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邓公的外孙女,母亲是邓榕,很少人知晓,如今致力于慈善事业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6 04:14 1

摘要:说起邓小平,大家都知道,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名字响彻历史。可他的外孙女邓卓玥,你听说过吗?估计很多人会摇摇头。她是邓小平的小女儿邓榕的孩子,生在1979年或者1980年左右(具体日期不太公开),如今四十多岁了。比起她那赫赫有名的爷爷,她的生活低调得像个

说起邓小平,大家都知道,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名字响彻历史。可他的外孙女邓卓玥,你听说过吗?估计很多人会摇摇头。她是邓小平的小女儿邓榕的孩子,生在1979年或者1980年左右(具体日期不太公开),如今四十多岁了。比起她那赫赫有名的爷爷,她的生活低调得像个普通人,连网上关于她的信息都少得可怜。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她没干啥大事——恰恰相反,她这些年一直在做慈善,默默帮了不少人。

邓卓玥的妈妈邓榕,是邓小平五个孩子里最小的一个,家里人叫她“毛毛”。她爸爸是贺平,当过解放军少将,还在中国保利集团干过大事。这样的家庭背景,搁谁身上都算显赫了吧?可邓卓玥偏偏没走那种高调的路。她没进政界,也没去炒什么名气,而是选择了一条跟公益相关的路,尤其是帮残疾人、贫困儿童这些群体。这让我挺佩服的,毕竟不是谁都能顶着这么大的家族光环,还愿意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活儿。

她从2003年开始搞慈善,弄了个叫“集善嘉年华”的组织,二十多年下来,帮了无数人。建特殊学校、印盲文词典、给聋病小孩装人工耳蜗……这些事儿听起来就觉得踏实。她不爱出风头,也不常上新闻,所以很多人压根不知道有这么个人。可正是这种低调,才让人觉得她做的事儿更有分量。

家族背景:邓家的根与魂

要聊邓卓玥,得先说说她的家族。邓小平这名字,不用我多介绍了吧?1904年出生,四川人,年轻时跑法国勤工俭学,后来回国干革命,扛过枪、打过仗,最终成了新中国的大人物。他最出名的,就是上世纪70年代末搞改革开放,把中国从封闭带到了世界舞台。家里人回忆,他是个特别务实的人,话不多,但句句有分量。他跟第三任妻子卓琳生了五个孩子:邓林、邓朴方、邓楠、邓榕,还有个早逝的小儿子邓质方。

邓榕是老幺,1950年生的,重庆人。她小时候家里条件一般,跟着爸妈东奔西跑,后来上了北京医学院,学医出身。不过她没一直当医生,改革开放后,她跑去美国大使馆当过秘书,还做过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的副会长。她写过好几本书,最出名的就是《我的父亲邓小平》,讲了邓小平晚年的生活。她老公贺平,也是军人出身,后来在保利集团当过名誉董事长。这两口子文化水平高,又见过世面,养出来的邓卓玥自然不简单。

再说邓小平对家人的影响。他虽然是大领导,但家里一点不摆架子。邓榕在书里写过,邓小平特别喜欢跟孙子孙女玩儿,经常拿糖果哄他们。有时候开会累了,回家就跟孩子们聊聊天,挺接地气。他常跟儿女说,做人要踏实,别光想着自己,要为国家、为老百姓做点事儿。这话听着简单,但对邓家后代影响挺深。

邓卓玥的大伯邓朴方也很特别。他是邓小平的大儿子,年轻时受过重伤,下半身瘫痪了。后来他没自暴自弃,反而投身残疾人事业,1988年弄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当了好多年主席。他还拿过联合国的人权奖,算是中国残疾人事业的领头人。邓卓玥后来做慈善,特别关注残疾人,估计跟她大伯有不小的关系。听说她刚开始弄“集善嘉年华”时,还特意找邓朴方请教过,他也很支持她。

邓家这几代人,不管是干政治还是做公益,都有个共同点:不张扬,但干实事。邓卓玥长在这样的环境里,耳濡目染,估计从小就知道“责任”这俩字的分量。她没去追名逐利,而是选了慈善这条路,跟家族的价值观挺吻合的。

留学美国:打开眼界的七年

邓卓玥小时候在北京长大,具体上过啥学校没太多资料,但以她家的条件,教育肯定不差。到了16岁,也就是1995年或者1996年,她去了美国读书。这在当时可不算小事儿,毕竟那会儿出国留学的中国人还不多。她先是读高中,后来进了韦尔斯利学院(Wellesley College),这是美国一所很有名的女子学院,培养过不少厉害人物,比如希拉里·克林顿。

