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6 07:19 1

摘要:作为学校“古诗文与现代科技”展厅讲解员,你将面向全校师生,精心准备“文明传承与科技发展”主题展览,在社团活动课,带领学习小组,一起完成以下问题。

2025年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作为学校“古诗文与现代科技”展厅讲解员,你将面向全校师生,精心准备“文明传承与科技发展”主题展览,在社团活动课,带领学习小组,一起完成以下问题。

(一)(6分)

1. 展厅入口布置“诗言志•文载道”展板,展现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请根据积累,补全名句,感受诗歌情韵。

情境诗句内容登山不畏浮云遮望眼,。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_。王安石告诫人们要高瞻远瞩,坚持正确方向;欧阳修登琅琊山,醉情山水,寄寓与民同乐之情。临水潮平两岸阔 桃花流水鳜鱼肥。王湾抒发了羁旅之思;张志和吟出渔隐生活的悠然自得。观花落红不是无情物,。夹岸数百步,芳草鲜美,______。龚自珍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仍要为国为民尽最后一份心力;陶渊明借世外之境寄托人生理想。

【答案】 ①. 自缘身在最高层 ②. 在乎山水之间也 ③. 风正一帆悬 ④. 西塞山前白鹭飞 ⑤. 化作春泥更护花 ⑥. 落英缤纷

(二)(共11分)

“科技赋能文明”展区需展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双刃剑效应”,阅读下面关于“字节跳动·豆包”视频生成技术的新闻语段,完成下面问题。

字节跳动公示发布了视频生成新模型“豆包”的多部作品:鲨鱼群在高楼大厦间游弋、猛犸象在林海雪原上奔驰……“真假难辨”的影像并非出自摄影棚,普通人输入文字就能一键“hùn搭”, (1) 视频流畅、运镜丝滑, (2) 画质逼真、细节精良。“听说时不相信是真的,播放后看不出是假的”。

一幅图往往胜过 (3) ,视频传递的信息量更是呈指数级飞跃。去年,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突破10亿,如今“豆包”横空出世,通过大幅度降低编辑摄制的技术门槛,使“人人都是导演”成为可能。更值得希jì的是,“豆包”惊鸿一瞥,一眼越千年。相较于诞生仅百余年的视频,人类以文字记事的历史超过了五千年。试想,若翻开 (4) 的古籍,把古老的文字输入指令框,历史场景穿越时空再现,人类文明或许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①正如网友所言:“豆包太逼真了,现实已经不存在。”②当然,硬币总有两面性。③这种虚实交织的困境背后,人工智能的滥用风险日益凸显,不仅对伦理秩序构成挑战,更可能冲击法律框架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④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模糊真实与虚拟的边界,甚至逐渐消解二者的界限。

2. 文段中加点字音和横线上的汉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mó 浑 冀 piě B. mó 混 冀 piē

C. mú 混 翼 piē D. mú 浑 冀 piě

3. 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

A. (1)不仅 (2)而且 (3)千言万语 (4)浩如烟海

B. (1)不是 (2)而是 (3)千言万语 (4)罄竹难书

C. (1)不仅 (2)而且 (3)醍醐灌顶 (4)浩如烟海

D. (1)不是 (2)而是 (3)醍醐灌顶 (4)罄竹难书

4. 联系上文,把第三段句子重新排列,文意连贯、逻辑通顺的一项是

A. ②④①③ B. ④②①③

C. ②①④③ D. ④①②③

5. 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建议。

6. 为这则新闻,拟写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字)。

【答案】2. B 3. A 4. A

5. 原句去掉“通过”或删除“使”

6. 示例:“科技赋能人类文明 虚实交织风险凸显”(兼顾“双刃剑效应”作答)

(三)展厅设有“我向大家介绍经典”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小题。(6分)

