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截至2024年年底,河北省备案博物馆已达382家,博物馆数量实现跨越式增长。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高品质文化需求,河北各级各类博物馆依托燕赵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非遗传承延续文化
聚焦5·18国际博物馆日
多元模式共建未来博物馆
今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截至2024年年底,河北省备案博物馆已达382家,博物馆数量实现跨越式增长。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高品质文化需求,河北各级各类博物馆依托燕赵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非遗传承延续文化根脉,让观众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魅力;吸收青年群体力量,实现青年成长与博物馆发展的“双向奔赴”,为文化传承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新技术时代,博物馆与科技有机融合,通过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包括展览展示、教育活动、文创研发等项目,让文物“活”起来,撬动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探索多元模式共建博物馆未来。
5月10日,游客在河北博物院“数字珍宝游”文物互动体验区体验。 河北日报记者 杨明静摄
走进博物馆,展柜里的文物穿越时空与游客对话,诉说着岁月故事;数字技术让古画中的场景跃然眼前,带领游客与历史人物互动;镇馆之宝化身创意冰箱贴,青铜纹样书签造型精巧,创意十足的文创让历史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到博物馆去”已不再是简单的参观行为,演变为大众参与的文化盛宴,打卡博物馆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新选择。
图为沧州市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车克琪摄
非遗传承
博物馆里激活传统与现代的链接
沧州大运河河畔,一座隋唐风格、临水而立的恢宏建筑,便是沧州市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漫步一楼展厅,北京段“燕京八绝”手工艺展示市井文化;河北段磁州窑瓷器和衡水内画呈现精湛工艺;安徽段徽州书画艺术与传统印刷工艺,展现淮北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江苏段昆曲、苏绣多媒体互动,展现江南风情……5月3日,沧州市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内,来自天津的游客李鑫磊和家人欣赏着大运河沿线八个省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展示。
随后,他们又来到二楼的非遗技艺体验和研学馆,亲自上手体验一番。
在脸谱制作体验区,李鑫磊和游客围坐桌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细致讲解勾眉、画眼、上色的技法后,大家手持画笔,蘸取五彩颜料,在素白脸谱上勾勒图案。从最初的小心翼翼到渐入佳境,当一幅色彩绚丽、个性鲜明的脸谱完成时,李鑫磊不仅收获了亲手创作的成果,还深刻感受到传统脸谱艺术的魅力。
作为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集中展示地,沧州市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内汇集了非遗展示项目1051项,活态展示551项,多媒体展示500项。其中国家级389项,省级113项,市级30项。
一场场非遗展演活态展示非遗风采,一场场非遗体验让参观者沉浸式感受匠心之美……在这里,博物馆成为非遗展示与传播的重要平台,非遗也为博物馆增添了鲜活的文化内容和独特的吸引力。
“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展厅场景化塑造,上新体感互动沉浸式体验,还积极引入传承人现场表演和研学活动等,打造大运河非遗的视听盛宴,以多元化方式为观众全面呈现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沧州市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馆长常恩福介绍。
在常恩福看来,展示馆像是一个“永不散场的非遗集市”,如一扇通往大运河文化世界的“全景窗口”,在这里,非遗可观、可触、可体验,全方位激发游客的感官体验,共同感受大运河沿线的深厚文化韵味。
传承非遗,博物馆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
