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90 岁老人深夜求助,才懂比豹子更危险的,是村庄正在消失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4 17:23 1

摘要:2017年秋,齐千堂在家背面的山腰放牛。下午三时,刚走到牛圈旁的他侧脸一瞧,40米外的大树边正伏着一只豹。

2017年秋,齐千堂在家背面的山腰放牛。下午三时,刚走到牛圈旁的他侧脸一瞧,40米外的大树边正伏着一只豹。

通体花纹的豹子摇着尾巴,一步步地挪动。齐千堂心里打着鼓,他上回亲眼瞧见豹子还在2000年初,不过是冰冷的尸体:生产队的山羊被豹咬死后,人们用毒药杀死了害羊的豹。

“嗷呜——”齐千堂高吼一声。豹子“咻——”地一下跃到山沟里,消失不见。

今年75岁的齐千堂住在山西省和顺县的小南沟,这里是华北豹最重要的种源地之一,也是豹群向周边扩散的关键通道。

作为唯一一个分布在中国境内的豹亚种、食物链中的顶级捕食者,华北豹的兴衰指示着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然而十余年间,豹子栖息地的破碎不断加剧。滞后村落建成的保护区,让人与豹的活动空间高度重叠;越来越多的风机、农田,阻隔了种群的繁衍。

一群动物保护者来到这里,渴望拯救豹子的生存难题,却在探索中看见当地人的脆弱、老去。本就贫困的村庄,承担着人兽冲突、保护动物的代价,仍然缺乏与野生动物共存的经验。

人豹之间,能否同时摆脱生存的困顿?

豹王M2在冬季的山头。 图源猫盟

贫瘠的山沟 人豹的交集

57年前,齐千堂第一次来到小南沟。

在他的记忆中,那一年,每个村子都有生产大队,年末给村民分红。父亲打听到,小南沟的分红比自家村子多出几毛钱。一家人便搬到这里。

年幼的齐千堂并不情愿。山沟人烟稀少,天气又干旱。用村民们的话说,这里“一点儿也不肥”,贫瘠的土地,让种田成了难以赚钱的苦差。

当地稀有的谈资之一,是山上有豹。

大家都在流传,“豹是君子”:只要人不伤豹,豹就不会主动伤人,甚至是避着人走的。“一般谁都见不着。”齐千堂说道。

70岁的刘变兰从小在村里长大,她回忆起唯一一次危险,是村里的男孩下山时抱回一只小豹子。长辈们劝导他赶紧放了,男孩不肯。结果母豹一路寻到村口,持续发出吼声。人们感到恐惧,立刻把小豹放到山上,母豹这才离去。

不久后,齐千堂成了村里生产队的队长,也在大队里结识妻子云栓连,两人在小南沟安了家。

齐千堂驶入他的村庄小南沟。 冯蕊 摄

齐千堂的后院。 冯蕊 摄

彼时的人们,与豹子有了更多的交集。

上世纪70年代后,当地政府开始主抓牛业脱贫,养殖牛羊成了人们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好几回,齐千堂的生产队上山时,发现山羊已经被咬断脖子、喝光了血。人们根据撕咬的部位、地上的脚印,把真凶指向豹。

生产队配过猎枪,也买过毒药,洒在羊的尸体和山沟里。人们就这样杀死了两头豹子,把尸体抬回村庄,埋在山脚下。

上个世纪末,随着山西省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的蔓延给豹子提供了更多生存空间。与此同时,华北豹成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濒危物种,不再允许猎杀、毒杀。

齐千堂记得,最严重的时候,一周发生了三四起“豹咬死牛”的事件。曾有村民被豹子咬死一头小牛,母牛护犊子时也摔死在石头边上。村民就坐在两具尸体旁,大哭着喊道,赔我的牛!

牛羊养殖是当地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天气干旱,玉米几乎是唯一的农作物。 冯蕊 摄

直到2015年,人豹之间的敌意有了转机。

齐千堂第一次在副乡长的介绍下,见到从北京过来的保护者宋大昭。

宋大昭在甘肃的秦岭山区长大。小时候,他听一位老猎人说起上山的趣闻,其中提到了豹。“就这么大。”猎人拿手比划了一大圈,让宋大昭感到向往。

2007年,他在论坛上看到豹子的照片,引着他一路来到和顺。那时起,他便在北京与和顺之间往返,用红外相机调查豹子,也由此得知人豹冲突。

有一回,宋大昭在山里摔断了腿。躺在家里养伤时,他反复在想未来的人生。

在城市的工作里,宋大昭时常觉得紧张、焦灼。有时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他甚至不知道该把双手放在哪里。而躺在和顺山头的森林,他舒展开手脚,感受到长大后很久没有的放松。他决定留在这里,组建了保护组织猫盟。

