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 | 王山青:只为青山能长青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6 04:10 3

摘要:14岁那年,王山青第一次和父亲爬上1787米高的清凉峰顶。猎猎山风掠过丛林,掀起阵阵林涛,少年的衣角在风中飞扬,更吹动了他内心的涟漪。“这座大山太伟大了,我也要像父亲一样,一直守护着它。” 这个念头如同一颗种子,在王山青心中悄然扎根,一生长达近40年。

14岁那年,王山青第一次和父亲爬上1787米高的清凉峰顶。猎猎山风掠过丛林,掀起阵阵林涛,少年的衣角在风中飞扬,更吹动了他内心的涟漪。“这座大山太伟大了,我也要像父亲一样,一直守护着它。” 这个念头如同一颗种子,在王山青心中悄然扎根,一生长达近40年。

王山青和队员正在测量树木的胸径

从青葱少年到两鬓斑白,从普通护林员成长为安徽省歙县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王山青用数十年的坚守,换来了保护区37年零火灾、19年零盗猎的佳绩,实现了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监测与保护。“山青” 白了头,青山却依旧长青。

接过父亲的 “接力棒”

“我的父亲是护林员,从小跟着他进山、巡山,我对清凉峰有着深厚的感情。” 王山青回忆道,父亲为他取名 “山青”,寓意山清水秀,寄托着守护青山的殷切期望。

第一次登顶的震撼,王山青至今记忆犹新。站在山顶,望着四周连绵起伏的山脉,敬畏之情油然而生。1988年,18岁的他正式来到歙县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守护山林的接力棒。

王山青在观察植物的长势

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地处皖浙两省交界,山林面积达 41418亩。作为天目山主峰,海拔1787.2米的清凉峰是华东地区第二高峰。这里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地形复杂,野兽出没,人迹罕至。

初到管理站,艰苦的条件超乎想象。不通电、不通车、没有信号,简陋的土坯房就是工棚。即便白天巡山疲惫不堪,每晚王山青都会点起煤油灯,认真记录当天的巡山情况。老站长的话 “人这一辈子只要能干好一件事,干成一件事,也就心中无憾了”,深深印刻在他心中,成为坚守的信念。

如今,管理站迎来一批年轻人,王山青不仅悉心传授业务知识,还像长辈一样关心他们的生活。2017年,福建农林大学毕业的盛长健加入管理站,王山青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在盛长健眼中,王山青扎根山区近40年的精神令人钦佩,“我也要和王站长学习,把这座大山当成我的家。”

一天不上山全身都不自在

从管理站出发,穿过村落,便踏上崎岖的进山小道。不足一米宽的山路,仅容一人通行,王山青总是背着包裹走在队伍最前面。

王山青巡山携带的部分必需品

“刚工作时,我每天背着帆布包,装着干粮和笔记本。” 王山青说,粽子和米粿是他的最爱,耐饿又方便,渴了就喝山泉水。每年10月到次年5月是他最忙碌的时段,天刚破晓,他就和同事开始一天的工作:巡山管护、护林防火、观察病虫害,直到夜幕降临才返程。午饭是干粮就着山泉水,累了随地而坐,困了就在山坡沟沿小憩。

王山青在巡山中

多年来,王山青走遍保护区的每一片山林,对地形和植物分布了如指掌,这里早已成为他的 “家”。他坚持徒步巡山,每次15公里,累计记录60余本巡护日记。

2019年6月,王山青在巡护途中突遇大雨,不慎摔倒导致左膝关节半月板撕裂。即便留下雨天腿疼的后遗症,伤愈后他依然冲锋在前,只是手中多了一根借力的木棍。每年走破五六双鞋、用坏几把砍柴刀、穿烂十几件衣服,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生活艰苦,但我乐在其中,一天不上山就浑身不自在。” 王山青笑着说。

王山青在巡山中

山脚下的村民看到他,总会热情打招呼,他也一遍遍叮嘱防火。正是这份执着,让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实现37年无人为森林火灾、19年无盗挖偷猎案件。

要把责任一代代传下去

在王山青眼中,巡山虽单调重复,却充满乐趣。大山里的一草一木、飞鸟走兽,都是他的朋友。

王山青和队员们正在巡山

2008年,一位村民告知山里发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长序榆。王山青循着线索,最终发现 60余株长序榆。了解到长序榆在皖南山区因光照不足难以成苗,他决定新建种苗基地。面对种子微小、收集困难的问题,他想出在树下铺遮阳网的办法。经过多年努力,实验基地已培植 470余株种苗,填补了安徽省在长序榆育苗领域的空白。

王山青和队员们正在巡山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在王山青和同事的努力下,保护区新发现3个野生银杏树小种群、1个野生红豆杉种群,监测到5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王山青还推动建成黄山市规模最大的生物多样性综合科技馆,馆藏640余件标本及珍贵影像资料。他本人也荣获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安徽省先进工作者、中国好人等荣誉。

王山青出发巡山前和队员们进行交流

当被问及是否想过离开,王山青望着青山绿水,坚定地说:“有很多机会,但我舍不得。这里就是我的家,我要把守护大山的责任一代一代传下去。”

版权须知未经本刊书面许可,任何人或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本刊图文内容。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朋友圈✬

评论功能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文字:吴承江

图片:施亚磊

编辑:吴笑文

校对:刘军

审核:周卫星 孙婷

《安徽画报》创刊于1958年,是安徽省唯一一份大型政经文旅类高端期刊,由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指导、安徽出版集团主管,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安徽画报》立足主流宣传阵地,以美图美文美术美味传播安徽形象,讲好安徽故事,画说美好安徽。2017年复刊以来,先后被评为“全国版权示范单位”“中国最佳画报”“中国最佳媒体融合奖”“安徽省优秀期刊”“安徽重要外宣窗口阵地”“安徽省版权示范单位”等。

来源:安徽画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