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瑾是一名幼师,也是博物馆的义务讲解员。“从2017年起,只要时间合适,我就来这里讲解。”金瑾说,博物馆里展出的手推车、老式织布机、岳庄耕地犁钯等2000余件老物件,承载着满满的乡愁。
这天,省庄镇岳庄村和往常一样热闹。一大早,村民金瑾就收拾妥当。“再过一会儿,研学团队就来了,可不能让人家等咱。”带上扩音器,金瑾出门了。
穿过一条东西走向的村道,道路北侧,一座极具中式韵味的四合院就是村里的泰山乡村文化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
金瑾是一名幼师,也是博物馆的义务讲解员。“从2017年起,只要时间合适,我就来这里讲解。”金瑾说,博物馆里展出的手推车、老式织布机、岳庄耕地犁钯等2000余件老物件,承载着满满的乡愁。
与城市里的博物馆不同,这座博物馆原先是一所废弃的学校,由石砌四合院改建而成。博物馆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泰山石文化博物馆,讲述泰山历史的由来;另一个是乡村文化博物馆,按照红色文化、民宗信仰、农耕农织、生活起居等不同主题划分了展厅。
跟随金瑾的脚步,大家走进博物馆的展厅,在这里,记者见到了清朝早期的手抄本《古兰经》,这是馆内珍贵藏品之一。“像保存如此完整的手抄本少之又少。”博物馆馆长金国告诉记者。
今年53岁的金国,在岳庄村这片土地上出生、成长。这座博物馆是他自筹资金规划建设而成的,馆内展示的藏品,是他一生的心血。
金国十六七岁时,岱庙后门花鸟市场有各类老物件,每到中午他都会去溜达一圈。在那儿,他结识了一个外号“花脸”的人,并跟着“偷师学艺”。久而久之,金国发现这些老物件充满魅力,萌生收藏念头。
数年光阴转瞬即逝,金国逐渐意识到,单纯的收藏只是个人行为,如果能将藏品背后的故事与深厚文化分享给大众,才能真正彰显出藏品的价值。他心想,为何不建一座博物馆,通过展示实物的方式来传播民俗文化呢?
然而,博物馆的选址成了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金国首先想到的便是自己的老家——岳庄村。
岳庄村原名挪庄,元代建村,汉武帝时,因封禅东岳泰山,改名为岳庄。这里有饱经沧桑的千年古槐,有原泰山东御道途经的九柱石孔桥,还有明清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和关帝庙……岳庄村有着厚重的历史,在此地建博物馆再合适不过。
金国在老家的土地上反复考察,一所废弃的学校进入了他的视野。他随即找到村党支部书记,诚恳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村“两委”成员都十分支持他,愿意将这处闲置的学校作为弘扬民俗文化的重要阵地。
此后,在泰山区文旅局和省庄镇的大力支持下,金国对废弃学校进行了全方位的修缮与改造。2015年3月底,泰山乡村文化博物馆正式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
这座乡村博物馆占地面积达3000平方米,展厅众多,游客即便只是走马观花地走上一圈,也需要40分钟左右的时间。
“目前主要是研学团队和一些相识的朋友前来参观。”金国介绍说,“之前也接待过旅游团队,不过效果不太理想,博物馆每年的运维费用就需要几十万元,保洁人员和值班人员的工资都是我自掏腰包。”谈及运营博物馆面临的难题,金国坦言,有很多朋友和一些公司都曾表达过合作的意向,但由于博物馆没有收益,周边又缺乏配套的基础服务设施,合作事宜一直难以推进。
面对“成本如此之高,为何不适当收费”的疑问,金国表示,一切皆源于他对文物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历史不但是一粒蕴含无限可能的种子,更是一方孕育文明的沃土。历朝历代的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把历史融入博物馆里,人们便能对历史产生敬畏之心,文化自信也就有了根基。”金国说。
在与金国交流的过程中,记者深切感受到,他是一个心怀大爱的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是达到了极致。就像电影《飞驰人生2》中的那句台词:奉献,就是把你的全部奉献给你所热爱的一切。
记者:崔东旭
摄影:司刚
来源:泰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