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滴灌带沿着田垄延伸,智慧农机来回穿梭……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多邦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农田里,一粒粒玉米播入田间,1000多亩玉米地里“科技范儿”满满。
本报记者 邓剑洋
滴灌带沿着田垄延伸,智慧农机来回穿梭……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多邦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农田里,一粒粒玉米播入田间,1000多亩玉米地里“科技范儿”满满。
“种地用上新技术,省心又高效。”达拉特旗多邦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杰说,田块变成了高标准农田,浇地用的是水肥一体化技术,玉米亩均产量能提升至900公斤。
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吨粮田”面积达到850万亩,全区粮食作物平均单产同比增加24.2斤,达到779.7斤/亩。“结合‘吨粮田’创建,我们集成应用先进技术装备,集中连片推行北斗精准种植技术、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等高效集成服务,促进单产提升主推关键技术落地。”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赵永祥说。
在达拉特旗白泥井镇侯家营子示范农场,滴灌带正进行小流量灌溉,清水缓缓注入田间。远处,农艺师通过农业智慧平台进行实时监测。
“以往浇一亩地得用三四百立方米水,现在只要200多立方米。”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内蒙古大区鄂尔多斯区域经理张帅说,2024年侯家营子示范农场玉米亩均增产20%左右,同时每亩用水量仅为238立方米,节水160立方米左右。
增产不增水,如何实现?“浇多少水,施多少肥,不是凭经验,而是靠大数据。”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内蒙古大区农艺师陈玉亮说,玉米灌溉决策模型能够结合土壤墒情、天气变化、苗情动态等信息,判断出每块田该浇多少水、何时浇。
良技良法促增收。播种前,取土检测,利用智慧农业软件绘制土壤“养分地图”,为每块田定制施肥方案;播种后,设置“滴水出苗”,确保苗齐苗壮;进入拔节期,动态调整水肥补给节奏;到关键阶段,再叠加“一喷多促”精准调控技术,补充微量元素……“我们形成了‘土壤检测、选种播种、精准灌溉、高效水肥、数字化管理’的服务模式,精耕细作让亩产进一步提高。”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内蒙古大区副总经理张永丰说。
科技攻关,盐碱地破“碱”重生。在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海子乡苗六泉农场,汩汩黄河水通过渠道流入蓄水池中,泥沙沉淀后,经过泵房里一个个过滤罐体,最后被输送到农作物根系。
“过去是地面漫灌,耗水量多,水分蒸发,把盐分带到地表,造成土地盐碱化。”张永丰说,精准调控水盐,能减少灌溉用水和盐分带入。苗六泉农场土地盐碱化程度不断减轻,2024年粮食产量较上年农田未进行改造之前提高超50%。
内蒙古自治区现有盐碱耕地约2500万亩。近年来,农牧部门积极推广“改土培肥抑盐”“改碱抑盐”“土壤综合改良”等9套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模式,截至2024年底累计投资60.62亿元,370万亩盐碱地改造提升后变成米粮仓,年均增加粮食产能10%至25%。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先后建成磴口县3万亩耐盐苜蓿、杭锦旗千亩盐碱水养殖南美对虾、达茂旗30万千瓦“草光互补”等一批综合利用示范区,盐碱地不断焕发新生机。
“今年,我们将在五原县、达拉特旗、科左中旗等10个旗县打造10个万亩盐碱地综合治理示范片,预计亩均增产200斤以上。”赵永祥说,“此外,还将完善土壤结构重塑、微咸水灌溉等新技术、新模式,挖掘盐碱地潜力,让更多盐碱地成为丰收田。”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16日 18 版)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