7. 下面是同学甲阅读名著总结的有趣现象,请你选出不恰当的一项

A. 《说文解字》许慎通过字形拆解如“武”拆分为“止”与“戈”,否定“以武制胜”的暴力解读,强调“止战为武”的和平理念。

B. 名著中有许多人物的经历与城市密切相连, 在《骆驼祥子》中,祥子与北平就是如此,北平是祥子梦想的起点,也见证他走向沉沦。

C. 方言、俚语让作品更加灵动,如:《西游记》中的“造化”、《儒林外史》中“现世宝”、《水浒传》中的“洒家”等,都带有讽刺色彩。

D. 《西游记》的很多地名,都暗示了地方妖怪的原形或法力特征,如“盘丝洞”的妖精是七个蜘蛛精;“火云洞”暗含红孩儿三昧真火的法术。

【答案】C

8. 根据链接材料知识,从提供的A、B、C三个名著人物中,任选其一,为其选择合适的脸谱颜色,并简要阐明理由。

资料链接:

京剧脸谱中红色表现忠贞的人物性格;蓝色表现刚强、骁勇、有心计的人物性格;黑色表现正直、无私、刚正不阿的人物形象;白色代表阴险、疑诈、飞扬、肃煞的人物形象;绿色代表顽强、暴躁的人物形象;金色:英勇无敌、桀骜不驯……

A徐海东(《红星照耀中国》) B.燕 青 (《水浒传》) C.张乡绅(《儒林外史》)

【答案】示例1:徐海东(A):选黑色。作为红军将领,早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参与北伐战争。他在战斗中勇猛善战,被称为“徐老虎”。他正直无私,刚正不阿,符合黑色脸谱特征。

示例2:燕青(B):选蓝色。他智扑擎天柱,林中放箭救主等事件,表现他机智刚强,有谋略,体现蓝色脸谱特质。

示例3:张乡绅(C):选白色。喜欢殷勤结交官吏。他在范进中举后,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给范进,言行中表现出虚伪、阴险、狡诈的特点,符合白色脸谱特征。(要求交代清楚事件和人物形象)

二、阅读与赏析(47分)

(一)(6分)

学校准备制作“唐诗中的生活美学”数字展板,作为策划人,请你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 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释:江村,江畔村庄。江:指锦江,岷江的支流。禄米,古代官吏的俸给,这里指钱米。微躯,微贱的身躯,是作者自谦之词。

9.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写环境,一个“抱”字用得精妙,生动地描绘出溪水紧紧围绕江村的情态。

B. 颔联写景物之幽:燕子自来自去,鸥鸟相亲相近,江村景色的幽静跃然纸上。

C. 颈联写人事之幽:老妻画棋盘,幼子弯针当作钓钩,各得其乐,生活情趣盎然。

D. 全诗表达了杜甫闲适、恬静而惬意的心境,但也暗含着强烈的幽怨愤懑之情。

10. 诗歌以问句结尾,发表感叹,有人认为是诗人“自足”,有人认为是“自嘲”,你怎么理解?请加以简析。

【答案】9. D 10. 示例1:自足:联系全诗看,诗人在诗中浣花溪畔幽美宁静的自然风光和村居生活清悠闲适的情趣,表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此句“但”“更何求?”包含着诗人历经漂泊,暂得安定,对简单生活感到满足之意。

示例2:自嘲:诗句表面闲适自足,实为“自嘲”。杜甫能够居住在成都草堂,全靠友人的帮助,眼前虽有这样的和乐与安宁,却是建立在对别人的依赖之上的。自己靠着别人的赠与才能活下去,“更何求”,即没有别的要求。平常的语言让读者倍感其自嘲之意。

(二)(16分)

穿越文言时空,感悟谏士情怀。历史研究小组计划复原唐代谏官苏世长的劝谏艺术,需借助《大唐新语·规谏》片段,邀请你参与研究,完成小题。

①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台仆射苏世长,以汉南归顺。高祖①责其后服,世长稽首②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一人得之,万夫敛手。岂有猎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罪也!”高祖与之有旧,遂笑而释之。

②后从猎于高陵,是日大获,陈禽于旌门。高祖顾谓群臣曰:“今日畋,乐乎?”世长对曰:“陛下废万机,事畋③猎,不满十旬,未为大乐。”高祖色变,既而笑曰:“狂态发耶?”对曰:“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③尝设宴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高祖曰:“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对曰:“臣实不知。但见倾宫、鹿台④,琉璃之瓦,并非帝王节用之所为也。若是陛下所造,诚非所宜!臣昔在武功,幸当陪侍。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当此时亦以为足。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下得之,实谓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高祖深然之。

