚打动,纷纷下单购买农产品。宋怡然也在不断实践中,逐渐找到了直播的节奏和窍门,她幽默风趣的直播风格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粉丝关注。
在志愿者们的共同努力下,东阿拉村的农产品终于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全国各地的市场。他们的直播间不仅成功解决了村民们农产品滞销的难题,还让更多人了解到这片边境土地上特色农产品的独特魅力。
当谈及为何会参与西部计划时,团队成员们的答案各不相同。有的是受到黄文秀事迹的鼓舞,被她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有的渴望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在不同的环境中锻炼成长;还有的因考研考公失利,想在西部计划中寻找新的方向和机遇。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自荣疆团队成立的那一刻起,他们便坚定了一个共同的信念:帮助村民们打开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让这些辛勤劳作的成果得到应有的价值。
“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东阿拉村,了解这里的农产品。”宋怡然眼神坚定地说道,“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但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今,荣疆团队的直播间已经成为东阿拉村的一张闪亮名片。他们的故事如同星星之火,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来。在珲春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他们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着“荣耀边疆”的深刻内涵。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东阿拉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张涵满怀信心地说。在长白山的脚下,在图们江畔,这群年轻的西部计划志愿者们,正继续用他们的镜头、热情和汗水,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书写着属于他们的青春奋斗故事,让希望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在奉献中读懂中国
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紧邻朝鲜边境有一座静谧的小镇——崇善镇。这里群山如黛,层峦叠嶂,冬季带着独有的静谧与清寒,村民们淳朴热情,生活节奏舒缓宁静。2024年8月,26名来自五湖四海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奔赴这里,为小镇注入了青春的活力,开启了一段充满爱与奉献的志愿服务之旅。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崇善镇西部计划志愿者团队
时间来到2025年4月16日凌晨1点,崇善镇志愿者宿舍内依然灯火通明。团支部书记王佳丽坐在电脑前,完成了“五四青年节趣味运动会方案”的最后一行字,方案里写着“8元饮料作奖品,军舰山设三个打卡点”。谁也未曾想到,这位毕业于警校的山西姑娘,会成为这个26人团队的核心组织者。初到崇善镇时,志愿者们缺乏凝聚力。王佳丽就将大学管理心理协会的经验运用到团队管理中,推出积分考核制度:组织活动加3分,参与捐赠加2分,年末积分可兑换荣誉证书。这一举措成效显著,在半年时间里,她带领团支部成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特色志愿服务活动20余次,将大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极大提高了全镇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王佳丽始终坚信这一点。在崇善镇,小学生不多,却在每周三下午,准时传出稚嫩而坚定的国歌声,仿佛在诉说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憧憬。志愿者们开设英语、音乐、心理健康等课程,用天蓝色颜料教孩子画画,用亲身示范纠正跳绳姿势。“有个女孩牙齿全黑,我们针对性为她们开设了卫生健康教育课。”王佳丽说。去年寒冬,她动员全体志愿者自掏腰包,为孩子们购置了学习用品、围巾、帽子、手套及冬季运动鞋。“崇善镇志愿者23人全部参与,崇善的孩子我们自己宠。”“26人全参与,连卫生院的‘编外’志愿者都加入了。”
韩磊是西部计划志愿者中唯一的持证护士,也是村民们心中无所不能的“全能护士”。深夜11点,只要听到居民敲窗户的声音,他总会第一时间冲出去。除了处理常见的医疗事务,他还给宠物的伤口换药和拆线,登记储存各类疫苗和急救药品等任务。2025年3月,为了给行动不便的老人体检,他和同事们扛着B超、心电图等设备挨家挨户上门服务。
韩磊在入户体检
参与西部计划的这段日子,就像一场特殊的修行,让韩磊收获了成长,也实现了蜕变。他变得更加沉稳,曾经的急躁慢慢褪去,现在的他更能静下心来,耐心地对待每一位病人和每一项任务。工作之余,他也没闲着,积极投身于各类公益活动。他参与捐赠活动,为当地小学开设第二课堂,教孩子们卫生健康知识。他用简单易懂的话语,告诉孩子们如何正确洗手、怎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那一双双充满好奇的眼睛,让他感到无比欣慰。
志愿者在“第二课堂”教授学生唱国歌
“第二课堂”师生合影
当有人问起西部计划对改善边境农村地区医疗条件和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的意义时,韩磊微微顿了顿,感慨地说:“来到这里,我才真正明白,年轻人的活力真的能给这片土地带来新的变化。就像春风吹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让平静的乡村生活有了不一样的色彩。”对于那些有意参与西部计划的学弟学妹,他真诚地说:“趁年轻,多去不同的地方走走,感受不一样的习俗和风土人情。在奉献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收获的远比付出的要多。”
在这个26人的团队中,已有23人决定续签服务期,继续为崇善镇的发展贡献力量。正如王佳丽所说:“选择可以晚一点,但经历不能少。”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青春的价值,在这个边境小镇留下了温暖的足迹,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长与感动,让崇善镇的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和希望的光芒。
王佳丽与学生合影
从北兴村的虾棚到东阿拉村的直播间,从崇善镇的童声合唱到珲春的稻田直播,这些西部计划志愿者们正用创新重新定义边疆。他们戍的是乡村振兴的新边疆、守的是共同富裕的新希望。
当张智淘在虾棚里记录第二批虾苗的生长数据时,当宋怡然在直播间里讲述木耳的生长故事时,当王佳丽教孩子们认识五星红旗时,他们正在用青春的热度融化边境线上的坚冰。正如他们在志愿日志里写的:“边疆从未遥远,它就在每个选择扎根的热望里,在每一次为理想弯腰的瞬间。”
这些新时代的“戍边者”,正以知识为犁,以创新为种,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耕耘出希望的田野。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边疆,永远在那些心怀热望的年轻人脚下延伸。
监制:陈章乐
终审:陈敏
审校:刘晓 刘博文
编辑:熊宇文
来源:中国青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