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认干亲养老”现象在社交平台走红,众多帖子如“90后女生求本地干妈”“58岁独居阿姨招干女儿”等层出不穷。一边是渴望情感寄托的空巢老人,一边是在高房价压力下挣扎的年轻人。社会各界对此反应不一,有人视之为双赢的互助模式,也有人担忧其中隐藏的风险和道德困境。
最近,“认干亲养老”现象在社交平台走红,众多帖子如“90后女生求本地干妈”“58岁独居阿姨招干女儿”等层出不穷。一边是渴望情感寄托的空巢老人,一边是在高房价压力下挣扎的年轻人。社会各界对此反应不一,有人视之为双赢的互助模式,也有人担忧其中隐藏的风险和道德困境。
就其性质来说,“认干亲养老”是一种基于契约的拟亲缘关系,既不同于传统血缘家庭的无条件付出,也不同于纯粹的雇佣关系。它游走在情感和利益的边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助形式。从法律上看,它既不受收养法保护,也不完全符合劳动合同法规定,处于法律灰色地带。以经济学视角观之,这是一种资源置换——老人提供住所、经济支持,年轻人提供陪伴、照料,双方各取所需。然而,这种交换目前尚缺乏明确的法律保障和社会规范,参与双方都面临潜在风险。
“认干亲养老”现象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首先是人口结构变化显著,我国空巢老人目前占比已超50%,超1亿老人独自面对晚年生活。其次,传统家庭功能弱化,子女外出务工、独生子女负担加重、“丁克”家庭增多,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受限。此外,部分年轻人试图通过“认干亲”来填补内心的情感空缺,用替代性关系来解绑对原生家庭的责任,也催化了“孝心外包”观念的兴起。
然而,这种养老模式存在明显隐患。北京某律所数据显示,涉“干亲”房产纠纷年增27%,上海一网络主播以“认干妈”名义骗取老人50余万元。除了经济纠纷,情感风险也普遍存在,有年轻人被要求“每周陪聊8小时”,沦为“情感计时工”;还有人遭遇“干亲”情感勒索甚至威胁。更深层的风险在于,这种关系缺乏血缘纽带和法律保障,往往难以维系。数据显示60%的拟亲缘关系在一年内终止,多源于信任破裂或利益冲突。
尽管如此,“认干亲养老”的流行,仍折射了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社会公共服务的缺位,反映了特定社会环境下人们对情感联结的渴望。鼓励多种形式的养老互助本无可厚非,如国内外实践多年的“时间银行”志愿互助养老模式,由政府或公益机构搭建平台,倡导“低龄存时间、高龄取服务”。南京早在2012年就试水社区互助养老,2019年成为全国首个市级推广“时间银行”的城市。又如邻里互助式的“共享养老”,比利时的“一屋二龄”项目,自2009年以来已促成超过5000对老少合住伙伴。项目由非营利机构运营,负责对老人和申请的年轻人进行背景审核和个性匹配,并在同居期间跟进调解,确保双方相处融洽、义务履行到位,大大降低了私人匹配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无论是“时间银行”、邻里互助,或者商业机构推出的情感陪伴服务,其制度设计和风控手段都围绕着一个核心,即在鼓励互助养老的同时,引入规范约束和第三方监督,最大程度降低陌生人之间互助所带来的信任和权益风险。多元养老模式并非不能尝试,关键是要有健全的机制作保障。无论何种形式,我们都应认识到,养老不仅是物质保障问题,更是情感依托需求。在原子化社会,重建信任、构建互助网络,或许是应对养老挑战的重要方向。当“认干亲”超越简单的资源置换,成为真诚的情感联结,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长”的社会理想。□ 麦嘈
来源:南都N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