(节选自《大唐新语·规谏》)

【注】:①高祖:李渊。②稽首:叩首。③畋:打猎。④倾宫、鹿台:高耸的宫殿和楼台

11. 对材料中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祖深然之”中的“然”与《陈涉世家》“吴广以为然”中的“然”,意思完全相同,都是“认为……正确”的意思。

B. “为臣私计则狂”的“私”是私心、私自的意思,而《邹忌讽齐王纳谏》“臣之妻私臣”中的“私”是偏爱的意思。

C. 选文中“遂笑而释之”“高祖色变,既而笑曰”“而陛下得之”三个句子,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都不一样。

D. 选文中“但见倾宫、鹿台”中的“但”和《示儿》“但悲不见九州同”中的“但”,意思相近,都有“只”的意思。

12. 第③段画线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符号标注。

13. 把第②段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4. 选文围绕“苏世长善辩”叙述,故事连贯,一气呵成,人物鲜明。请根据下面表格提示,记录你的阅读收获。

归顺后,,高祖笑而释之。

从猎时,______,高祖色变,既而笑曰

宴会上,,高祖深然之。

通过这几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大唐仆射苏世长是一位人。

15. 若以“谏官遇上‘奢侈风’”为主题,用短视频形式,向青少年普及苏世长的劝谏智慧,你认为下面哪一组更好?并简述你的理由。

短视频一

镜头1:聚焦一把镶满金玉的雕花椅,镜头逐渐拉远,展现隋炀帝奢华宫殿(CG动画)。

镜头2:切换至唐代太极殿,高祖李渊正襟危坐,苏世长跪地直言。

旁白:隋朝奢靡亡国,唐初立,高祖为何仍大兴土木?一位谏官的逆袭,将改变历史……

弹出字幕:如果你是苏世长,敢不敢挑战皇帝?

短视频二

镜头1:苏世长抬头直视高祖,眼神坚毅。

镜头2:左侧推出隋炀帝倾宫鹿台的画面,右侧苏世长手指殿内雕梁画栋。

台词(苏世长):“臣见隋宫倾覆,而陛下新殿复加雕饰——欲拨乱反正,岂非南辕北辙?”

弹出字幕:欲拨乱反正,岂非南辕北辙?!

【答案】11. A 12. 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

13. 陛下打猎,停止了政务,不过是一百来只猎物,没什么太值得高兴!

14. ①. 巧言回复李渊的责怪 ②. 谏止李渊去围猎,以免影响政务 ③. 直劝其以隋炀帝为戒,制止奢侈浪费 ④. 能言善辩、敢于直谏、善于进谏、忠君爱国

15. 示例:我选择短视频一。两个镜头呈现的是隋炀帝奢华宫殿的CG动画与唐初宫殿对比的画面,隐喻苏世长借隋的奢淫警示高祖李渊,扣住迂回劝谏的艺术;旁白发出“为何大兴土木”的质问,引人发省,彰显苏世长作为谏官的担当;弹出的字幕,以“敢不敢挑战皇帝?”这一互动性问题激发参与感,凸显短视频主旨。这组短视频,极具视觉吸引力强,契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与苏世长的劝谏艺术不谋而合,极易达成普及效果。

(三)(14分)

学校文学社团拟举办“寻找身边的‘静’”主题读书交流会”,特邀你担任活动策划与分享嘉宾。请先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做好相关准备。

无事此静坐(有删节)

汪曾祺

①我的外祖父治家整饬,他家的房屋都收拾得很清爽,窗明几净。他有几间空房,檐外有几棵梧桐,室内有木榻、漆桌、藤椅。这是他待客的地方。但是他的客人很少,难得有人来。这几间房子是朝北的,夏天很凉快。南墙挂着一条横幅,写五个正楷大字:

②“无事此静坐”。

③我很欣赏这五个字的意思。稍大后,知道这是苏东坡的诗,下面的一句是:

④“一日当两日”。

⑤事实上,外祖父也很少到这里来。倒是我常常拿了一本闲书,悄悄走进去,坐下来一看半天,看起来,我小小年纪,就已经有一点儿隐逸之气了。

⑥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诸葛亮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心浮气躁,是成不了大气候的。静是要经过锻炼的,古人叫做“习静”。唐诗云:“山中习静朝观槿,松下清斋折露葵。”“习静”可能是道家的一种功夫,习于安静确实是生活于扰攘的尘世中人所不易做到的。静,不是一味地孤寂,不闻世事。我很欣赏宋儒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唯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于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静是顺乎自然,也是合乎人道的。

⑦世界是喧闹的。我们现在无法逃到深山里去,唯一的办法是闹中取静。毛主席年轻时曾采用了几种锻炼自己的方法,一种是“闹市读书”。把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不受外界干扰,我想这是可以做到的。

⑧这是一种习惯,也是环境造成的。我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和三十几个农业工人同住一屋。他们吵吵闹闹,打着马锣唱山西梆子,我能做到心如止水,照样看书、写文章。我有两篇小说,就是在震耳的马锣声中写成的。这种功夫,多年不用,已经退步了,我现在写东西总还是希望有个比较安静的环境,但也不必一定要到海边或山边的别墅中才能构想。

⑨大概有十多年了,我养成了静坐的习惯。我家有一对旧沙发,有几十年了。我每天早上泡一杯茶,点一支烟,坐在沙发里,坐一个多小时。虽是端然坐,然而浮想联翩。一些故人往事、一些声音、一些颜色、一些语言、一些细节,会逐渐在我的眼前清晰起来,生动起来。这样连续坐几个早晨,想得成熟了,就能落笔写出一点东西。我的一些小说散文,常得之于清晨静坐之中。曾见齐白石一小幅画,画的是淡蓝色的野藤花,有很多小蜜蜂,有颇长的题记,说的是他家乡的野藤,花时游蜂无数,他有个孙子曾被蜂螫(音:shì),现在这个孙子也能画这种藤花了,最后两句我一直记得很清楚:“静思往事,如在目底。”这段题记是用金冬心体写的,字画皆极娟好。“静思往事,如在目底”,我觉得这是最好的创作心理状态。就是下笔的时候,也最好心里很平静,如白石老人题画所说:“心闲气静时一挥。”

⑩ 。

16. 下面是读书会一同学对选文的理解,你认为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通过对外祖父书房的环境描述,凸显“静”的氛围,引出“无事此静坐”。

B. 引用苏东坡“一日当两日”,意在强调“静”能让人珍惜时间、提高效率。

C. 作者认为“静”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喧嚣中的安宁,是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

D. “静”是一种文化传承,古今文人常用“静”来修身、治学和表达艺术境界。

17. 阅读文章要善于抓关键句,选文⑥-⑨段,每段的“段首句”独具特色,对你的写作具有怎样的启发?请加以简述。

18. 汪氏语言朴实清新,淡而有味,请结合文意,赏析第⑨段画线句子的表现力。

19. 读书交流会上,有同学为此文补写了A、B两个结尾,你认为哪一个更与原文贴合,作为分享嘉宾,请你予以简要点评。

A:我是个比较恬淡平和的人,但有时也不免浮躁,最近就有点儿如我家乡话所说“心里长草”。我希望政通人和,使大家能安安静静坐下来,想一点儿事,读一点儿书,写一点儿文章。

B:静坐,不是逃避人间,而是更好地面对人间。我们在静中找回内心的秩序,在静中倾听生活的细语。无论是书房一隅,还是喧嚣路边,只要心中有静,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角落,过一种不慌不忙的人生。

【答案】16. B 17. 特点: 第⑥段首句“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直接定义核心概念,第⑦段由“闹中取静”过渡到自身实践;第⑧段首句“这是一种习惯,也是环境造成的”总结前文,引出下文事例;第⑨段首句写到“养成了静坐的习惯”。这些段首句概括或领起了各段主要内容,形成总分关系,简洁有力,便于读者快速捕捉关键信息,使得内容条理,要点鲜明,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前后文衔接、过渡自然连贯,很值得写作时借鉴。

