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商业区闲置空间破局之路:上“天”入“地”要效益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6 08:56 1

摘要:近期,昆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相关部门在地下、桥下、楼顶、夹缝等闲置空间做起了文章,从体育公园到智能停车场,从生态绿地到市政服务设施,以“绣花”功夫盘活公共空间,在存量资源中挖掘增量,让城市“灰空间”变身城市“金边银角”,集约发展服务民生,为城市营造别样风景注

近期,昆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相关部门在地下、桥下、楼顶、夹缝等闲置空间做起了文章,从体育公园到智能停车场,从生态绿地到市政服务设施,以“绣花”功夫盘活公共空间,在存量资源中挖掘增量,让城市“灰空间”变身城市“金边银角”,集约发展服务民生,为城市营造别样风景注入了新活力。

本组系列报道,将从楼顶高空,到桥下、地下、城市街巷,细致描绘昆明城市集约良措,展现昆明澎湃活力的另一面。

在城市土地资源开发逼近“天花板”、消费者更注重个性与体验追求的当下,昆明商业空间正在经历一场“垂直革命”。那些曾被购物中心忽略的屋顶、天台、下沉广场、地下空间等边边角角,正通过场景再造和业态重组被“活化”利用。购物中心的这场立体化扩容,不仅为其开辟出“向天空要坪效,向地下要黏性”的破局之道,更是对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时代回应。

从“平面铺陈”到“垂直生长”

本周二19时,夜幕初垂,家住北市区的顾明凡和朋友相约,来到位于同德·昆明广场顶楼的露营主题店“觅野拾光”,这已经是他本月第3次光顾这里。

迈入“觅野拾光”,仿佛一脚迈进了生机勃勃的郊野秘境。这里环境设计独具匠心,以自然原木色为主调的木质架构搭建起错落有致的休憩区,每一处转角都摆放着形态各异的绿植,仿佛是城市屋顶上生长出的一片绿洲;四周错落分布着帆布帐篷,天花板上垂下的藤蔓缠绕着暖黄色的星星灯,在夜晚时分极具氛围感;轻柔的爵士乐在耳边缓缓流淌,弥漫着的淡淡咖啡香与清新的花草香交织,让人瞬间放松下来。“屋顶的开放空间更易营造出‘露天营地’的沉浸式场景。没有四面墙的束缚,直接把城市天际线当营地‘背景板’,再把帐篷、星空灯饰、绿植等富有露营氛围的元素安排上,在城市里就能轻松体验到露营生活的快乐。”“觅野拾光”店主蒋文君道出了在屋顶开店的缘由。

同一时间,在西山万达双塔Sky61超高空云端餐吧落地窗前,90后林夏和苏然窝在柔软的卡座里,视线早已被窗外的景观黏住,西边整片天被夕阳浸透,云絮像被揉皱的丝绸,在晚风里翻涌出层层叠叠的粉、黄、红,就连不远处写字楼群的玻璃幕墙也折射着碎金,整个人恍若悬浮在星河里。“61层的高度赋予了这里独特的视野,全景玻璃落地窗将城市繁华尽收眼底,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还能打卡美景。”林夏说,这样的浪漫体验让她乐此不疲。当最后一缕霞光沉入地平线,苏然掏出手机,镜头对准林夏轻按快门,画面定格在她被暮色染成蜜糖色的侧脸上。

依托开放性和可塑性强的特质,屋顶空间近年来有了“用武之地”,诸多昆明存量焕新的购物中心纷纷将屋顶作为商场的业态补充和场景提升空间,从艺术花园的绿色场景搭建到引入运动、亲子游乐等主题业态,再到利用开放式户外条件打造空中农场等体验场景,从不同角度呈现屋顶活力,为购物中心业态、空间的延伸提供更多可能。

从“沉寂空间”到“流量金矿”

商业发展无止境,既能“上天”,也能“入地”。近期,昆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示昆明市轨道交通地下预留空间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控制性详细规划(新编),其中规划涉及15个地铁站的地下商业开发。此次针对地铁客流密集站点开展轨道交通地下预留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在统筹推进昆明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充分挖掘地下空间资源潜力的同时,也将实现对轨道沿线商圈业态的重要补充。

