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陇南·人物志②|秦理斌:墨润初心,笔耕不辍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5 23:03 2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陇南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上,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文化人物。陇南市融媒体中心在《陇南日报》、陇南电视台、“新陇南”客户端、陇南发布微信号、视频号、抖音号等平台统一开设《文化陇南•人物志》专栏,讲述他们与陇南共生共长的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陇南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上,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文化人物。陇南市融媒体中心在《陇南日报》、陇南电视台、“新陇南”客户端、陇南发布微信号、视频号、抖音号等平台统一开设《文化陇南•人物志》专栏,讲述他们与陇南共生共长的人生故事,探讨陇南文化根脉对他们的滋养和他们对建设文化陇南的贡献,为增强地方文化自信助力。今天的人物志让我们认识了解一位从陇南礼县走出去的书法名家——秦理斌

秦理斌,笔名辛泉,号陇南子,出生于陇南礼县。他身兼数职,不仅是兰州大学萃英书画协会会长、兰州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及一级美术师,还是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甘肃省政协书画研究院副院长、甘肃省书画研究院副院长,更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荣获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的称号。他的书法作品在国际国内斩获40多次不同等次的奖励,先后在国内外举办20多次个人书展。出版著作10余部,涵盖《秦理斌书法作品集》《流动的线条——中国书法鉴赏》《秦理斌行楷书——甘肃赋》,以及甘肃省小学1 - 6年级书法教学课本(12册)等。

踏入秦理斌先生的书房,一幅尚未完成的行书小品,安然静置于书案之上。凝视笔墨在宣纸上留下的痕迹,或轻或重,错落有致,墨色在笔触的游动中,浓淡相宜,隐隐散发出灵动的气息。

这,便是秦理斌日常创作的真实写照。在当今书法界,他是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其艺术人生恰似一条静水流深的江河,不着痕迹地将传统文脉与时代精神交融在一起。

秦理斌的书法启蒙,始于礼县。

幼年时,家中厅堂悬挂的中堂字画,成为他对书法最初的印象。“那时候,谁家要是有副像样的字画,整个家仿佛都浸染着浓浓的书香墨韵。”

秦理斌回忆道,路过乡亲家门口时,自己总会被门上或遒劲或飘逸的墨迹吸引,忍不住停下脚步,目不转睛地端详许久。

即便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他对笔墨的热爱也丝毫未减,每日坚持习字。

早年乡间很难找到字帖临摹,他便向同学借名人手札,趁着夜晚,在微弱的灯光下,用油光纸仔细地勾摹轮廓,自制“启蒙字帖”。一笔一划,都是他对书法炽热的追求。

1974年,秦理斌踏入兰州大学,命运的轨迹也随之改变。在那个字帖稀缺的年代,他省吃俭用,用微薄的生活费购置字帖,甚至把省下的粮票拿去换宣纸,全身心地投入到书法的世界中。

1977年,大学毕业后,秦理斌留校任教,教学之余,他如饥似渴地汲取传统书法的精华,从单纯的书法爱好者,逐渐成长为专业的书法研究者。

无锡书法艺术专科学校的函授课程,为他打开了系统学习书法的大门。30多门课程的系统学习,让他第一次构建起完整的书法认知体系。

九十年代,秦理斌迎来了创作高峰期。他的作品频繁入选各类国家级展览,书风融合碑帖之韵,逐渐形成清新淡远、含蓄秀劲的独特风格。1997年,他凭借一幅飞腾遒劲的“龙”字,一举斩获全国妙笔神龙奖,被赞誉为“第一神龙”,自此声名远扬。

陇南,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土地,不仅是秦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更是伏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龙”文化在这里深深扎根,秦理斌深受这些文化滋养,他创作的“龙”字系列作品,每一笔每一划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崇表达,也是对“龙的传人”精神内涵的深刻诠释。

“故乡的山水文化早已融入我的血脉。”秦理斌深情地说。

即便荣誉加身,他仍以“陇南子”自称,多次回到家乡举办公益讲座,助力基层书法教育的发展。他常说:“个人就像一棵小草,而家乡是滋养我的厚土。能为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我最大的荣幸。”

秦理斌的艺术生涯与教育紧密相连。在兰州大学执教的四十余载里,他不仅培养了无数优秀学子,还将书法课堂与艺术展览拓展到国际舞台。在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等国,他先后以访问学者和文化使者的身份,推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播。在乌克兰展览期间,一位当地青年被他的书法魅力深深吸引,辗转追随数座城市,只为与他探讨书法的奥秘。

秦理斌感慨道:“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基,书法则是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如今中国日益强盛,我们更要让世界读懂我们的文化基因。”

此外,秦理斌还担任甘肃省小学书法教材的主编,他提出“以书法立场教写字”的理念,反对将汉字书写局限于印刷体的刻板规范。他认为:“如果只追求规范,字就失去了灵魂。让孩子们从小感受书法之美,无论他们未来是否成为书法家,都能写得一手好字。”

在同行眼中,秦理斌是名副其实的“学者型艺术家”。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刘云鹏评价他的作品:“奇趣横生,晋唐笔法浑然一体。每个字都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甘肃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正茂赞叹其书风:“正大气象,浩然之气奔涌。每一笔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彰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

面对这些赞誉,秦理斌始终保持谦逊。他视书法为“第二生命”,却很少提及个人成就,一心将荣耀归于文化传承的伟大使命。

在甘肃乃至全国,投身其门下学习书法的学生数不胜数,王银军便是其中一位。他告诉记者:“秦老师的作品‘藏魂魄于自然,纳灵秀于朴拙’。身上有种‘走在坚实大地,仰望星空’的专注。”

这份专注,源自他对艺术纯粹的热爱。创作时,他常常闭门数日,沉浸在笔墨的世界里。为了突破风格瓶颈,他反复研读李白诗作,试图从诗中汲取灵感,用写意书法来抒发“飘逸浑厚”的诗境。

“学习书法没有捷径,‘兴趣、恒心、勤思’这三点必须具备。”他主张“守正创新”,认为传统与当代并非相互对立,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2023年,秦理斌在北京举办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展,成为为数不多获邀的书法家。在此之后,又举办“诗书成韵”秦理斌行书小品展——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展兰州汇报展、“李杜光芒、书韵天水”秦理斌李杜诗歌书法等多类作品展。

2024年,他又相继推出“龙舞长安”“龙腾金城”等主题展览,续写新的艺术篇章。

谈及书法的未来,秦理斌忧思与希冀并存。在这个提笔忘字现象日益严重的时代,他认为:“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根,书写是中华民族的魂,书法是汉字最美的极致的表达。”他积极支持高校开设书法专业,认为这是“保留文化基因”的重要举措。但他也强调:“书法家并非仅仅诞生于课堂,更重要的是要植根于对传统的敬畏之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数十载笔墨春秋,秦理斌用一支毛笔,书写着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从陇南乡村走向更大的天地,他始终步伐坚定,心无旁骛。他的书法,恰如其人,平实中蕴含雄奇,淡远中饱含深情。

来源:陇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