当时,组织计划给村民“生态补偿”,让齐千堂等五位村民来当“老豹子队员”,一头帮忙检查红外相机,另一头帮村民核验豹子咬死牛羊的赔偿金额:小牛被咬死补1000元,大牛被咬死补2000元、被咬伤补500元。

2017年,“豹吃牛”的补偿被列入了当地的政府项目与财政预算。五年后,山西省在8个县试点生态肇事保险补偿,和顺县是其中之一。

镶嵌在太行山腹地中的小南沟人烟稀少。 冯蕊 摄

齐千堂指着2017年看见豹子出没的地方。 冯蕊 摄

变幻的荒野 破碎的土地

不久后,宋大昭又发现新的问题。

第一年抵达和顺时,他曾把车停在山口。此时的山岭两侧是连片的灌木、丛林。

九月,在山头架设的红外相机里,一只成年豹子抬起前腿,朝巨石一跃而上。在宋大昭眼里,这是属于豹子王者、荣耀的时刻。

宋大昭把这只豹子编码为“M2”,M代表雄性,2是评估中第二只被标记的豹子。

2009年后,红外相机一度没有再捕捉到M2的身影。直到2013年,当监测的范围逐步扩大,M2又出现了。宋大昭惊讶地发现,它建立了一块至今为止最大的豹子领地。它的耳朵、脸上带着伤口,是一只豹子斗争过的印记。

原来,豹子对生存空间有很高的需求。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晟研究员曾在采访中表示,华北豹要维持稳定的种群,需要至少800到1000平方公里的栖息地。

根据宋大昭的监测,豹子在和顺-榆次地区的栖息地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当地也在2002年后建立了省级自然保护区。但其中早已存在许多村落,有上百年的历史难以搬离。由政治、法律决定的保护区边界,“圈不住”野生动物的生存需要。

更何况,豹子们的栖息地变得越发破碎。

宋大昭看到,十余年间,越来越多风机、光伏爬上山头,农田陆续占领荒野。在M2第一次出现的山脊上,连片的森林被87座风机取代。

地面上豹子的脚印。

爬满山头的光伏板。

隐在霾里的风机。 冯蕊 摄

宋大昭对此感到忧心。尽管在监测的数据里,和顺县有一个稳定的、可繁殖的华北豹种群。每年有40只左右的成年豹子个体在这里活动。

豹子之间却越走越远。“如果栖息地的破碎切断个体间的交流,种群很快就会衰退。”宋大昭说,这时候豹子容易近亲繁殖,也难以抵御气候、疾病等外部的威胁。长此以往,种群会走向灭绝的风险。

风机建成后,M2没有回到那块巨石。2019年,它闪现在小南沟附近,此后逐渐消失在保护者的视野里。这是当地唯一一只被持续观测了10年以上的公豹。而评估显示,2014年以来,当地其余公豹平均存续的时间不到5年,一些母豹放弃了多年稳定的生存空间,不断游走寻找新的家域。

背后是难以阻挡的开发。

当时,保护者黄巧雯已经来到和顺县,和宋大昭一行住在村口的集装箱里,作为保护基地。她与当地的许多政府部门打过交道。

她感受到保护与发展的张力。经济速度是直观、显性的考核指标。在贫瘠的山沟里,“以土地换GDP”似乎成了最快的发展途径。

这些认知落到黄巧雯眼中,成了一种隐忧:生态价值在经济发展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一旦老龄化的乡村走向衰败,这里并不会成为野生动物的家园。这些土地或许会走向工业与工程用地,让豹子的栖息地更加破碎。

她陷入思考,能不能摸索出一种方法,减少牺牲自然的代价也能向前?

大山里的自然景观变得更加破碎。 冯蕊 摄

共存的田 信与不信

黄巧雯最早是在观鸟的活动里结识了宋大昭一行。其间,她听到许多和顺当地的保护故事,也得知了荒野破碎的趋势。

那时她已经离开记者的工作。比起单纯的记录,她想做更多关于“改变”的事。

她和宋大昭商量,仅仅有保护区的存在并不足够。一些变化应该出现在人豹共存的土地上。

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小南沟附近。

小南沟离集装箱基地不远。此前的夜里,保护者们去野外巡护时,黄巧雯经常能看到野生动物出没在小南沟边上的土地。这片土地镶嵌在三个村庄之间,曾是豹子在两侧山脊穿行的必经之路。

