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希望温暖同行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专题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6 08:00 2

摘要: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举行。北京推荐的6位全国自强模范、9个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和1位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获得表彰。长期以来,北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仁爱之心、

自强向上,逐梦前行;暖心助残,大爱无疆。

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举行。北京推荐的6位全国自强模范、9个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和1位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获得表彰。长期以来,北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仁爱之心、关爱之情做好残疾人工作,持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让残疾人共享幸福美好生活。同时,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传播社会正能量,在全社会营造扶残助残良好环境,坚持做好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工作,不断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

此次受到表彰的个人和集体,或是在逆境中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用顽强毅力创造了非凡业绩;或是舍己为人、广施善举,以实际行动书写了人间大爱,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奉献了爱心、智慧和力量。他们的事迹充分展现了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风貌,彰显了社会各界对残疾人事业的关心与支持,也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期待更多爱心人士和单位机构加入到助残队伍中,共同推动首都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自强模范

蔡磊:以坚韧之心托起希望

1978年5月出生,肢体残疾一级,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北京爱斯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病痛的阴霾下,有一束光始终闪耀,那是蔡磊用生命构筑的希望之光。2019年,41岁的蔡磊不幸确诊渐冻症,这场疾病如同巨石压顶,但他却在绝境中爆发出强大的力量,成为无数患者心中的英雄。

面对渐冻症这个疾病,蔡磊没有退缩,而是积极汇聚多方力量,搭建起“渐愈互助之家”患者医疗大数据科研平台,至今已链接上万名患者。在他的努力下,中国第一个渐冻症病理科研基因样本库得以建立,这一成果为基因层面病因研究打开了新的大门,带来了新的发现和希望,让医学界在攻克渐冻症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蔡磊深知科研的重要性,他积极构建大规模的患者血液、脑脊液蛋白组学、代谢组学以及毛发血液重金属分析等科研样本平台,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为探索疾病的奥秘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他组建了一支信念坚定、充满激情的科研团队,这支团队勇敢地探索着渐冻症的治疗方法,至今已推动了一百多条药物管线和治疗路径的探索工作。

蔡磊的爱不局限于科研,他创立渐冻症公益基金和慈善信托,累计投入数千万元,特别设立了“生命科学破冰奖”及“破冰奖学金”,用实际行动为下一代渐冻症患者带来希望。他的善举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了无数患者及其家属的心,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光明。

这些年,蔡磊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生命中璀璨的一页,他以顽强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在渐冻症患者心中聚起一束光,鼓舞他们走向希望的彼岸。

全国自强模范

薛娟:用信心和勇气点亮乒乓人生

1989年10月出生,肢体残疾二级,本科学历,北京市残疾人乒乓球队(轮椅组)队长、国家残疾人乒乓球队主力运动员。

在残奥会的赛场上,有这样一位运动员,她用轮椅划出一道道拼搏的轨迹,用汗水与毅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她就是薛娟,一位身残志坚、为国争光的残疾人乒乓球队运动员。

从未向命运低头的薛娟,克服身体的巨大障碍,以超乎常人的毅力严格要求自己,加班加点刻苦训练。在训练场上,她常常是最早到达、最晚离开的那一个,每一个动作都要重复无数次,每一次挥拍都凝聚着她的执着与坚持。凭借着不懈的努力,薛娟先后在国际国内的重大比赛中获得奖牌100余枚,这些奖牌背后,是她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和对乒乓球的炽烈热爱。

2016年,在里约残奥会乒乓球比赛中,薛娟凭借精湛的技艺和顽强的斗志,获得了TT3级女子单打和团体冠军,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残疾人运动员的风采。2020年东京残奥会,她再次蝉联TT3级女子单打和团体冠军。2024年巴黎残奥会,薛娟又勇夺乒乓球女子双打WD5冠军,续写了她的辉煌运动篇章。这些荣誉的取得,离不开她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和对胜利的渴望。

除了在赛场上取得的优异成绩,薛娟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和社会事务。她用自己的经历去影响和激励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重拾信心和勇气。她深知,体育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更能给予人们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薛娟还先后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三八红旗手集体”荣誉称号。在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她担任护旗手,这是对她在体育领域和社会贡献方面所取得成绩的极大认可。

