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城市少年的十岁生日遇见田间泥土与非遗技艺,会碰撞出怎样的成长火花?5月13日,凯里市第二十五小学四年级学生走进石龙寨研学基地,在“阳光‘十’岁・‘优’享时光”主题活动中,以劳动实践为笔、以文化体验为墨,书写属于新时代少年的成长答卷。
当城市少年的十岁生日遇见田间泥土与非遗技艺,会碰撞出怎样的成长火花?5月13日,凯里市第二十五小学四年级学生走进石龙寨研学基地,在“阳光‘十’岁・‘优’享时光”主题活动中,以劳动实践为笔、以文化体验为墨,书写属于新时代少年的成长答卷。
这场融合仪式教育、劳动教育、非遗传承的沉浸式研学,成为凯里地区素质教育创新实践的亮眼注脚。
成长的礼赞
十岁少年的启航仪式上午8点开始,行前培训中,孩子们在研学手册上记下注意事项,兴奋的踏上大巴。
抵达石龙寨研学基地,一场别开生面的成长礼正在等待—— 红地毯从苗寨鼓楼延伸至“成长门”,孩子们在成长印记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勇跨成长门。校领导致辞并激励同学们给自己的人生定下目标。
“从这一刻起,我要做自己人生的掌舵者,树立远大志向,为梦想奋力拼搏……”同学们齐声宣誓《少年的誓言》响彻云空。
油菜田里的 “黄金课”
劳动教育激活成长 “生命力”五月的石龙寨,金色油菜田如波浪起伏。学生们手持镰刀,跟着农户学习收割油菜。
“听声辨成熟,下刀要稳准!” 在指导声中,有人初次尝试险些打滑,反复练习后终于掌握诀窍。学生们分组收割、运输,脱粒,田间充满协作的欢笑声。
在脱粒环节,木槌敲击声里,黑亮的菜籽如雨点蹦出。一位学生惊叹:“原来炒菜的菜籽油,是这样来的,还要经历这么多工序!”
指尖上的非遗
苗族泥哨里的文化传承在非遗工坊,学生们跟着老师学做苗族泥哨。他们把黏土搓成光滑圆球,再小心地捏成自己想要的造型。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有人捏出苗龙,有人做成机器人。开孔最考验耐心和技术,大家拿着牙签调试吹孔、音孔,随着“嘟嘟”哨声响起,工坊瞬间热闹起来。
最后,学生们用颜料给泥哨穿上“花衣”,捧着亲手制作的泥哨,“没想到用泥巴能做乐器!”
美食制作香喷喷
粽叶里的文化滋味芦笙堂的长廊里,学生们跟着研学手册和导师学包五彩子妹粽。卷叶、填米、捆绳,看似简单的步骤,却状况不断,有人粽叶漏米,有人绳子打滑。在一次次尝试中,歪歪扭扭的粽子渐渐成型。
当热气腾腾的粽子出炉,五彩糯米的香混着粽叶的草木气扑鼻而来。老师讲述着粽子与端午、苗族姊妹节的故事。学生们捧着亲手包的粽子,满脸自豪。
成长的盛宴
趣味烧烤里学会生活技能与分享烧烤时刻,学生们化身“小厨师”。搬砖架炉、欢呼雀跃。穿串烤肉、刷油撒料,热火朝天。烤肉香气里,笑声此起彼伏。
烟火间,学生们不仅掌握生活技能、学会团队协作,更读懂了分享的快乐、收获成长的珍贵情谊。
才艺表演多姿多彩
十岁舞台上的勇气绽放“梦想舞台”才艺表演热闹非凡。孩子们轮番登场,唱歌、跳舞、快板等表演。台下,掌声、欢呼声交织成最热烈的应援。当“最佳才艺奖”“最具创意奖”等的奖项一一揭晓,捧着奖状的孩子们眼含星光。
这场属于十岁的表演,让孩子在掌声中找到自信绽放的勇气。当大巴车驶离石龙寨,孩子们怀里研学手册、泥哨和锅里煮着的粽子,成为这场研学的最佳注脚。正如凯里市第二十五小学德育校长所说:“十岁不是‘孩子气’的终点,而是‘少年志’的起点。当孩子们在泥土中学会担当,在非遗里读懂传承,他们便拥有了走向未来的精神底气。”
这场特殊的成长礼,不仅为童年留下温暖印记,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与劳动精神的种子,等待岁月浇灌,长成参天大树。
(阚夕芷田)
来源:贵州杨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