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图咋用?这份调查揭开高中生时空观念培养现状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6 08:51 2

摘要:不少学生感慨:“翻开地图脑子就乱,朝代疆域变来变去,根本记不住!”历史地图作为培养时空观念的重要工具,在实际教学中到底用得如何?通过对江西N市第十九中学的调查,发现了不少值得关注的现象。

学历史最让人头疼的是什么?时间线混乱、地点对不上号,明明背了一堆事件,却像散落的珠子串不起来。

不少学生感慨:“翻开地图脑子就乱,朝代疆域变来变去,根本记不住!”历史地图作为培养时空观念的重要工具,在实际教学中到底用得如何?通过对江西N市第十九中学的调查,发现了不少值得关注的现象。

访谈中,6位历史教师都认可历史地图对培养时空观念的作用,高一W老师说:“地图就像时空坐标,能让学生把事件‘放’到具体位置去理解。”

但实际教学中,他们也有苦衷:

课时太紧,讲不透:高一每周2节历史课,要讲完30课内容,还要复习考试,很多地图只能匆匆带过。

高二L老师坦言:“碰到政权更迭这类复杂内容,才会重点用地图,比如讲三国两晋南北朝,靠4幅地图帮学生理清政权位置,但其他课就顾不上了。”

方法单一,不够活:多数老师还是依赖教材静态地图,用PPT展示已是进步,动态演示、课外地图补充较少。

高三S老师提到:“学生喜欢看视频里的动态地图,但找合适的资源太花时间,平时还是以讲课本为主。”

对时空观念理解停留在表面:不少老师把时空观念简单等同于“记时间地点”,对如何通过地图培养学生“横向比较”“长时段分析”等能力,缺乏系统方法。

高二W老师反思:“知道要培养核心素养,但具体怎么分层次教,还在摸索。”

问卷调查显示,超60%的学生觉得历史地图“有帮助”,但实际使用却很被动:

57.23%的学生靠死记硬背:“朝代疆域图看着复杂,直接背名称和边界,反正考试考位置。

”高一学生小张的话很有代表性。

只有27.61%的学生会借助地图复习,超过半数“从不会”主动找课外地图。

读图能力弱,看不懂符号:42.42%的学生觉得“空间区域、图标线路、历史地名难识记”,比如看到《清朝疆域图》上的“巴勒喀什池”,不知道就是现在的巴尔喀什湖,也不会联系清朝与沙俄的边界变化。

重视程度低,功利心强:37.37%的学生关注时空要素是因为“考试常考”,只有27.61%是为了“理解历史”。

不少学生觉得历史是“副科”,精力优先放在主科上,地图自然成了“边缘内容”。

试题分析发现,学生在时空定位上问题突出:

时间线混乱:考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朝、西周”排序,27.35%的学生答错,主要是记不清距今时间和朝代顺序,把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商周混淆。

空间定位弱:让识别“孔子诞生地在哪个诸侯国”,35.74%的学生选错,暴露对春秋战国诸侯国位置不熟,分不清鲁国、齐国的具体区域。

长时段联系差:分析“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近40%的学生无法把同时期中国的闭关锁国与世界工业浪潮联系起来,缺乏横向对比意识。

课堂观察发现,教师用地图常停留在“指图识位”:

只讲显性信息:讲《唐朝对外交通图》,多数老师只标长安、丝绸之路路线,很少深入分析“为何海上路线兴盛?对沿线城市经济有啥影响?”这类深层问题。

忽略隐性知识:《辛亥革命形势图》上,南方独立省份用红旗标注,老师常说“看这里独立了”,但没引导学生思考“独立省份分布与清末经济发展的关系”,浪费了地图的分析价值。

缺乏方法指导:几乎没有老师专门教“如何读历史地图”,比如图例怎么看、古今地名怎么对照、不同颜色线条代表什么,学生全靠自己摸索。

《中外历史纲要(上)》有43幅地图,但分布不均:

古代史密集,现代史空白:古代史26幅,近代史17幅,现代史一幅没有。

讲到“一带一路”,学生只能靠文字想象,缺乏直观地图辅助理解。

考试导向明显:老师讲地图多围绕“高频考点”,比如《清朝疆域图》必考边界四至,就反复练;《元朝运河路线图》考得少,就匆匆带过,导致学生觉得“地图就是为了应付考试”。

初高衔接断层:初中地图简单,高中升级后细节增多,比如《唐朝前期形势图》增加了都护府、周边政权,但学生没衔接好,看新地图像“看天书”。

(一)老师要当“导游”:带学生“走进”地图

分层教方法:先教“基础功”,比如认图例、查古今地名;再练“分析功”,比如对比《战国形势图》和《秦朝疆域图》,问“为何秦能统一?地理优势在哪?”

动态用地图:用PPT动态演示疆域变化,比如播放“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的动画,让学生直观看到政权演变;补充课外地图,讲“工业革命”时,对比同时期中英城市分布图,看工业化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问题串引导:对着《郑和航海路线图》,抛问题链:“郑和为啥走这条线?带去的瓷器怎么影响当地?和哥伦布航线比有啥不同?”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时空联系。

动手画简图:学“三国”时,自己画简易版《三国鼎立图》,标魏蜀吴都城、重要战役地点,边画边记地理关联;复习时用不同颜色笔标注“朝代疆域扩张轨迹”,比如唐朝如何从贞观到开元逐步扩大版图。

借地图串知识:用《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图》串“中华文明起源”,发现遗址多沿黄河、长江分布,理解“大河文明”特点;用《辛亥革命形势图》记革命进程,看独立省份如何从南方逐步向北推进,关联清末各省经济基础。

关注“时空异常”:碰到《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多问“为啥三个政权能长期并立?地理屏障(如黄河、长城)起了什么作用?”通过异常现象深挖背后的时空逻辑。

补充现代史地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章节增加《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图》,标关键城市和路线,帮学生理解现代中外联系的历史渊源。

强化初高衔接:在地图旁加“初中链接”小贴士,比如《唐朝前期形势图》注“初中已学唐朝都城长安,高中新增周边政权分布,注意对比疆域变化”。

配套实用工具:课本后附“历史地图使用手册”,教学生认符号、查地名、做对比,让地图从“插图”变成“学习工具”。

结语

历史地图是打开时空大门的钥匙,却常被当成“摆设”。

当老师学会用地图讲故事、学生主动用地图解密码、教材让地图覆盖全时段,那些曾经混乱的时间线会变得清晰,模糊的空间定位会变得具体。

下次翻开课本,不妨多停留在地图上几分钟,试着按时间顺序描一遍疆域变化,或在地图上找一找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你会发现,历史的逻辑就藏在这些线条和符号里,越琢磨越有味道。

来源:澜史志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