全国自强模范

王甦菁:身残志坚的科研追梦人

1976年5月出生,多重残疾(言语二级、肢体二级),博士研究生学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他被网友称为“脑瘫博士”“中国版霍金”。他以非凡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开拓了令人敬佩的人生之路,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甦菁。

王甦菁自幼因脑瘫导致言语、肢体重度障碍。然而,身体的困境并未阻挡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梦想的追求。他通过自学,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在计算机技术领域不断探索,成功自主开发了CASL汇编语言编译器,荣获“全国职工自学成才者”称号,为自己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2年,王甦菁从吉林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这里,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带领团队致力于微表情智能分析领域的研究。多年来,他全身心投入到科技无障碍和情感计算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中,构建了从基础理论、算法模型到应用实践的完整技术体系,为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贡献了重要力量。

王甦菁不仅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还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和无障碍环境建设。他倡导“AI+辅具”理念,带领团队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中文构音障碍数据库,为改善残障人士的生活质量做出了积极贡献。他的努力和付出也得到了广泛认可,2022年获得江西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23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并连续六年(2019-2023年)入选斯坦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2年,他还担任了北京冬残奥会火炬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残障人士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王甦菁以身残志坚的精神和卓越的科研成就,成为了广大科研工作者和残障人士心中的榜样,激励着更多人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

牟育著:为春天的事业奉献光与热

1968年3月出生,肢体残疾三级,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大兴区残联理事长、一级调研员。

多年来,牟育著怀着对残疾人事业的热忱,默默奉献、辛勤耕耘。

在大兴区残联工作岗位上,他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持续组织“学理论、听党话、跟党走”特色宣讲活动,精心筹备752场红色主题活动,深入基层残联、温馨家园,让党的理论与关怀直达残疾人群体,累计覆盖超过2.5万人次。同时,积极打造“大兴残联”新媒体平台,使其成为残疾人的“掌上读物”,及时传递政策信息、生活资讯等,为残疾人搭建起便捷的信息桥梁。

在工作中,牟育著善于改革创新,以实际行动为残疾人谋福祉。他牵头承担全国残疾预防综合试验区创建工作,建立残疾预防议事协调机制,凭借出色表现获得全国康复办公室通报表扬。在承担全国残疾人收入状况调查北京试点区工作时,连续8年带领团队深入跟踪记录的215户残疾人家庭收支状况,为精准帮扶提供翔实的数据支撑。

他还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建成大兴区残疾人职康中心,并联合区妇幼保健院打造全市首家公立儿童康复园,推动形成“3+5”儿童康复服务体系,为残疾儿童康复创造良好条件。在他的带领下,大兴区残联大力开展“走访拓岗促就业”专项活动,帮扶7750名残疾人实现就业,让他们凭借自身能力融入社会,重拾生活信心。

牟育著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大兴区网格化管理体系,凝聚58家区属单位合力,形成长效管护机制,为残疾人出行创造便利。他强化弱有所扶,推进建设助残增收基地,带动946名低收入农户残疾人脱低增收;他探索接诉即办“1+2+N”服务法,用心解决残疾人的现实难题;广泛开展助残志愿服务,打造“书香助残”“以文惠残”等特色公益助残品牌,丰富残疾人精神生活。

凭借着对残疾人事业的热爱与奉献,牟育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点燃心中的灯火,为光荣的“春天的事业”源源不断地贡献着光与热。

全国自强模范

唐占鑫:轮椅上的追光者

1978年12月出生,肢体残疾一级,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北京新生命养老助残服务中心主任。

在北京市东城区,有一位被众多残疾人朋友亲切称为“唐姐”的热心人,她就是北京新生命养老助残服务中心主任唐占鑫。2004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导致唐占鑫下半身瘫痪,但她却以超凡的勇气和坚持,在轮椅上书写了一段温暖而励志的奋斗故事。

在康复的过程中,唐占鑫萌生了为脊髓损伤者搭建交流互助平台的想法。于是,她牵头成立了全国首家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在这里,900多名伤友得到了生活重建训练,从起初的绝望无助到逐渐掌握生活自理技能,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与勇气。而唐占鑫,就是他们坚实的依靠。