早年,她和保护者们曾在基地的三亩地上,种了玉米、荞麦做试验。尽管农作物的长势并不好,野生动物纷纷前来:夏天,野鸡带着鸡宝宝在田里晃悠,冬天还会有松鼠、狍子闪现在这里。

黄巧雯很惊喜,曾破坏了豹子栖息地的农田,原来也能成为栖息地的一部分。

她又想起,之前和“老豹子队员”聊天时,他们抱怨大规模的种植才能挣钱,但村民们没有经济能力承包土地,只能等着别人收购。加上农田本就缺乏生机,收成不好的时候,种了20多亩地的大户人家把玉米都卖了,一年也就挣8000元。这还是没有刨去成本的收入。

“如果生产能围绕豹子展开,农田是不是能更有价值?”宋大昭提议,这是另一种角度的保护:人们不影响生计,还能过上与野生动物共存、互利的生活方式。

2023年,他们决定承包小南沟边上的土地,取名为“豹乡田”。

在他们的计划里,这片田地的价值更多在于“生物多样性”:由保护者种植农作物,同时给野生动物留下栖息空间。外部的个人、企业能够认养一部分农田,作为保护者的资金来源。

黄巧雯先找到村支书询问。对方显得爽快,“只要老乡愿意租地给你,我这边没有问题。”

村支书召集村民来村里开会。人们纷纷前来,不知道要做什么,只知道来参会,就能送一桶油。

三个村子形成“人”字,田地位于中间的断裂。图源猫盟

不过此刻的人们,还是对外面的世界支起警惕。

信任是一点点丧失的。齐千堂记得,五年前,曾有一个中药商人来村里承包土地种植药材。结果他只给村里付了第一年的租金,就逃跑了。齐千堂干了十多天的工,没有拿到一分钱。

后来大家得知,中药材商人是为了申请项目,骗取国家补贴。当时齐千堂感受到欺骗,还有一阵无助,没有人站出来帮他们说话。

“你们会不会和他一样?”村民们提出疑虑。

黄巧雯恳切地说出了种地的想法。想到此前和宋大昭的交集,齐千堂还是选择了相信。他带头表示,可以把地拿出来。

没有养牛的村民也显得热情,第一个把自己的地租了出来。看到别家真的拿到了钱,村民们陆陆续续想要加入。多赚100元,他们就可以买一袋白面,供两口人吃上一个月。

一礼拜下来,保护者们总共租到104亩地。“豹乡田”总算开始运转。

不过,质疑、冲突也在随之上演。

68岁的朱爱云骑着三蹦子,拦截在田边。他梗着脖子发问,“为什么不请我干活?”原来,租地之后,保护者们仍然雇佣了外面的工人种植、打理。

有一天,黄巧雯接到一位村民的电话,“地里已经没剩啥了。”他们赶到现场一看,地里种的将近800个南瓜,被偷到只剩两个。另一回,玉米被偷了六千多根,将近八成。

在事发现场,还有三个村民骑着三蹦子,准备把剩下的玉米秸秆割了喂牛。

黄巧雯感到无奈。或许,保护者们从未真正走近过这里的人。

豹乡田的位置上,画满了涂鸦。 冯蕊 摄

老去的人 脆弱的生计

2024年3月,黄巧雯一行决定住在村庄,挨家挨户地走访村民。

黄巧雯发现,哪怕是拦在地边、看起来凶巴巴的朱爱云,也会张罗他们“在家里吃饭吧”。坐在炕头上,他变回了一个脆弱的老人。

朱爱云做过17年的村支书,在山上养了十几头牛,家里种了20来亩地。

每天早上七点,他都准时起来把牛放到山上,盯着它们生怕跑回村庄,傍晚再把牛赶到圈里。日复一日,他没觉得苦,更担心波动的牛价。

近三年来,牛价一路下跌。原本一头七八个月的牛能卖上七八千元,一头怀崽的母牛能卖到1万5千元左右,现在价格直接砍了对半。去年天气特旱,玉米又减产了一半多。

朱爱云的家里有三个孩子,老大成家后留在村里,老二和老三都定居在城市。朱爱云不愿意搬过去和他们一起住,“去城市干啥?去城里,60岁以上谁还要你干活?”朱爱云摇了摇头。比起离开山沟,他更想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可以替代的、稳定的生计。