18. 示例:此句连用五个“一些”罗列“故人往事、声音、颜色、语言、细节”,这些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具有朴素、平淡、韵味无穷的特点,粗笔勾勒,便以简淡之笔将记忆中的情境转变为可触可感的画面,展现出静坐对自己的好处,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表达,使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真谛,同时多用四字短句,具有骈文和词的感觉,体现了听觉上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19. 示例1:我认为A更合适,因为:①语言风格一致。结尾的口语化表达,如“心里长草”“想一点儿事,读一点儿书,写一点儿文章”,与汪曾祺文章质朴清新、淡而有味的语言特点特别吻合。②结构完整。以“我”收束全文,照应开头。结尾“我希望政通人和,使大家能安安静静坐下来”呼应开篇“外祖父的闲房”,使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③主旨一致。结尾深化主旨,有画龙点睛之妙,直接呼应“静坐”的内涵,“政通人和”的愿景更易引发读者对社会现实的共鸣

(四)(11分)

走进小说天地,感受虚构艺术。非遗保护协会计划拍摄一部关于传统农具的纪录片,主角为老福田和耧车。请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耧 车①

李锐

①孙子牵着黄牛走在前,爷爷扶着耧车跟在后。一个七岁,一个七十岁。脚步起伏,山谷里响起叮当叮当的牛铃声,舒缓,从容,悠远得一个神话的开头。

②下了整天春雨。一夜醒来,太阳把山野晒出一层淡淡的雾气。转眼,薄雾散尽,树丛里跳出连翘花,黄灿灿的像火炬,东一簇西一簇地燃烧着。布谷鸟的叫声远远传来,老福田看着孙子稚嫩的后背,圆圆的脑袋,心里一阵发软。

③“牛牛,你累吗?累了就歇歇吧。”孙子牵了牛,侧着头,脆生生回答:“爷,走吧,我不累。”而后,又反问:“爷,你累吗?”老福田笑起来:“呵呵,不累,不累,牛牛不累,爷爷更不累。”

④翻耕过的土地吸了雨水,又松又软。镶了铁犁铧的三条耧腿插进松软的黄土,随着老福田晃动的双手,三行谷种顺着空芯的耧腿,均匀密集地播撒到浅浅的犁沟里,随即,又被翻落下的黄土轻轻覆盖。正是开耕下种的好日子,梯田里却冷清清的,只有孤零零的爷孙俩。蓝天黄土之间,两个人,一头牛,一架耧车,排成一个小小的队伍。一垄三行,一去一回。渐渐地,播种好的行垄宽阔起来。

⑤爷爷又问:“牛牛,咱歇歇吧?”孙子不回头,脆生生回答:“爷,再走走吧,爷。”老福田说:“咱们不累,花摇摇可是累了,它肚里还有个犊子呢。”

⑥孙子熟练地拉住牛绳,停下来:“那就让花摇摇歇歇吧。”

⑦歇下来的母牛放松了身体,甩着尾巴,有滋有味儿地反刍,大眼睛一眨一眨的。爷孙俩在梯田边的石塄上坐下来,也放松了身体。布谷鸟的叫声又响起。

⑧这一带勘探发现了大煤矿,开始修桥、修路,还要修建采煤厂、洗煤厂、焦炭厂。一切都已经决定了,要把偏远、人少的小村,合并到大村去,给煤矿腾地方。说是要建设新农村,新房都盖好了,每家一幢院子。到了“新农村”,每家每户另外分地,大多数年轻人还要安排到矿上工作。为这事,南柳村还分建了新学校。拆迁的村子全部撂荒,除了煤矿要占的地以外,剩下的退耕还林。老林沟也一样,人一走,村子就荒了。

⑨牛牛忽然转了弯儿:“爷,花摇摇为啥会驾耧啊?”

⑩老福田捏下孙子衣服上的一片草叶:“都是慢慢调教的。你小时候不是也不会说话,不会干活儿,后来大人们慢慢教,就会了。”牛牛又拐了个弯儿:“爷,咱的耧是你做的吗?”

⑪“不是。”“那是谁做的?”

