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倒回2022年,手握19亿投资的哪吒汽车风头无两。当时没人怀疑这家企业会倒下——网约车市场占有率超30%,年度12.7万辆的销售成绩,让它力压"蔚小理"登顶新势力榜首。创始人张勇在北汽新能源缔造的销量神话,似乎即将在哪吒身上重演。
谁能想到,年销曾破130亿的新势力销冠哪吒汽车,竟走到了破产审查的境地?这家曾被周鸿祎押注29亿的明星车企,此刻正上演着新能源赛道最残酷的生存剧本。
时间倒回2022年,手握19亿投资的哪吒汽车风头无两。当时没人怀疑这家企业会倒下——网约车市场占有率超30%,年度12.7万辆的销售成绩,让它力压"蔚小理"登顶新势力榜首。创始人张勇在北汽新能源缔造的销量神话,似乎即将在哪吒身上重演。
转折点始于一场豪赌。2023年,手握重金的哪吒突然调转枪口,推出20万级的GT轿跑进军高端市场。这个看似顺理成章的决策,却成为命运的分水岭。展厅里炫酷的剪刀门设计未能打动消费者,反而暴露出品牌认知的致命伤——在公众眼中,"网约车专业户"的标签就像烙在身上的刺青。
更致命的是投资人的倒戈。周鸿祎在直播中当众发难:"你们连用户想要什么都不知道!"这番炮轰撕开了企业最后的体面。曾经亲如兄弟的资本方,转眼间成了最犀利的批评者。销量雪崩比预想来得更快:2023年暴跌18%,2024年前三月月均销量不足千台,杭州工厂停工传闻四起。
复盘这场崩塌,表面看是产品定位失误,实则是新能源绞肉机式竞争的必然。当比亚迪掀起"电比油低"的价格战,当小米携流量闪电入局,留给二线品牌的容错空间早已消失殆尽。一个车型的失误、一次传播的失焦,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眼下,哪吒提出的70%债转股方案更像是最后的挣扎。生产线上积灰的机器、供应商的集体讨债、高管的"出国考察",这些似曾相识的剧情在乐视、威马身上都曾上演。在新能源淘汰赛进入白热化的2024年,这样的故事恐怕还会继续。
站在行业视角,哪吒的困局折射出更残酷的真相:中国新能源市场正在经历从春秋到战国的蜕变。当渗透率突破40%,这场游戏早已不是新势力的舞台,而是传统巨头与科技大厂的角斗场。在这里,没有试错的机会,没有同情的眼泪,有的只是丛林法则的冰冷裁决。
当我们在问"谁会是下一个哪吒"时,或许更该思考:在血流成河的淘汰赛中,究竟需要怎样的生存智慧?这个问题,正悬在每个参赛者的头顶。
来源:小城一隅79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