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是否会孝顺,其实从成长的点滴中就已经埋下了伏笔。有人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常回家探望,有人抱怨自己辛苦养大的儿女渐行渐远,却很少回过头来想一想:这背后,是不是有我们看不见的因果?其实,子女的孝心从来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那些看似微不
孩子是否会孝顺,其实从成长的点滴中就已经埋下了伏笔。有人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常回家探望,有人抱怨自己辛苦养大的儿女渐行渐远,却很少回过头来想一想:这背后,是不是有我们看不见的因果?其实,子女的孝心从来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透露出最真实的“预兆”。
很多老人总以为孩子小,不懂事,怎么教都行。殊不知,正是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最能影响将来的相处模式。小时候敲门才进孩子房间的父母,老了很少会被子女忽视;总是翻看孩子抽屉的大人,日后往往也被孩子视为没有边界。《礼记》中说:“不学礼,无以立。”真正的尊重,是从孩子牙牙学语时就开始的。尊重他们的隐私,倾听他们稚嫩的想法,在小事上给他们决定权。这种尊重会像一面镜子,在他们长大后原样照回来。
有的老人退休后,儿女愿意每月按时汇钱;有的却不得不开口讨要,弄得双方尴尬。差别往往在于你曾如何对待金钱,又是怎样教孩子与钱相处的。曾经为孩子的教育咬牙投资,老来就不愁医药费;一味逼孩子省吃俭用攒钱,晚年只怕也难有人大方解囊。古语有云:“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明智的父母,既不会为孩子花钱不眨眼,也不会对他们一毛不拔;既会在力所能及时支持孩子,也教会他们钱的价值和来之不易。这样培养出的孩子,才会在父母晚年懂得平衡自己的家庭责任和赡养义务。
许多老人抱怨儿媳不亲近,叹女婿来得少,却忽略了当年自己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公婆或岳父母的。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如何对待自己的长辈,几乎决定了他们将来如何对待你。常带孩子看望外婆的母亲,老了很少独守空房;从不回岳母家的父亲,晚年多半也盼不来女婿。《孝经》讲:“夫孝,德之本也。”孝顺是一种传承,如同接力棒般代代相传。当父母将感恩和孝道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中,这种美德便会在日后生根发芽。孩子看着你照顾爷爷奶奶的耐心,会成为他们未来照顾你的模板。
人这一生,难免有病痛缠身的时候。当父母生病时的表现,最能预示孩子将来的态度。有人抱怨子女不肯请假陪医院,却忘了当年自己因为工作推掉多少次父母的就医请求;有人诧异儿女对自己的咳嗽无动于衷,却不记得自己曾对孩子的感冒是如何敷衍了事。《弟子规》有言:“亲有疾,药先尝。”真正的关爱从来不是挂在嘴上的问候,而是行动中的陪伴。在孩子生病时寸步不离的父母,老了很少独自挂号;把孩子小病小痛都推给保姆的大人,晚年的医院走廊往往也格外冷清。疾病面前,最能看出谁是真心对你好的人。
家本该是避风港,却常因情绪失控变成了暴风眼。孩子对父母晚年的态度,往往能在他们童年时父母处理情绪的方式中找到答案。常对孩子吼叫的父母,老了往往也听到提高的嗓门;习惯冷暴力的大人,晚年多半也尝到被忽视的滋味。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懂得控制情绪的父母,教会孩子理性沟通;能向孩子道歉的大人,养出的是懂得体谅的子女。家庭情绪的河流,终将在晚年汇入大海,甜是一生,苦也是一世。
老年的幸福,不是从天而降的礼物,而是年轻时就埋下的种子,只等时光催熟。老话说得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与其埋怨子女不如意,不如反思当年的自己。孝顺这门功课,是全家人一起完成的作业,不是老了才临时抱佛脚的急事。世间最公平之处,莫过于此。播下尊重的种子,才能收获孝顺的果实;付出真心的温暖,才会迎来晚年的春光。
来源:胖嘟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