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5月19日是第15个中国旅游日。中国旅游日前夕,中国青年报社将举办“人工智能时代如何行走”创新实践思享会。长期以来,中国青年报社坚持助力将“大思政”建设从学校课堂向社会课堂延伸,关注文旅事业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传播活动,引导青年在实践中感悟时代精神,传承中
今年5月19日是第15个中国旅游日。中国旅游日前夕,中国青年报社将举办“人工智能时代如何行走”创新实践思享会。长期以来,中国青年报社坚持助力将“大思政”建设从学校课堂向社会课堂延伸,关注文旅事业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传播活动,引导青年在实践中感悟时代精神,传承中华文化。
在人工智能深刻改变信息获取方式的今天,我们也在思考:崭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让AI赋能文旅,又如何让青年在践行“行走之道”中成长?
一个国家的进步,镌刻着青年的足迹;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青春的力量。行走并非简单的出游观光,而是青年认识自我、感知社会的重要途径。人工智能虽能快速传递信息知识,但实地亲身实践带来的体验与感受无可替代。此前,我们曾推出17小时“青春云游记”大直播,打造“青春读行侠”数字IP,鼓励青年迈开双腿,实地感知祖国的大好河山、人文历史与社会现实。
在行走中共绘创新蓝图,青年能成为科技时代的破壁者。人工智能不应成为青年与自然之间的阻隔,而应是连通心灵与远方的桥梁。青年在善于使用导航和VR预览技术的同时,也要保持探索未知的精神,冲破算法预设的“完美路线”,享受旅途中的未知惊喜,用亲身体验去捕捉时代节奏的快慢变化。
在行走中共促文脉传承,青年能成为文化传承的守望者。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前,见证千年丝路文明的交融碰撞;于江南古镇的水巷间,读懂先民依水而居的生存智慧。青年跨越时空的行走,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能筑牢文化自信根基,让文明薪火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在行走中共图环境保护,青年能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登山徒步时,自发组织捡拾沿途垃圾;穿越湿地时,化身护鸟志愿者,感受生物多样性变化;探访雨林时,主动学习当地生态知识,将可持续旅行经验分享给更多人……青年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时,更以躬身力行的姿态反哺自然,守护绿水青山。
在行走中共话人类命运,青年能成为文明互鉴的摆渡者。背起行囊跨越山海,带着五千年文明的厚重底蕴,也怀揣对世界的开放包容。每一次出境游都是民心相通的生动课堂,青年用脚步丈量世界,也让世界通过他们的身影,读懂一个立体鲜活的中国。
在行走中共谋乡村发展,青年还能成为乡村振兴的播种者。用电商平台搭建山货出山的“桥梁”,将直播镜头对准金黄的麦浪,用创意的画笔设计乡村文旅路线……青年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发展,把泥土的芬芳传递给千万网友,让乡村振兴的鼓点随着青春的脚步越敲越响。
在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尽管信息获取更为便捷,但“行万里路”带来的真切认知仍然不可替代。无论是走进乡村的田间地头,倾听基层青年的奋斗故事,还是走进城市的小街小巷,感受社会的创新活力,都能让青年在积累见识、经验与感悟的同时,更深入地理解国家发展的现状与前景,从而将个人抱负与时代需求相融合,树立起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行走”创新实践思享会不仅是对徐霞客“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精神的积极传承,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走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这一号召的响应。“读万卷书”是思想的积淀,“行万里路”则是实践的延伸,希望青年朋友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
来源:中青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