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刷社交平台,总能看到明星们晒出一种泛着复古色调、带着独特颗粒感的照片,底下评论清一色都是“求同款”。
#头条深一度#最近刷社交平台,总能看到明星们晒出一种泛着复古色调、带着独特颗粒感的照片,底下评论清一色都是“求同款”。
这种被称为“撕拉片”的摄影方式,原本是上世纪的老古董,却在2025年突然翻红,成了年轻人的“社交货币”。
一盒10张的相纸,价格从停产前的70元飙升至2000元,溢价超过15倍,被戏称为“纸片茅台”。
更魔幻的是,即便价格高得离谱,成片效果像开盲盒,依然有人趋之若鹜。
撕拉片的走红,几乎是一场内娱与商家的“合谋”。
2024年底,欧阳娜娜的一张撕拉片照片在社交媒体引发讨论,当时就有摄影机构嗅到商机,推出“明星同款”拍摄服务。
到了2025年4月,鞠婧祎的香槟金撕拉片直接破圈,相关话题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超8亿次。
五一期间,明星门接连晒照,撕拉片俨然成了内娱的“月考”项目。
在这种风暴的带动下,年轻人纷纷涌入摄影馆,花398元拍一张照片,只为体验“一撕一拉”的仪式感。
小红书上的“撕拉片”话题累计3.8亿浏览、近40万讨论,许多人称之为“人生照片”。
毕竟,这种即拍即得的实体相片,在“万物皆可P”的时代,反而显得更真实、更珍贵。
但真实的代价可不低。
原本一盒10张的富士FP100C相纸,停产前售价70元,如今在二手平台卖到2000-3000元,平均单张成本超过200元。
更夸张的是,有些2018年过期的相纸,因保存状态较好,价格甚至被炒到2400元一盒。
撕拉片的本质是一种即时显影技术。
拍摄后需手动撕开相纸,相机滚轴碾破药水包,通过化学反应成像。
这种技术诞生于1947年,曾是专业摄影师的工具,但早在2008年和2016年,宝丽来和富士就因成本高、设备笨重相继停产相关产品。
这意味着,市面上流通的撕拉片相纸全是库存货,且无一例外已过期8年以上。
富士公司工作人员明确表示,这些相纸的成像质量无法保证,可能出现偏色、漏光甚至完全失效。
有业内人士透露,过期相纸的废片率可能超过50%,拍摄过程堪比“开盲盒”。
更讽刺的是,部分商家甚至推出“体验套餐”,意思是即便拍摄失败,消费者仍需支付费用。
而另一种模式则是“保量不保质”:保证出片,但不保证效果。
即便如此,年轻人依然愿意买单。
撕拉片的暴利链条上,最赚的未必是卖相纸的人。
由于相纸稀缺且价格高昂,许多摄影机构开始另辟蹊径。
比如推出“仿真撕拉片套餐”:用数码相机拍摄后,通过调色软件模仿撕拉片的颗粒感和过曝效果,再打印成拍立得相纸。
这类套餐价格仅199元起,包含精修和妆造,成片率100%,带动部分门店营收增长30%。
与此同时,撕拉片滤镜也成了热销商品。
某平台上,一款售价58元的“滤镜全家桶”包含撕拉片效果模板,已卖出数百份,社交平台上的盗版滤镜会员低至1元,销量轻松破千。
商家们深谙年轻人的心理:他们要的不是技术,而是“情绪价值”。
正如一位照相馆老板所说:“客人不在乎照片清不清晰,只在乎发朋友圈时有没有人点赞。”
撕拉片的走红,实际上就是一场“稀缺性营销”。
摄影圈早就预言,全球撕拉片相纸的存量约50万张,按现在的消耗速度,几年内就会彻底消失。
但热度能持续多久?历史早已给出答案。
几年前,CCD相机从“电子废品”被炒到上千元一台,如今价格回落至百元区间;
拍立得相纸也曾因供不应求涨价,但随着富士扩大产能,市场逐渐平稳。
撕拉片的命运恐怕也不例外——当库存耗尽、新鲜感褪去,剩下的必然只有一地鸡毛。
富士公司对此态度明确:停产不可逆,建议消费者理性消费。
但理性在流量和情怀面前,似乎总是输家。
毕竟,每一代人都需要属于自己的“智商税”:70后囤邮票,80后炒文玩,90后抢球鞋,而Z世代,正在为一张过期的相纸买单。
来源:李砍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