事实上,与城市轨道交通紧密衔接的地下商业, 早已成为昆明商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如今,欣都龙城、昆明恒隆广场、昆明万象城、顺城购物中心、南屏茂、大都摩天购物中心等与地铁站接驳的购物中心,均通过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洞察和对商业趋势的深刻把握,在地下空间的打造上做文章,不仅为消费者提供多元购物体验,更成为优化自身商业空间、提升城市商业活力的重要支撑要素。

“自开业以来,商业街日均客流量已从最初的2万人次增长至如今的超过4万人次。”在北云66地铁商业街开业四周年庆典上,项目投资方云南柏梁新地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王滨难掩兴奋。作为与白云路站厅无缝接驳的昆明首个地铁地下商业街,北云66地铁商业街能在竞争激烈的白云路商圈中持续撬动客流,通过打造主题街区与体验业态聚集地凸显出竞争的差异化。

在植入欧风长廊、樱板道、摩登都市、魔法森林、印第安部落、丹麦童话等主题场景后,近期北云66地铁商业街对AB区又进行大规模调整,精心升级为国潮街区,一系列国风和国民品牌店铺汇聚一堂,还有文创店、手工制作坊等抓住年轻化消费群体的新兴业态,通过这些体验业态的布局,北云66地铁商业街有效增加了消费者的可逛度,真正把地铁“人流量”转化为“客流量”。

北云66地铁商业街招来一群国潮迷会聚打卡,海乐世界则吸引了一批运动达人前去报到。“谁能想到,购物中心会藏着一个足球场。以后不用再走远,在城里就能随时踢上一场酣畅淋漓的球。”当听闻海乐世界的元素体育天空足球场开放时,酷爱踢球的赵韩就迫不及待地约上球友去体验。“天空足球场设置在海乐世界6楼的连廊处,当初打造它的初衷除了想把这块广阔的空间充分利用起来,还有我们的小心思,因为人们在运动后大脑会释放‘内啡肽’,它使人产生愉悦、感到兴奋,在无形中增加人们的消费欲望。”海乐世界相关负责人笑言。他同时表示,把商业空间从传统的“平面铺陈”转向“立体编织”,获得的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多维度的消费场景,而这样确实能够引流,为购物中心带来经济效益。

从价值挖掘到集约发展

伴随“立体生长”,购物中心释放出空前的商业能量,充分合理利用起来的边角空间价值也被重新定义。

“购物中心对边角空间的价值挖掘在城市更新和可持续发展需求迫切的当下,与城市集约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城市集约发展强调在有限空间内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功能的复合利用,购物中心作为城市商业活动的重要载体,其边角空间的优化利用正是这一理念在微观层面的生动实践。”在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郭树华看来,边角空间的合理开发,有助于提升购物中心自身的运营效率与经济效益,通过增加可租赁面积或打造特色商业空间,购物中心能够吸引更多优质品牌入驻,丰富业态组合与整体商业价值。同时,以往被忽视的商业“死角”转变为充满活力的消费热点,能够吸引周边居民与流动人口聚集,形成新的消费增长极,推动城市商业格局优化、升级。

郭树华提出,要实现购物中心边角空间价值最大化,需从规划设计、业态创新、运营管理等多个维度入手,探索创新发展路径。在规划设计阶段,应秉持前瞻性与人性化理念,优化人流动线设计,引导顾客自然流向边角区域,提高空间可达性。“业态创新是激活边角空间价值的核心驱动力,因此购物中心运营方应积极引入新兴业态与特色品牌,打造多元化、差异化的消费场景。这些新兴业态不仅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还能为购物中心注入新的活力与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郭树华说。

定期对边角空间的运营数据进行监测与分析也十分重要,根据市场反馈与消费者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业态布局与营销策略。同时,加强与品牌商的深度合作,共同探索边角空间的创新运营模式,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购物中心边角空间虽小,却关乎城市商业发展的大格局与城市集约化建设的大方向。”郭树华说,激活这些被遗忘的空间,不仅是商业运营的创新之举,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昆明日报 记者邓宏卫 刘婷婷)

来源:昆明信息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