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和几位企业主喝茶聊天,有人忧心忡忡:“AI 来势汹汹,会不会把我们这些传统行业一锅端了?” 也有人犹豫:“现在急着拥抱 AI,万一后面环境变化、技术翻车怎么办?” 我反问他们:“二十年前,你敢想象所有人都离不开手机吗?十年前,你能料到直播会重构整个零售逻辑
最近和几位企业主喝茶聊天,有人忧心忡忡:“AI 来势汹汹,会不会把我们这些传统行业一锅端了?” 也有人犹豫:“现在急着拥抱 AI,万一后面环境变化、技术翻车怎么办?” 我反问他们:“二十年前,你敢想象所有人都离不开手机吗?十年前,你能料到直播会重构整个零售逻辑吗?” 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会因为犹豫而停下——AI 对行业的重塑,不是 “会不会”,而是 “多快” 和 “多彻底”。
所谓 “开倒车”,不过是对变革的恐惧
最近复旦回应 “最严 AI 新规” 争议的一句话很扎心:“规范不是开倒车,是为了让车开得更稳。” 总有人把限制 AI 应用等同于 “拒绝进步”,但真正的历史倒车,是面对技术浪潮时的闭目塞听。就像当年电商刚兴起时,有人骂 “摧毁实体经济”,结果现在哪个实体店敢说自己完全不用线上工具?AI 不是洪水猛兽,它更像一把锋利的刀 —— 握刀的人如果连刀把都不敢碰,自然会被持刀者淘汰。
你犹豫的每一秒,对手都在 AI 赛道上狂奔
“AI 不会取代你,但会取代不会用 AI 的人。” 这句话是AI发展的真实写照,放到企业层面更残酷。一家制造业老板,去年花三个月给团队做 AI 工具培训,现在用智能规划把排产效率提升了 30%,同样的订单量,人力成本直接砍了三分之一;而另一家同行还在纠结 “AI 算出来的方案靠不靠谱”,结果客户因为交期问题转投他家,今年上半年订单量下滑了 25%。这不是个例 —— 网络上早有观点指出,未来的行业竞争,本质是 “会用 AI 的企业” 和 “不会用 AI 的企业” 的竞争。
积极迎接 AI,不是盲目跟风,是抓住三个关键
第一,把 AI 当工具,别当对手。 很多企业主一听说 “AI 替代人工” 就慌,但旅游行业的例子很有启发:AI 能快速生成行程方案、智能回复咨询,但游客要的 “导游的温度、服务的细节”,反而是 AI 越发达,这种 “不可替代性” 越值钱。企业要想清楚:哪些环节能用 AI 提效?哪些能力必须靠人强化?就像用计算器的人不会被淘汰,但只会打算盘的人会。
第二,终身学习不是口号,是生存刚需。 有位做传统广告的朋友最近跟我感慨:“以前学个 PS、AE 够吃十年,现在团队每周都要集体研究新 AI 工具的用法 —— 从文案生成到 3D 建模,从数据洞察到用户画像,不会用 AI 的创意总监,连提案都讲不明白。” 网络上早就有人提醒:AI 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是过去的三倍,企业主如果自己不懂 AI 逻辑,连 “要不要投钱做 AI 培训” 都判断不了。
第三,从 “使用者” 到 “规则制定者”,青年企业更有机会。 最近看到知乎上讨论 “青年应优先拥抱 AI 还是警惕 AI”,正方有个观点很戳人:“现在用 AI 的年轻人,未来可能就是制定行业 AI 标准的人。” 对企业来说也是一样 —— 早一步把 AI 融入业务流程的,就能在行业洗牌期掌握话语权。就像当年第一批用 ERP 系统的企业,后来都成了供应链管理的标杆。
历史不会等你准备好,只会淘汰犹豫的人
最后要说:AI 不是 “选择题”,是 “生存题”。你可以选择观望,但竞争对手不会;你可以担心风险,但规范只会让 AI 走得更稳,不会让它消失。就像二十年前那句 “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今天的趋势更明确:要么积极拥抱 AI,要么被 AI 时代淘汰。
如果你还在纠结 “从哪开始”“怎么落地”,关注懒蜗牛 AI,我们用实战培训帮你把 AI 从 “焦虑源” 变成 “增长引擎”—— 毕竟,跑得早的人,才能在变革中分到最大的蛋糕。
来源:懒蜗牛AI商业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