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国家级非遗药斑布的蓝白纹样化作治愈系文创,当殷墟青铜器邂逅数字IP衍生创作,当千年唐卡在AR技术中跃然指尖……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学院正在举办的2025届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上,这样一批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承的作品引发关注。这些作品以跨学科思维和技术赋能,展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受访者/图
当国家级非遗药斑布的蓝白纹样化作治愈系文创,当殷墟青铜器邂逅数字IP衍生创作,当千年唐卡在AR技术中跃然指尖……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学院正在举办的2025届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上,这样一批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承的作品引发关注。这些作品以跨学科思维和技术赋能,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创新表达,成为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生动注脚。
守护非遗:青年设计力量的文化觉醒
展览以“创智·design”为主题,汇聚了上理出版学院2025届毕业生的160余件(幅)优秀作品,涵盖IP文创、插画、字体、动画、空间与人居环境设计、产品和工业设计等作品类型,主题涉及乡村振兴、城市更新、健康设计、社会设计、传统文化等多个领域,整体呈现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和动画五大艺术专业300余位毕业生对当下与未来设计主题的思考、研究与实践。
展览现场
现场VR设计体验
在“国潮”崛起的浪潮下,“马面裙”“新中式”等文化符号频频破圈,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感日益增强。记者看到,这一毕业展上,多组非遗主题设计作品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视觉传达专业学生曾慧婷的《“布语心桥”系列文创设计》,将濒临失传的上海安亭药斑布纹样进行几何化重构,提取凤凰、鹿等十二种祥瑞纹样的疗愈基因,开发出符合Z世代情感需求的文创产品。“我把重点放在药斑布中具有吉祥寓意的传统纹样中,将其中承载千年的祝福转化为当代设计语言,通过艺术化的表达成为年轻一代的‘好运符’,这是否能成为治愈焦虑的密码?”曾慧婷的创作笔记里,记录着对非遗技艺创新传承的新路径以及对当代青年的情感链接与共鸣。
“布语心桥”系列文创设计作者与展品合影
这种文化自信在多件作品中形成共振——胡梦欣的《“千灯愿”品牌设计》以高饱和色系重构秦淮灯彩,让传统灯会转化为可传播的视觉符号;裘泽栋的《再现殷商》将殷墟博物馆青铜器亚长牛尊、妇好鸮面,尊、亚长铜钺等器皿,通过对文物图像的简化抽象,创作了文物IP、手办等衍生作品。
“从文化认知到价值认同到体系化艺术创作,正是当代青年文化自信,‘主人翁’意识觉醒的写照。”上理出版学院艺术设计系系主任谢琼说道。当“新生代”设计师主动担当非遗“转译者”,传统文化便在青春视角下获得了新的叙事维度。
学科交叉: 技术赋能传统技艺新生
展览现场,一件黑色智能穿戴上衣吸引观众驻足——产品设计专业毕业生周嘉宇的《穿戴式靶向中药离子透药治疗系统》,为传统中医“裹药熏蒸法”带来场景革命。这一设计融合穿戴技术与靶向治疗理论,将中药离子透药与智能穿戴结合,实现精准治疗与日常化使用。“古籍《扁鹊心书》记载的‘裹药’疗法,受限于场景难以普及。我们的设计让中医治疗突破空间限制,成为可穿戴的主动疗愈工具。”指导老师定律介绍道。目前,该产品已完成打样测试,未来或将投入量产。
靶向中药离子透药治疗穿戴服饰(实物图)
数字技术的介入,为非遗保护开辟了新路径。动画专业毕业生夏杰贤在论文研究中,以秦汉服饰纹样为样本,通过三维程序化建模技术实现纹样的高精度保存与复用。其毕设作品《玄女》结合民间传说,塑造了兼具传统神韵与现代审美的战争女神形象,甲胄纹路细致精密。“技术不再只是工具,而是让传统文化更好地‘活’在当下的桥梁。”夏杰贤说。
《玄女》作品
“去年10月,专业组织了实习调研,在拉卜楞寺调研考察时,唐卡艺术的震撼让我想用数字技术延展它的‘生命力’。”张越阳的《指尖唐卡》电子出版物,则通过AR分层展示与NFC知识图谱,让千年唐卡“跃出”静态画面。用户扫描作品即可触发动态演绎,藏族文化的历史脉络在指尖流转。“采风让我们触摸文化根脉,设计转化则是建立情感联结的过程。”指导老师曹意如此评价。
《指尖唐卡》设计作品图
教学改革为创新提供了丰沃土壤。环境设计系学生任玢玢的《“境生象外”——茶文化空间实验性设计》,源于“茶与茶文化”公选课的启发。作品以茶文化为媒介,通过光影、空间布局与多功能服务体系,打造沉浸式疗愈体验。“民间造型艺术、非遗衍纸、非遗蓝染等等,学院开设的这些课程也在进一步探寻更多的可能,让传统文化教学焕发新活力。”上理出版学院教学副院长陶海峰介绍。
据悉,本届毕业展将持续至5月中下旬。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张华表示,同学们用这场精彩的展览,诠释了上理学子“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推进AI赋能、拓展国际视野,为艺术设计学科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助力每一位学子在创新实践中成长成才。
来源: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