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仙游县人民政府新闻办5月9日通报,一起牵动全国关注的儿童失联事件仍在紧张救援中。今年五一假期期间,莆田市8岁男童在石谷解山区意外走失,截至5月15日,搜救工作已持续11天(超260小时)。这场与时间赛跑的行动中,救援力量全力推进,但网络谣言却对搜救进展造成干
据仙游县人民政府新闻办5月9日通报,一起牵动全国关注的儿童失联事件仍在紧张救援中。今年五一假期期间,莆田市8岁男童在石谷解山区意外走失,截至5月15日,搜救工作已持续11天(超260小时)。这场与时间赛跑的行动中,救援力量全力推进,但网络谣言却对搜救进展造成干扰,引发社会对信息传播理性化的思考。
石谷解山区海拔超1800米,作为未开发的野山区域,给搜救工作带来多重阻碍。据仙游县应急管理局5月13日通报,截至目前,累计出动专业救援队、消防、村民及志愿者超3000人次,搜救范围已扩展至方圆30公里。救援行动面临三大现实考验:
1. 地形复杂:山区植被茂密、碎石遍布,部分区域坡度近70度,救援人员需徒步开辟通道;
2. 气候多变:近期持续降雨导致路面湿滑,无人机、热成像仪等设备受云雾影响难以精准作业;
3. 作业难度:原始山林信号微弱,夜间搜救需依赖明火照明,搜救效率受限。
尽管困难重重,救援队伍仍保持“网格化+地毯式”搜索模式,每日最高峰时投入400余名人员同步作业。
在救援关键期,网络却出现多起误导性信息。仙游县应急管理局5月13日通过官方渠道集中辟谣:
- 虚假线索类:网传“发现男童遗留的糖纸、鞋印”系附近村民日常活动痕迹,与失联事件无关;
- 恐怖传言类:“山中发现人体组织碎片”“巨蟒出没”等说法均为不实信息,林业部门已通过红外监测确认区域内无大型猛兽活动;
- 恶意揣测类:部分网民对周边商户进行无端指责,相关言论已涉嫌侵犯他人名誉权,警方正介入调查。
“每一条未经核实的信息,都可能误导救援方向、消耗公共资源。”参与现场指挥的工作人员表示,谣言不仅干扰家属情绪,还导致部分救援力量被调往无效区域。
某救援队成员(化名阿森)在连续8天参与搜救期间,通过社交媒体同步救援进展。然而,其发布的“每日搜救路线图”“设备使用说明”等内容,却被部分网民质疑“蹭热度”“消费苦难”。阿森无奈表示:“我们只想让关心事件的人了解真实情况,却不得不停止更新。”
这一现象折射出信息传播的复杂性。传播学专家指出,灾难事件中,公众对信息的渴求易催生“宁信其有”的心态,而情绪化表达往往掩盖理性思考。
在这场全民关注的救援行动中,我们既看到救援人员的日夜坚守,也需反思信息传播的社会责任。对此,权威媒体发出三点倡议:
1. 以官方信源为“第一准则”:涉及事件进展的信息,优先引用政府通报、应急管理部门等权威渠道内容;
2. 对“非对称信息”保持谨慎:未经证实的线索、模糊影像等,不随意转发扩散;
3. 拒绝“流量至上”的传播逻辑:避免对家属、救援人员进行过度追问,尊重隐私边界。
正如仙游县人民政府在最新通报中所言:“搜救仍在进行,恳请社会各界以理性支持替代盲目传播,为救援工作留出‘信息绿色通道’。”
来源:味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