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缩水”警告!雅迪的“钱包保卫战”咋打?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6 00:20 2

摘要:当城市出行半径扩大与短途交通需求激增形成共振,电动两轮车行业经历了从野蛮生长到规范整合的蜕变。新国标的实施曾点燃市场置换热情,但随着渗透率逼近天花板,行业正从增量争夺转向存量博弈。

当城市出行半径扩大与短途交通需求激增形成共振,电动两轮车行业经历了从野蛮生长到规范整合的蜕变。新国标的实施曾点燃市场置换热情,但随着渗透率逼近天花板,行业正从增量争夺转向存量博弈。

而在政策红利消退后,企业间的竞争维度悄然生变,技术壁垒的构筑、全球化版图的扩张、商业模式的创新,成为头部玩家突围的关键变量。在此过程中,雅迪作为连续八年稳坐全球销冠宝座的行业龙头,其战略选择不仅关乎自身命运,更折射国内制造转型升级的深层命题。

销量下滑、新业务承压:雅迪的结构性调整之痛

在行业增速放缓与政策洗牌的叠加效应下,企业收入结构调整成为必然选择。雅迪的业绩波动,既是外部环境冲击的结果,也是主动适应行业变革的阶段性代价。

2024 年,雅迪集团交出了一份喜忧参半的成绩单。从核心财务数据来看,雅迪出现了营收与利润的双降的情况。财报显示,2024年全年,雅迪实现营收282.36 亿元,同比下滑 18.8%;归属于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12.72 亿元,同比暴跌 51.8%。这一业绩波动背后,既有外部监管环境变化的冲击,也折射出雅迪主动调整带来的短期阵痛。

从收入结构看,电动两轮车核心品类的销量下滑是主要原因。年报显示,雅迪电动踏板车和电动自行车的总销量从2023 年的 1650 万辆降至2024年的 1300 万辆,降幅达 21.2%。管理层在主席报告中解释,2024 年初南京电动车起火事件引发的电池安全监管升级,导致市场需求阶段性萎缩,叠加公司为适应新国标加速清库存,部分车型降价促销,双重压力下收入承压。而这也暴露出雅迪对政策变化的应对效率问题:尽管迅速推出合规产品,但库存去化周期延长,渠道端的短期信心受挫。

不过,乐观的是,在雅迪的收入结构调整中也显现出了积极信号。财报显示,电池及充电器业务收入79.95 亿元,占比提升至 28.3%,较 2023 年增长 1.7 个百分点。这一业务的增长则得益于雅迪在核心部件领域的布局,尤其是2025 年初量产的钠离子电池电动自行车,标志着雅迪在电池技术商业化上的突破。但值得注意的是,电池业务的毛利率仅 13.7%,低于电动两轮车业务的 19.4%,显示新业务仍处投入期,规模效应尚未显现。

与此同时,海外市场的扩张成为少数增长亮点。年报披露,雅迪在东南亚的印尼、越南工厂相继动工,泰国新增三家旗舰店,海外分销网络覆盖超100 个国家。然而,国际业务收入占比仍未突破 20%,且海外市场面临本地化生产合规、供应链重建等挑战。例如,越南工厂的产能爬坡进度、当地政策对电动车补贴的变化,均可能影响海外战略的实际收效,目前来看,海外市场尚未形成足够的业绩支撑力。

供应链困局与渠道突围:雅迪的转型攻坚战

在存量竞争时代,供应链韧性与渠道效率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雅迪的供应链与渠道调整,既是应对行业变革的被动防御,也是重构竞争壁垒的主动出击。

首先,供应链本地化与全球化的博弈成为核心矛盾。尽管越南工厂年产能提升至50 万台,印尼新工厂投产后总产能将达 350 万台,但东南亚本土品牌如越南 VinFast、印尼 Gesits 已抢占先机,雅迪需加速适配热带气候电池耐用性等区域需求,而非简单复制国内低价策略。与此同时,国内供应链的垂直整合虽通过收购南都华宇、凌博电子等企业强化了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的自主可控,但钠离子电池的商业化仍面临能量密度提升和产业链配套不足的挑战。

其次,渠道下沉的双刃剑效应同样显著。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雅迪的线下销售网点数量超过40000个。然而,雅迪在全国布局的超4 万家销售网点虽曾是抢占市场的利器,但在存量竞争中反而成为负担:密集网点导致单店销量摊薄、库存周转率下降,部分经销商因滞销车型堆积而减少进货量。与此同时,小牛、九号等新势力品牌则通过线上直营和线下体验店的经营,实现了跨区域发货,有效规避了传统渠道的库存压力。

为了破局,雅迪尝试通过数字化工具来优化渠道效率。例如,抖音万店矩阵的搭建则通过“线上引流 + 线下转化” 模式,推动线上市场份额居行业首位。然而,经销商对价格管控的抵触,仍制约着雅迪渠道改革的实际成效。

最后,新零售模式的探索与局限凸显转型复杂性。雅迪虽通过区域样板活动、经销商账号矩阵等策略实现线上销量爆发式增长,但线上收入占比仍不足10%,且智能化产品如具备远程解锁、OTA 升级功能的高端车型,在海外市场的接受度尚未打开。更严峻的是,雅迪“低价实用”的品牌认知难以改变。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3 年中国两轮电动车行业白皮书》显示,在7000元以上的两轮电动车市场中,雅迪的市场份额仅为 4.1%。这种认知鸿沟,既是渠道密集扩张的历史遗留问题,也反映出品牌年轻化战略与用户心智占领之间的脱节。

技术突围、海外赶考:雅迪的战略攻坚战

站在行业拐点上,雅迪需要完成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的范式转换。通过技术突围、海外赶考、生态重构,这家龙头企业正在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一来,通过技术突围抢占新赛道。在技术端,雅迪正在持续进行投入研发。财报显示,2024年全年,雅迪研发费用为 11.47 亿元,累计专利超 2000 项。不仅如此,雅迪还在2025年1月发布并推出钠离子电池车型,试图在电池技术上拉开与竞品的差距。更值得期待的是,雅迪与华为合作的智能网联系统即将落地,OTA升级、远程诊断等功能的加入,将电动两轮车从交通工具升级为智能移动终端,开辟软件服务收入的新蓝海。

二来,通过全球化战略的推进来打开新增量。雅迪在越南、印尼新建的海外生产基地已实现本地化生产,通过“一国一策”的本土化运营策略,雅迪在东南亚市场的占有率快速提升。这种全球化布局不仅分散了单一市场的政策风险,更通过本地化研发响应区域化需求差异,为雅迪打开成长天花板提供了新支点。

三来,通过生态化布局来重构价值链。当前,“车电分离”模式的创新正在重构商业模式。雅迪推出的电池租赁服务,将购车门槛降低40%,带动配件销售增长30%。在充电基础设施领域,投资换电站网络的计划若顺利实施,将形成“产品+服务+能源补给”的闭环生态,后市场服务收入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

面对行业天花板与全球化变局,雅迪的破局之路注定充满挑战,但其在钠电技术、智能生态、全球化布局上的前瞻性投入,正在勾勒出第二增长曲线。能否将技术储备转化为持续增长动能,能否在国际化进程中实现从“中国制造”到“全球品牌”的跨越,将是这位千亿巨头穿越周期的关键。毕竟,在电动两轮车的下半场,决胜的砝码早已不只在产线上,更在实验室里、在地图上、在每个人对美好出行的想象中。

来源:三车财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