朱爱云并不想搬往外面的世界。

朱爱云的妻子刘变兰在打理自家的农田

午后,朱爱云和刘变兰收拾杂活。

刘变兰在报纸上认认真真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冯蕊 摄

随着时间在山沟静静淌过,这里的人们也在走向衰老。

去年夏天,保护者王君在村里驻点。夜晚九点多,村民二军突然找到她,说90岁的爸爸发烧了,家里没有一点药。

村医不在,最近的医院还在15公里外的马坊乡上。王君只得开车载着老人去药店买药。

村里人平均年龄65岁。72岁的王仲妮是村民口中的“铁娘子”,年轻时干活尤其带劲。2023年,人们聚在一起种地时,还会打趣,“谁敢说王仲妮比汉子差。”仅过了一年,王仲妮的身体出现了问题,没法再弯腰下地。

“小病就捱着。紧急的病,就自个儿想办法。”朱爱云说。

渐渐地,一些情感与孤独被掩藏在大山深处。

夜晚,王君总会接到村民崔相连的电话。对面说,其实没有什么事,就是聊聊家常。“想找人讲一讲话。”崔相连说,尽管哥哥就住在旁边,两户是隔开的,互相之间来往很少。

村里也没有公共活动,上一次唱戏还是在30年前。“有什么想要的吗?”当王君反复地询问,对面都是摇摇头。

“搞个丰收节,把戏台修好?”面对提议,村民们茫然地附和,好啊,热闹点好。齐千堂唯一的娱乐活动,是躺在床上刷抖音的短视频,一直到晚上11时。

王君看到,很久之前,有摄影队到村里制作照片,给人们拍了不太清晰的头像,拼接在穿着西装的身体上。这些怪异的照片,却被村民们用相框裱起来,放在了家中的显眼位置。

从村里返回驻点,黄巧雯的想法有了改变。

“我们和村民不该只是甲方和乙方的关系。”黄巧雯感慨,虽然人豹之间曾有敌意,这里的老人,是最熟悉、也最能接受豹子的一代人。

那么有关豹的一切,能否满足老人的需要,给他们一段有尊严、有价值的集体回忆?

齐千堂刚从地里开着拖拉机回家。

回到家中后,气氛又陷入沉默。

崔相连刚刚做完农活。

包容与善意

那时,黄巧莹和一些同行有过交流。在其他地区的农业合作里,她了解到“管家模式”。

2024年年初,她和保护者们在会上讨论,可以由村民认领不同亩数的田地,真正参与到耕种、锄草的劳动,还有保护野生动物的任务里。无论收成如何,村民管家每认领、照护一亩田,年底能拿到1000元的收入。对于那些失去劳动能力的村民,可以用轻巧的手工活等方法让他们也加入进来。

同样,这里的人们对当地的生态与地理最为熟知,能够把他们积累的生活经验运用到保护工作里,这是一种更为“在地”的保护。

王君一行将“管家”的想法告诉老人们。一些人对此感到犹豫,推托“没有时间”。还有人拖了很久,看到邻居报名了,最后答应“先管个一两亩试试”。

最后,9户人家、12位村民签订了为期1年的管家合同。最多的一户人家,认领了11亩地。

其实,村民们仍然无法理解保护,也对公共事务没那么熟悉。

王君看到,他们总在攀比、较劲。齐千堂做事格外认真,他找王君抱怨,“我锄草要锄三遍、四遍,别人比我都要粗心,为什么拿的是一样的钱?”

王君反复和他解释,不能锄得太干净。每年田里要有10%到20%的农作物留给动物,供它们栖息。齐千堂不愿妥协,嘟囔着自己的想法没错。

另一些村民本来就有过节,不愿意把认领的田地排在一起,生怕互相间闹起矛盾。两家村民好几年前有过冲突,恰巧在管家会议上坐在了对面。

他们越看对方,越觉得不顺眼,干脆掀掉桌子,把准备好的水果、瓜子洒了一地。“一些很小的结,到了村里就成了天大的事。”王君苦笑。

王君一行和齐千堂、朱爱云商量种地的事。

王君在村民家中走访。

齐千堂对种地模式提出自己的想法。

村民李改萍和儿媳妇去地里种果树。冯蕊 摄

尽管如此,一些改变也在山沟中悄然出现。

田边的红外相机捕捉到了豹子的身影。去年2月,一只豹子幼崽,紧跟着野鸡扑到雪地里,打了几圈滚,叼着鸡身跃回山头。

它的母亲曾消失在红外相机的视野中,如今带着三只小豹子搬回了小南沟附近。四只豹子在齐千堂家后面的山上,一直逗留到天黑。

有一天,保护者们接到村民电话,得知一只狗獾被卡在下水道。“要不要去救下它?”电话那头问道。按照山里之前的习惯,人们很可能把它当作了食物。王君一行来到村子,就给狗獾凿了一条通道,让它能够顺利地跑出来。

