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岁的朵朵攥着美术课的作业,画纸上是用紫色涂满的天空和长着翅膀的鲸鱼。老师用红笔批注:“天空应该是蓝色,鲸鱼没有翅膀”。
“妈妈,我的画为什么不能得奖?”
八岁的朵朵攥着美术课的作业,画纸上是用紫色涂满的天空和长着翅膀的鲸鱼。老师用红笔批注:“天空应该是蓝色,鲸鱼没有翅膀”。
这个总爱给太阳画上笑脸的女孩,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世界和“标准答案”之间存在鸿沟。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刚升入初中的小宇,因为总用小说体写议论文,作文本上布满了“不符合规范”的批语。
这些散落在成长路上的“尺寸不合”,恰似绘本《古仑巴幼儿园》中大象古仑巴现实映照——当教育体系用统一的模具浇铸灵魂,那些“过大”的独特性该如何安放?
01
认知重构:
让“错误”成为珍宝的魔法
古仑巴的求职史是现代教育困境的绝佳隐喻。这只身形庞大的大象制作的超大饼干、巨型钢琴,在标准化商业社会里屡遭拒绝。
就像朵朵的紫色太阳被判定为“错误”,小宇的小说体议论文被视作“不规范”。
古仑巴开着红色跑车,拉着过大的钢琴、皮鞋、饼干、盘子,非常非常地泄气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7-12岁儿童在创造性思维测试中,82%的独特构想会因“不符合常规”被自我审查(Nature Neuroscience,2023)。这种对“标准答案”的崇拜,正在扼杀童年最珍贵的想象力。
但绘本《古仑巴幼儿园》不仅呈现了这种困境,而且给出了温暖的解法:古仑巴没有放弃自己的这些“失败品”,而是用它们装扮出了一个梦幻幼儿园。在这个幼儿园,超大皮鞋成了捉迷藏的城堡,巨型饼干成了伙伴们共同分享的甜蜜,超大号盘子成了孩子们自由嬉水的游泳池……
这启示我们,教育不该是纠错游戏,而应是点石成金的魔法。我曾经看到一所小学做了这样的尝试:把孩子们那些有些“出格”的美术作品汇编成了《异想天开画册》,将其中最受欢迎的“离谱”作品制作成了校园文创,没想到却广受孩子们的追捧。
这就像大象古仑巴最终领悟到的:世界不需要你缩小,只需要换个视角看待自己的“过大”。
02
差异赋能:
在标准化的裂缝中播种星光
绘本中反复出现的“大”字,恰是教育中最易忽视的个体密码。当古仑巴发现其他孩子也在独自玩耍,我想那一刻他肯定顿悟了:独特不是缺陷,而是尚未破译的天赋信号。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案例:爱拆玩具的“破坏王”可能具有工程思维;永远坐不住的“多动儿”或许藏着运动天赋;《窗边的小豆豆》里那个总是说个不停的小豆豆,其实具有极强的语言天赋——其原型黑柳彻子长大后确实也成了一位成功的主持人和作家。
《窗边的小豆豆》
在知名的夏山学校,孩子们被鼓励以舒适的状态投入学习,他们推出“个性化课表”,在那里,痴迷机械的孩子整个上午泡在木工坊,爱画画的女孩可以连续三周创作壁画……每周,全校师生平等投票决定校规,六岁孩童与校长拥有同等表决权。据追踪数据显示,从夏山学校走出的学生,社会适应力评分比传统学校高出41%,创新力指数更是突破常规教育天花板(剑桥大学追踪研究)。
书中那位养育着12个孩子的母亲,我们看到她的孩子从小到大一字排开,他们的小衣服、小袜子,也有大有小,晾晒在绳子上。每个人从出生起就是与众不同的,有时候,教育者要像母亲一样包容每个孩子的不同,给每个孩子施展个性的天地。
我就看到过一位家长,她的女儿从小爱在地板写字,于是,她将家里所有的墙壁都改造成可擦写墙面,后来,那个“不讲卫生”的孩子,在书法大赛中夺得金奖。
《窗边的小豆豆》
03
缓冲地带的艺术:
在保护与挑战之间起舞
古仑巴的幼儿园,实则是精心设计的成长缓冲带。这里既不像家庭般过度保护,也不似社会般严苛,而是允许试错的中间地带。
发展心理学指出,7-15岁儿童需要经历3-5个“安全挑战阶段”,其抗挫力才能完整发育(Journal of Youth Studies,2023)。就像学步儿需要学步车,成长中的灵魂也需要过渡性的支持。
《古仑巴幼儿园》中,大象长辈们的行为值得玩味:他们帮颓丧的古仑巴清洗打理,护送他开启探索之旅。这恰似智慧家长的角色——不做修剪匠,而是成为导航员。
就像我看到的另外一个案例:初中生小林常年沉迷昆虫观察,导致成绩下滑。但是,他的父亲没有没收他的标本,反而带他参加自然科考。三年后,这个“不务正业”的少年,凭借昆虫拟态研究斩获国际青少年科学奖。
04
在标准与独特之间:
找到与世界对话的语言
AI来势汹汹的当下,我们站在了教育转型的十字路口。标准化教育铸造了工业文明的高效,却也留下了无数“尺寸不合”的灵魂创伤。
《古仑巴幼儿园》这个关于大象的故事,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不是整齐划一,而是让每颗星星找到专属轨道。正如有人所说:“真正的教育者,是那些能看见孩子眼中星辰的人。”
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众多的选择。在紫色太阳被学校判定为“不合格”时,朵朵的妈妈将女儿的画作定制成了窗帘,让整个房间都被那紫色的光芒照亮。感谢这个时代,为我们在标准之外,找到了更多保护孩子幼小心灵、保护想象力的蹊径。
《窗边的小豆豆》
在标准化与个性化的永恒张力中,《古仑巴幼儿园》为我们给出了温柔的答案:最好的教育,不是让所有花朵开成牡丹,而是让蒲公英勇敢飞翔,让仙人掌自在生长,让每份独特都找到与世界对话的语言。
当我们的孩子也陷入“尺寸焦虑”,愿这本书成为他们书包里的护身符——在标准化森林的迷雾中,始终记得:你不需要为任何模具改变形状,因为世界足够大,总有一方天地,会让你的“过大”成为最恰到好处的存在。
这或许就是新版绘本想传递的终极秘密:教育不是修剪,而是发现;成长不是适应,而是创造。
相关图书
《古仑巴幼儿园》
作者: [日] 西内南 文 / [日] 堀内诚一 图
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
译者: 唐亚明
出版年: 2025-1
装帧: 精装
微信号|tochildren
来源: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