近日,武强年画博物馆走进武强县第一幼儿园,开展“年画故事进校园”主题活动。博物馆讲解员通过《六子游戏图》年画故事的讲解点燃孩子们的兴趣,《三鱼争月》年画制作技艺则让孩子们体验非遗的美妙。
“非遗如果只‘坐’等客来,终会在时光里褪色,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将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带到孩子们身边,让传统艺术焕发新活力。”武强年画博物馆负责人李丽指着色彩斑斓的年画,语气中满是热忱。把博物馆资源“送”进校园,是该馆传承非遗的创新尝试。未来他们还将持续开展“流动博物馆”系列活动,让更多人在亲手创作、深度体验中爱上传统文化。
博物馆作为收藏、研究、展示文物藏品的重要机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内在的互补性与协同性。相关专家倡导博物馆发挥“物”与“人”的纽带作用,拓展陈列展览叙事维度,提供研究支撑与展示平台,在非遗保护中发挥资源整合、科技赋能、公众连接等独特优势,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活力。
5月10日,游客在河北博物院观看“华宝万象”裸眼3D文物数字展。 河北日报记者 杨明静摄
青年共创
为博物馆注入文化传承新活力
和国博到访的“流量明星”玉漱公主合影,随后在“华彩珍蓝——河北珐琅艺术展”展厅拍一段视频,再到文创展台购买电影《哪吒2》中爆火的博山炉……
5月2日,河北师范大学学生康博涵和好友相约到河北博物院度过假期,精彩的陈列展览、特色体验项目及上新的文创产品等,精准戳中大学生的兴趣点,让康博涵直呼不虚此行。
数据显示,2024年国家博物馆进馆参观的35岁以下年轻观众占比达到62.09%。今年“五一”假期,河北博物院共接待观众8.9万人次,其中青年群体比例不断增加,这些都印证着博物馆的“青春引力”。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更多的青年人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与文化的魅力,给自己加一顿精神上的“营养餐”。博物馆则不断丰富策展内容和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年轻化表达、生活化融入,找到了吸引年轻人的“密码”。
在这场文化与青年的“双向奔赴”中,青年力量也不再仅仅是旁观者、欣赏者,而是投身其中,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参与者、开拓者。
“对于赵国来说,马可是他们的好伙伴。这件青铜马是国家一级文物,比汉代有名的‘马踏飞燕’还要早400年左右,三匹马将运动的马与静止的马表现得栩栩如生,可以说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具有写实艺术风格的青铜马……”5月11日午后,邯郸市博物馆展厅内,专业的讲解引得游客们纷纷驻足。
讲解者是10岁的张蒴北,是邯郸市丛台区荀子实验第二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别看她年纪小,近两小时生动有趣的讲解得到游客的称赞。
为了让讲解更生动,她经常同妈妈一同查阅资料,从文物制作工艺、历史背景,一直探讨到对现代设计的启发,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
近年来,全省博物馆系统讲解员队伍中,90后、00后占比持续上升。这些年轻面孔不仅深耕专业知识,还创新讲解形式,通过自己专业的讲解,把文博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传递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和思考,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在邯郸市博物馆社教部主任李建欣看来,青年人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广泛的知识面、创新的思维方式,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为博物馆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为吸纳更多年轻力量,邯郸市博物馆今年创新推出博物馆之友招募活动,吸引教师、学生、医生、公务员等社会各界青年投身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策划,发挥专业特长,设计趣味横生、内涵丰富的课程。
张蒴北的妈妈刘亚卉就是邯郸博物馆之友的一名成员,仅“五一”假期,她就与志愿者一起策划了“青春的力量——文物里的劳动之美分享会”“‘烧土块上灵巧的双手’——文物编织”等活动,涉及体验、分享等多方面内容。作为一名教师,她还利用自己所长,结合邯郸博物馆内文物,策划了一组“博物馆里的思政课”主题活动。
李建欣介绍,邯郸市博物馆还与邯郸学院、河北工程大学展开深度共建合作,每年举办“辩‘博’的青春——博物馆知识大学生辩论赛”。辩论中,大学生从不同角度剖析博物馆现象,在激烈的辩论中展现对博物馆传承、推广使命的深刻思考,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贡献青春智慧。“这个活动已成为青年与博物馆思想碰撞的盛会,这些充满青春智慧的建议,或为一场展览优化思路,或成为一项教育活动的创新点子。”李建欣说。
