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文科生,一直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还爱看考古挖掘的系列纪录片。考古发现的宝贝都去了哪了?不是被各大博物馆收藏,就是被有钱有势的人据为己有。无论如何也不会跟平民百姓产生关系。大家看过王刚主持的“鉴宝”节目吗?当啷一声响,真假即可辨。但哪样真品不是大有来头?
《三青之声工作室》
(为百姓发声 为凡人立传)
收藏爱好者赵奎成系列报道之四
小作为 大天地
——读《在执着坚持中寻找快乐》有感
杨容菡
我是文科生,一直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还爱看考古挖掘的系列纪录片。考古发现的宝贝都去了哪了?不是被各大博物馆收藏,就是被有钱有势的人据为己有。无论如何也不会跟平民百姓产生关系。大家看过王刚主持的“鉴宝”节目吗?当啷一声响,真假即可辨。但哪样真品不是大有来头?
可这次张三清老师的文章中却真真切切地写得是一位平民收藏家。这可颠覆了我的认知。他叫赵奎成,是位普通百姓。可这位普通百姓却对收藏情有独钟。他在工厂上班儿时,工作之余搞收藏;厂子倒闭了,他自立门户搞装潢,边挣钱养家边收藏;到了退休年龄,他的装潢业务也停止了,开启了过晚年生活的旅程,一边陪老伴锻炼身体一边搞收藏。
教育界有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收藏这件事应该说都是始于兴趣,而最终的执着坚守却是需要情怀。赵奎成回忆道,“1962年上小学时,周日在父亲的办公桌上看到一个信封,上面那张花花绿绿的邮票吸引了我。我把它撕下来夹在了日记本里,自此不知不觉地爱上了集邮。”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他已经不满足于只收藏邮票了。毛主席的像章、老票证、古钱币等等,品类繁多,不一而足。
乘着读文引起的强烈的好奇心,我也突发奇想叩开了位于大高市西北角的中国高碑店毛泽东纪念馆的大门。大门敞开,一位高大魁梧的中年男士接待了我,他就是本纪念馆的馆长——杨友,一位曾经的退伍军人,现为闻名遐迩的收藏家。
他家的院子好大呀,前排是二层楼用于藏品的摆放展示,后边的几间平房里除了卧室和客厅,同样塞满了他的藏品。因为我此次的参观以红色藏品为主,就从一楼的照片开始说起吧。馆长大哥不疾不徐地拉开了话匣子。他是从那张用伟人像章拼成的中国地图开始讲起的,接着就是摆放的一些珍贵照片:有多个版本的伟人不同时期的照片;还有馆长与前来参观的重要客人的合影:如他和伟人女儿李讷一家的合影,他与美国大使参赞的合影等等。
当然更精髓的资料还是在二楼。在二楼的东首靠墙中间摆放的是3米高的伟人汉白玉像,像基座两边摆放着花篮和手捧花,桌案上还摆放着几支烟卷,就仿佛他刚刚还在同伟人一起抽烟聊天。汉白玉像两边分别排列着更为丰富的不同材质不同时期的伟人像。馆长边领我参观,边一直滔滔不绝地为我讲述着这些像和照片背后的故事,他的表情也是一会凝重,一会愤慨。而这些照片经过他的讲述也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仿佛是伟人正穿越战火硝烟,踏过千难万险向我姗姗走来。
正在晃神时,馆长已经顺着台阶往下走了。我快步跟上,下面还别有洞天,里面陈列着很多过去的生产生活用品。“我这是专为孩子们进行思想教育布置的展厅,可惜呀……”他欲言又止,作为在讲台上站了几十年的教师,我懂他没说出口的话。之后,他突然指着墙上一幅字说:“我曾跟好多人探讨过这句话,就是一个爱国,一个友邻,就有很多人都回答不上来。现在的人啊……”他又慨叹一声,没想到跟教育不沾边的人看到的教育短板如此透彻。
带着些许遗憾,我匆匆结束了这次拜访。回家的路上,我脑海中一直在回放着馆长刚才如数家珍般为我讲解时的情景。讲到他的藏品时,他那一脸的自豪和激动,就如同妈妈在夸赞自己的孩子,就如同老师在显摆自己的得意弟子。
正如张老师在文中写到的赵大嫂说的那样“他搞收藏,把久远的物品收集起来那是历史的见证,也可以说那都是古董,是无价之宝。他收集的毛主席纪念章数千枚,曾经有一个人要全买走,我又舍不得了。”
老人家说的含蓄,其实收藏不就是源于一种情怀,一种爱吗?
两位收藏者都是在用几十年的时间做着一件让人费解的事,捡张破粮票,拾个破罐子……最开始,不知道会被多少人当成神经病,财迷疯。顶着各种白眼和嘲讽,他们走过了几十年,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如果不是真的喜欢,谁又能坚持?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众所周知,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凭什么说是他?有据可查呀,进博物馆,听大咖说。那些钟鼎文字,那些断瓦残玉可都是做证;爷爷常说,“我小时候,过年都没件新衣裳,一年就大年初一才能吃上顿白面饺子。”谁信呢?物件会说话,照片有说服力。这便是收藏的意义。小小一个举动,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便有了不同的意义:或为收藏者开启了探索世界的窗口,或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记忆;或带来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更有幸运者开启了财富之门。
小作为,大天地。其实,不仅仅收藏如此,其他很多的事皆同此理。就像张三清老师若干年的鸡鸣即起,笔耕不辍,换来的是佳作不断,著作等身;我坚持了几十场的读书直播,开阔了眼界,锻炼了反应能力,也丰盈了自己的人生。
2025年4月25日
来源:三青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