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景泰县地处甘、宁、蒙三省(区)交界地带,黄河流经县域110公里,北纬37°黄金种植带赋予其得天独厚的农业禀赋,农产品品质优异,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和兰白区域“菜篮子”。为推动农业强县建设,景泰县立足资源优势,依托“粮猪禽基础产业、果菜药羊支柱产业、鱼虾蟹驴特色产业
景泰县地处甘、宁、蒙三省(区)交界地带,黄河流经县域110公里,北纬37°黄金种植带赋予其得天独厚的农业禀赋,农产品品质优异,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和兰白区域“菜篮子”。为推动农业强县建设,景泰县立足资源优势,依托“粮猪禽基础产业、果菜药羊支柱产业、鱼虾蟹驴特色产业”的多元布局,从规模化、标准化、数字化等方面发力,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大跨越,走出了一条高效生态、特色精品、绿色安全的高质量、高水平现代农业强县之路,被评为全省2024年度农业优选型先进县、综合实力进步县。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近年来,景泰县通过新建、改造、扩建等方式,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将撂荒地、低效田整合为“田成方、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2019年以来,累计投资5.46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32.3万亩,改造后耕地机械化率提升40%,粮食亩均增产15%以上,从“碎片化”到“万亩田”,景泰的沃野乡间处处展现新姿。
在上沙沃镇段家井村的高标准农田里,段家井村党支部书记余有俐介绍,“通过土地平整,100亩地至少能多出10亩地,4000亩地能多出400亩地。”零散的小块田整合成连片的大田,实现了规模化经营;“统一种收,统一植保,统一经营”模式简化了农业生产过程,提高了耕作效率;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为保障农业用水需求,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景泰县先后建成永泰川灌溉引水、引大入秦延伸增效等水利工程,配套膜下滴灌、低压管道等高效节水技术,节水效率提高30%以上,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实现了“节水增粮”与“生态修复”双赢。
唤醒盐碱地“新生机”
2024年,经国家和省委实地评估筛选,景泰县被确定为全省唯一一家国家级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试点县,通过“工程+化学+生物+物理+农艺”组合拳,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使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变身为“希望之田”,盐碱耕地重新焕发出生机。
走进景泰县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1000亩核心示范区,不久前试种的藜麦、大麦已破土成苗,满目青翠,分外惹眼。“通过后期品质、产量的测定,筛选出更适宜当地种植的高品质、高产量的作物品种,在当地进行示范推广,以此来提高盐碱地的利用率,促进农民增收。”省农科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文瑜说,将来这里不仅是“粮仓”,更是盐碱农业的“种子库”。
为全力做好盐碱地治理这篇大文章,景泰县从全流域着手,以水利工程排盐为主要治理措施,在盐碱影响区建立完整的排水、排盐系统,采取“工程+化学+生物+物理+农艺”等举措,对盐碱地进行改良利用。同时在项目区建设蓄水池,配套应用高标准滴灌系统,实现水资源有效利用,盐碱化有效治理,保障粮食生产。
据了解,景泰县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面积23306亩,总投资2.39亿元。项目实施以来,景泰县探索总结出“12356”盐碱地综合治理模式,因地制宜改良盐碱地,实现节水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等目标,有力促进了盐碱耕地修复和产能提升。
激活智慧农业“新引擎”
景泰县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积极推广引进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技术、新装备,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夯实稳定丰收的根基,小麦、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8%。
“看起来‘高大上’的无人机现在也是寻常物了,相比传统的人工打药,利用无人机可节省10%-20%的药剂使用量,真正实现了省人省力又省药。”亚盛股份条山分公司党委书记张永刚说。从精量播种到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播种机,再到精准滴灌施肥、无人机喷药;依靠摄像头的实时监测,农业物联网为果树“把脉”……农机装备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优的精彩演绎。
景泰县加快农业机械化利用,大力引进先进农机、智慧农机,发展水肥一体化的智能节水灌溉系统,推广“全程机械化+服务社会化”的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用科技之犁深耕沃土,在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的路上,“数智”农业迸发出新活力。
景泰县以“水、地、技、链”四维驱动,构建“高标准农田保粮、盐碱地生金、科技增效、品牌增值”的现代农业生态。2024年,景泰县新建“水盆子”17座243万立方米;建成高标准农田4.3万亩,完成粮播面积58.3万亩,粮食产量21.9万吨;生猪、肉羊饲养量达351万头(只);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家;“三品一标”累计获证主体31家、“甘味”品牌12个。2025年,景泰县力争建成高标准农田6.5万亩,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10万亩;建成千亩以上“菜篮子”基地5个,瓜菜全产业链产值达10亿元以上;打造5个以上“寺梁模式”肉羊养殖基地,生猪、肉羊饲养量均突破200万头(只)……
从“和尚头”旱作小麦到“翠柳”地理标志羊肉,从智能农机到循环渔业,这片土地正以“粮稳、产优、民富”的新图景,在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的路上昂扬前进。
记者:郝姝
来源:景泰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