“对文博的热爱让我们相聚在一起,希望通过我们的所长,挖掘文物背后的精神力量,策划出更多能够吸引观众驻足的展览,激发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传承。”刘亚卉说。
像刘亚卉这样的青年力量活跃在全省博物馆内,他们或是化身讲解员,用生动语言讲述文物故事;或是参与文创设计,让古老元素焕发新生;又或是加入活动策划,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活力,在与博物馆的互动中实现文化传承与个人成长的双赢。
5月11日,邯郸市丛台区荀子实验第二小学四年级学生张蒴北作为邯郸博物馆义务讲解员为游客进行讲解。刘亚卉摄
科技赋能
开启博物馆数字化新体验
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中,智慧博物馆迅速崛起,创新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参观体验。
打开手机,带上AR眼镜,马门溪龙的骨架化石仿佛被注入了生命,它缓缓睁开双眼,长颈摆动,在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中悠然漫步,偶尔还会向游客致意。霸王龙则以王者之姿迈步,仰天发出震撼的嘶吼。
“嘘!小朋友们轻声些,可别惊动了它。”看着这些恐龙,北京游客王浩辰仿佛亲历古生物复活的现场,感受远古生物在眼前的生动展示。
展品“活”起来,展览“动”起来。借助数字技术,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为游客打造了一个身临其境的古生物世界,让博物馆从静态的文物库房变成充满活力的文化体验场馆,也为文化传承提供更多选择。
“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让‘高冷’的古生物知识变得触手可及。”王浩辰说。
传统博物馆,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但在信息传播和观众互动方面存在一定局限。而智慧博物馆的出现,填补了这些空白。
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博物馆不仅实现了藏品、展览、教育等功能全方位的数字化升级,更成为观众与文物互动、与历史对话的桥梁。
走进河北博物院,“数字珍宝游”文物互动体验区,触摸屏幕后,宋磁州窑白釉黑彩童子蹴鞠纹枕上的孩童被唤醒,邀请游客来一场蹴鞠游戏,让游客对文物上的人物形象和情景有了更详细的理解;“华宝万象”裸眼3D文物数字展,4米多高的裸眼3D文物数字装置上,明星文物错金铜博山炉仿佛要冲出屏幕,文物原本静态的纹饰、隐秘细节等以生动立体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样让观众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光影河博·数字艺术沉浸体验”展更是带来全新的技术震撼,故事化、场景化方式不仅实现游客与河北珍贵文物亲密接触,更让游客读懂了文物背后的故事……
先通过数字科普了解文物知识,再到各展厅“寻宝”实物,既有趣味又长知识的博物之旅让不少游客乐在其中。
“我们运用最新数字技术,以‘溯史、识形、探艺、传承’为体验脉络,结合文物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打造了AI虚拟修复、纹样创意互动、数字文创开发以及游戏互动等丰富的沉浸式交互体验系统。通过多种数字化呈现方式,让文物焕发出新活力。”河北博物院数字资源部主任张立峰介绍。
线下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线上同样精彩纷呈。打开河北博物院官方网站、微信小程序等,“数字琳琅”文物三维虚拟互动展示系统实现文物长动画解读、游戏交互、三维虚拟互动、拆解等功能。“馆藏集珍”栏目,对大众公开文物图片、年代等内容,让游客通过云端,可以零距离对话上百件“活”起来的文物。
在河北博物院,智慧博物馆的探索远不止于此。
该院不仅通过多种预约和验证方式解决观众排队入馆的滞留问题,还利用河北博物院官方网站、微信小程序等给公众提供丰富的展览信息、预约指南、全景数字展览云平台、云课堂等内容,构建多样化智慧导览体系,打造场景交互数字展厅,全方位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打造“教育、开放、共享、创新”为一体的数智博物馆。
数字化给博物馆带来新的机遇和深远的影响。在未来的博物馆中,数字技术将不再是简单的辅助工具,而将成为博物馆的核心组成部分。“博物馆需要积极应对数字化趋势,通过数字化转型,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提高文物展示传播和文化传承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创造更加互动、沉浸式的体验,进一步推动文博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张立峰说。(河北日报记者 杨明静)
来源:河北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