一些老人把豹子的红外影像存到自己的手机里,等到客人来的时候,他们摇晃着手机给对方展示,“看,这是生活在我们村子的豹。”

还有村民给保护者们分享起手机里的视频。屏幕中,一只狍子从田边远远地跑了过来。

当年的秋收时节,保护者们为村民办了一场丰收宴。

这是50年来,第一次全村人聚在一起的宴席。到了拍照环节,云栓连特意换上一件红袄子,把手端端正正地摆在大腿上,面对镜头咧起嘴、露出牙齿。一旁的村民照完了相,赶紧回去换装,生怕把这件过年过节穿的红衣服给弄脏了。

回到家里,云栓连把这张照片放在电视机前,用硬纸板夹了起来。照片一旁,贴着丈夫齐千堂影印下来的豹子影像。

冬日,豹乡田的红外相机里出现了豹子。图源猫盟

齐千堂展示红外相机里的豹子。

电视机前的豹子影像。 冯蕊 摄

保护者给齐千堂拍的照片。

离开的、留下的

十余年间,人们经历着离别。

M2曾陪伴宋大昭度过大山里的时光。

宋大昭也只亲眼见过一回豹。起初,他跟随M2的观测影像,逐渐熟知了豹子的习性:当豹子在树上磨爪子,用后腿使劲刨地,其实都是在给自己的领地做标记。保护者们便在山里寻找这些刨坑,由此发现豹子的踪迹。

有时,宋大昭也会坐在那块豹子跃过的巨石上,在那里能够俯瞰到太行山脉。

M2消失后,他很久不愿再回到那片山脊。他总有些恍惚,觉得自己失去了一个老朋友。

去年,齐千堂从“老豹子队”里正式退休。

他当了近9年的“老豹子队员”。那段时间,他上山检查红外相机是否有损坏,每隔几个月,便会把这些相机的卡收回来,插进机器里查看。他会在白纸上写下相机的编号、在这台相机里他看见了多少头豹子。

随着年岁渐长,大家不再让他上山工作,担心身体出现意外。“其实我还想再干!”齐千堂感到忿忿不平。紧接着是一阵失落,“我上山那么快,比年轻人都要厉害哩。”

他小心翼翼地用白纸把每一张存储卡包起来,藏进了电视机下的小铁盒中。

实际上,他说不清那些豹子的编号代表着什么。在他眼中,那是一段自己有事做、有用场的时光。

齐千堂把存储卡放在小铁盒里。

老豹子队员的荣誉。

说起豹子和往事,齐千堂露出笑容。

朱爱云笑着说起大山的变化。 冯蕊 摄

更多关于留下的故事也在发生。

去年的一天,当王君从老家回到村庄,发现自己回家的消息已经传遍全村。在地里干活的老人,一看到她走近,有些兴奋地,用普通话喊道:“好想你啊。”

王君的心里涌上一阵柔软的情绪。一年前,她匆匆办了退休手续,在和顺租了房子。她曾害怕退休后,自己能做的事会越来越少。在这里,她第一次开着皮卡上山,学习直播、种地,这是她在医院三十年的工作中,不曾接触到的新鲜世界。

如今,齐千堂不想再搬离小南沟了。

2018年后,和顺县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有了“华北豹第一县”的新称呼。根据国家林草局猫科动物研究中心的测算,截至2024年,山西可识别的华北豹个体数量从2019年的132只增加到222只。和顺便是这些豹子的根据地。

豹子的变化引来了更旺的人气,记者、企业、志愿者纷纷到访。“人来了,就没那么无聊。”齐千堂笑道。他把自己看见豹子的经历,一遍遍讲给人们听。

讲着讲着,他褐色的脸庞爬上红晕,沟壑显得更深。

今年4月,新一年的“豹乡田”拉开序幕。

这一次,报名的家庭增长到16户。有更多观测、保护野生动物的任务等待着村民们完成。

在保护者们的期盼中,让村民们生长出主动保护的意识,仍然是条很漫长的路。但只有这样,哪怕有一天他们离开了山沟,这里的人们也能以合作社为运营主体,自己转动起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来,让村庄重新焕发生机。

太行山上的桃花在盛开,豹乡田迎来了春耕的时节。一批新的种子,已经在山沟中撒下。

刘变兰在准备春耕的种子

春日,山间还未完全爬上绿意。

小南沟的桃花已经盛开

来源:正面精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