⑫看着孙子困惑的眼睛,老福田笑了:“爷爷今天就跟牛牛说说,耧车到底咋来的。”老福田边说边点起一根烟。

⑬“从前,存不下粮食,遇上灾荒年,老百姓吃不上饭,很多人饿死。有一天,鲁班爷坐在地头上正为这发愁,想着想着睡着了,做了一场梦。第二天,鲁班爷就照着梦里的提示,造出这个好使的三脚耧车,一架耧车能顶三架犁,快多啦!从此往后,天下百姓春天摇耧,夏天锄草,秋天收割,冬天屯粮,年年如此,就这样,大人教孩子,师傅教徒弟,子子孙孙一直到现在,也不知道重复了几万几千年。”

⑭牛牛眨巴着眼睛:“爷,完啦?”“完了。”牛牛朝着梯田扭过头去,阳光下,椴木做的三脚耧车投射出短短的身影,稳稳插在黄土里,轻巧、精致,简直就像一个精灵。

⑮老福田掐灭烟头,撑着地塄上的石头站起身来招呼孙子,“牛牛,来,歇好了,还得把咱的地种完。这块地可再没有千年万年了,世世代代种它,收它,种了千年万年,收了千年万年,现在就剩下今年这一回啦,今年种了谷子,明年就没人种了,就变成荒地了,变回几万几千年前那个模样,荒林遍野,猛兽横行呀……

⑯“爷,你说的是啥呀,爷?”老福田摆摆手:“娃,给爷爷牵牛,咱们再给它种最后一回庄稼……”

⑰蓝天黄土之间,那支小小的队伍又走动了,牛铃声又叮当叮当地响起来,老福田抬起有些昏花的老眼,温暖的目光依依不舍地抚摸着群山。布谷鸟又在叫,东一声,西一声……

(有删改)

【注释】耧(lóu)车,别称耧、耧犁、耙耧,是旧时中国播种农具。

20. 选文叙事清晰,行文流畅;根据下面提示,整理你的初读发现。

①-⑥段:雨后清晨,爷孙二人,对话间流露出爷爷对孙子的疼爱与对传统农耕的坚持。

⑦-⑭段:先是交代“修建采煤矿”“建设新农村”之事,接着借孙子话题“转了弯儿”,巧妙插入的传说,表达出老福田对传统农耕的眷恋。

⑮-⑯段:结束休息,继续种地,爷孙对话引向深入,尤其是_____等词句,隐含着老福田更加矛盾而复杂的情感。

⑰段:小说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

21. 选文第②段景物描写富有诗情画意,请任选角度,加以赏析。

22. 下面对小说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耧车”这一传统农具是农耕时代的历史见证,象征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B.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讲述故事,让故事本身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呈现主题,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主观性。

C. 文中画线句子,三处写到“布谷鸟的叫声”,声声入耳,以声传情,既增添了小说的氛围又映衬了人物的心理。

D. 小说塑造了老福田这一形象。一方面,他勤劳能干,朴实本分;另一方面,他传统守旧,对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一时还不容易接受。

【答案】20. ①. 爷孙二人用耧车播种 ②. 鲁班制造耧车 ③. “就剩下这一回”“变成”“变回”“最后一回”“荒地”等 ④. 再写“蓝天黄土”“布谷鸟叫声”等景物,突出主题,照应上文。

21. 示例:视听结合(调动感官)。文段将“淡淡的雾气”“黄灿灿的连翘花”的视觉效果和“布谷鸟的叫声”的听觉融合在一起,渲染出质朴宁静的氛围,营造了宁静、从容、和谐的意境,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为后文写老福田与孙子的对话以及表达对劳作生活的眷恋主旨做铺垫。画面有声有色,层次分明,充满诗情画意,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22. B

三、写作与表达(50分)

23. 学校开展以“遇见……”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我们在“遇见”中执着前行。

遇见优秀传统文化:汉字的独特构造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中国人顺应自然的生活智慧,古典诗词中流淌着千年传承的家国情怀……

遇见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便利快捷,5G通讯让人们拉进距离……

还有许许多多的“遇见”,需要我们去发现,去体验,……

请以“遇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②言之有物,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得泄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个人信息;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