除了帮助伤友生活自理,“希望之家”还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涵盖手工制作、电商运营、心理咨询等多个领域,累计培训2500多名残疾人朋友,助力700多人实现灵活就业增收。为帮助残疾人找到适合的工作,唐占鑫带领团队开发了绒线制作、掐丝珐琅等手工产品。这些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展现出残疾人朋友的巧思与匠心。在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的舞台上,“希望之家”制作的颁奖花束“绒耀之花”以及2023年杭州亚残运会中国代表团成员“金枝折桂”胸针,成为闪耀全场的独特风景。因在手工艺制作和残疾人就业方面的突出贡献,“希望之家”被中国残联和全国妇联评为全国首批“美丽工坊”。

唐占鑫时刻关注着脊髓损伤者群体的需求。她深入调研,积极奔走,推动将纸尿裤等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纳入北京市残疾人辅助器具补贴目录,为众多脊髓损伤者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

一路走来,唐占鑫用爱与责任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荣获“东城榜样”等荣誉称号,2019年入选“中国好人榜”。如今,唐占鑫依然在助残事业的道路上坚定前行,用她的行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汇聚起一股股温暖的力量,让希望之花在更多角落绽放。

全国自强模范

梅景田:长城脚下的坚守者

1944年6月出生,听力残疾二级,中共党员,初中学历,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长城保护员。

在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有这样一位听力残疾的老人,他用40多年的时光,诠释着对长城的无尽热爱与坚守,他就是梅景田。

没有优厚的待遇,也没有额外的收入,他凭借着对家乡这片土地的深情,用一把镰刀,亲手开辟出一条直通古长城的巡山小路。每周,他都会沿着这条小路,一次次巡视长城。他弯下腰,捡拾起游客遗留的垃圾;他挥舞镰刀,清理掉长城周边生长的杂草。这一干,就是几十载春秋。

梅景田清楚,保护长城不仅需要行动,更需要唤起人们内心的文化自觉。他凭借着对长城文化的热爱,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底蕴,推动成立了“长城志愿者保护协会”。在他的带动下,乡亲们积极参与其中,专业人员也纷纷加入,共同构成了保护长城的坚固防线。他更是不辞辛劳,向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讲解爱护长城的重要性,让保护长城的理念深入人心。

为了传承长城文化,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梅景田积极奔走,号召“致富能手”来村创业。在他的呼吁奔走之下,“石光长城”精品民宿、“石光书屋”和村史馆相继诞生。这些项目,不仅为游客们提供了了解长城文化的窗口,也为村民们创造了就业机会,让大家吃上了生态饭,走上了致富路。

几十年来,梅景田不辞辛苦,守护着万里长城的风骨,用他的行动诉说着对长城的爱,对家园的情,在岁月的长河中,持续书写着属于震撼人心的长城守护篇章。

全国自强模范

曲华:钻研“中医方案”的求索者

1989年12月出生,肢体残疾二级,博士研究生学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治医师。

曲华自幼因病毒感染患上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导致严重的肢体残疾,但他自强不息,矢志于中医药事业,刻苦钻研中医药理论和实践创新,收获显著成果。

凭借着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他以惊人的毅力开启了医学求索之路。从最初艰难地研读中医经典,到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曲华用无数个日夜的刻苦钻研,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医学知识。

在临床实践中,曲华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为众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带去健康的曙光。在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防治领域,他以精湛的医术为6000余名患者缓解病痛,用仁心仁术赢得了患者们的一致赞誉。

在科研的道路上,曲华更是以创新的思维不断前行。他积极推动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成功建立了一套“循证评价-机制解析-临床转化”一体化研究体系。这套体系不仅为中医药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曲华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他发表的110余篇学术论文,涵盖心血管疾病的多种治疗方法和机制研究,展现出了他在专业领域的深厚造诣。他主导的科研项目更是成功入选北京市医师科学家培训项目。他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贡献了独特的“中医方案”,搭建起“病证结合-多靶解析”技术平台,突破了中药复方研究的关键瓶颈,获得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此外,他在纳米尺度可视化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为活血化瘀中药的疗效验证提供了有力证据,为冠心病心肌缺血事件的分子成像和中药研发开辟了新的路径。

曲华用坚韧的意志和卓越的才华,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医学传奇。他先后荣获北京市杰出青年(中医临床领域唯一)、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青年人才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对中医药事业的执着追求,是对患者的无私奉献。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