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暮色漫过骑楼的红砖墙时,我总爱把耳朵贴在奶奶的布袋戏台边。雕花木箱里躺着褪色的木偶,朱漆斑驳的关公刀在烛光下泛着暗红。"云长在此!"沙哑的唱腔惊飞了梁间筑巢的麻雀,奶奶布满老茧的食指轻挑竹竿,青龙偃月刀便劈开了暮色。我忽然发现,那些被岁月磨得发亮的操纵杆,分明
暮色漫过骑楼的红砖墙时,我总爱把耳朵贴在奶奶的布袋戏台边。雕花木箱里躺着褪色的木偶,朱漆斑驳的关公刀在烛光下泛着暗红。"云长在此!"沙哑的唱腔惊飞了梁间筑巢的麻雀,奶奶布满老茧的食指轻挑竹竿,青龙偃月刀便劈开了暮色。我忽然发现,那些被岁月磨得发亮的操纵杆,分明是时光镌刻的年轮,将千年忠义刻进一代代人的血脉。
陈叔的竹篾坊总飘着竹叶香,篾刀在青竹上划出清脆的裂响。我握着裁好的竹条在火塘上烘烤,竹片总是不听使唤地蜷曲。"看仔细了。"他叼着铜烟斗,篾刀在竹片间游走如燕,经纬交织的竹篾竟在晨光里折射出粼粼波光。当最后一根金线箍住灯架,整盏走马灯突然转了起来,我恍然惊觉:那些看似随意的编织,原是天地在竹骨上谱写的韵律。
地铁通道里的古筝声惊醒了沉睡的霓虹。穿唐制圆领袍的少年怀抱螺钿筝,指尖翻飞间《广陵散》的杀伐气惊起满车厢星光。戴金丝眼镜的姑娘举着云台录像,镜头里倒映着上班族眼里的光;社区广场上,十岁孩童举着歪歪扭扭的沙燕风筝,糊着金箔的纸鸢照亮非遗传承人眼角的笑纹;直播镜头前,说唱歌手用电子节拍混搭《枫桥夜泊》的吟诵,弹幕如流萤穿越时空,在寒山寺的钟声里织就新的银河。
博物馆的秘色瓷在恒温柜里泛着青光,冰裂纹中沉睡的莲花仍在吞吐千年前的月华。穿对襟襦裙的男孩踮脚张望,他腕间的运动手环与越窑青瓷意外同频共振。忽然懂得,文明从不是尘封的古籍,而是奔涌的江河——当奶奶的布袋戏遇见全息投影,当竹篾灯笼化作航天器的太阳能板,当秘色瓷的冰裂纹在数字艺术中重生,那些蛰伏在岁月褶皱里的文明基因,终将在现代性的土壤里萌发新芽。
原来我们都是摆渡人,左手握着先民的火把,右手扬着未来的风帆。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展柜里沉默的标本,而是流淌在基因里的密码,在每个时代的碰撞中重新解码,迸发出照亮文明长夜的璀璨星河。这星河或许遥远,却足以跨越时空,让五千年的文明永远鲜活如初,在时代的浪潮中激荡出永恒的回响。
来源:战江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