韦尔斯利在波士顿附近,离哈佛、麻省理工都不远,学术氛围特别浓。邓卓玥在那儿主修心理学,学了四年,2003年拿了学士学位。心理学这门课挺有意思的,研究人的行为、情绪,怎么跟别人相处,对她后来做慈善估计有不小帮助。她在美国待了七年,从16岁到23岁,这段时间对她来说是个大转折。

在美国读书不容易,尤其是对一个刚出国的中国女孩儿。语言得过关,文化也得适应。她得自己洗衣服、做饭,学着跟外国同学打交道。韦尔斯利的课程也不轻松,心理学要读不少书,还要写论文、做实验。不过邓卓玥挺能吃苦,听说她成绩不错,还参加过一些社团活动,可能还做过志愿者。她在那儿看到美国人怎么做公益,比如红十字会、社区服务这些,对她后来回国搞慈善应该有些启发。

留学这七年,不光让她学了知识,还拓宽了眼界。她看到国外怎么用基金会、慈善晚宴筹钱,怎么把公益做得专业化。这些经验她后来都带回了中国,成了“集善嘉年华”的基础。心理学背景也让她更懂得怎么帮人,尤其是那些有心理或者身体障碍的人。她回国后没闲着,直接把这些东西用在了实处。

慈善之路:“集善嘉年华”的20多年

2003年,邓卓玥从美国回来,没多久就跟一个叫洪奕婷的华侨,还有中国慈善总会一块儿,弄了个慈善组织,叫“集善嘉年华”。这名字听着挺喜庆,其实干的事儿特别实在。他们的目标是筹钱帮残疾人、贫困儿童,尤其是那些被忽视的群体。每年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他们就趁这时候办慈善晚宴,请些有钱人、企业家来捐款,然后把钱用在各种项目上。

刚开始那几年不容易。2004年,第一届晚宴总算办成了,筹了5000多万,拿去建了几所特殊教育学校。这些学校专门给残疾小孩上课,有老师教他们读书识字,还有康复训练,让他们能更好地融入社会。邓卓玥不光出主意,还亲自跑前跑后,盯着项目落地。她特别注重细节,听说有一次为了省钱,连活动布置都自己上手干。

2006年,他们又干了件大事,出了中国第一部盲文现代汉语词典。这玩意儿对盲童来说太重要了,以前他们想查个词都难,现在有了盲文词典,学习方便多了。这项目花了不少心思,得找专家编词条,还得跟盲校合作,确保用得上。邓卓玥跑了好多地方协调,最后总算搞定。

2008年是忙碌的一年。那年北京办残奥会,“集善嘉年华”出了不少力,赞助了训练设备,还帮着宣传。他们想让更多人关注残疾人运动员,觉得这些选手不光是比赛,更是在展示生命的力量。同年5月,汶川地震把四川震得稀烂,死了好几万人。邓卓玥他们马上组织捐款,筹了几百万,专门给灾区的残疾人和小孩送去物资。她跑去现场看情况,跟志愿者一块儿干活,特别实诚。

后面几年,项目越来越多。给聋病小孩装人工耳蜗是他们的一大亮点。这东西不便宜,一个得好几万,但装上以后,小孩能听见声音,跟人交流就方便了。她们还关注自闭症,2010年跟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合作,弄了个康复项目,帮自闭症小孩学社交技能。还有一次,主题是“关爱农民工子女”,筹钱给流动儿童买保险,还建了“集善爱心小屋”,让这些孩子有地方学习。

“集善嘉年华”干了20多年,到2025年还在跑。他们不光做项目,还特别注意透明。每年都发报告,说清楚钱从哪儿来,花哪儿去了。这在国内慈善圈挺少见的,毕竟有些组织老被质疑账目不清。邓卓玥管得严,要求每一分钱都有交代,慢慢就赢得了信任。听说他们总共筹了好几亿,帮了好几千人,项目遍布全国。

她自己也挺拼。有人说她在筹备活动时,能省就省,自己干活儿感动了不少人。她不爱穿名牌,常穿简单衣服跑项目,连团队的人都说“我们都是志愿者”。这态度让人觉得,她不是在摆样子,真心想做事。

她的影响:改变生活,也改变观念

邓卓玥干了这么多年慈善,到底有啥影响?直接点说,她帮了不少人过上更好的日子。比如那些特殊学校的孩子,过去可能连书都读不上,现在能学知识,甚至考大学。装了人工耳蜗的小孩,能听见爸妈叫他们名字,那一刻估计挺感人。汶川地震后,那些失去家园的人得了资助,多少能喘口气。这些事儿听着简单,但对当事人来说,可能是人生的转折。

更大的影响,是她让更多人开始关心残疾人、贫困群体这些问题。她办的慈善晚宴规模不小,请来过不少名人、企业家,弄得挺有声势。这不光是筹钱,还把“公益”这概念推到了大家眼前。中国过去对残疾人关注不够,很多人觉得他们是负担,可“集善嘉年华”用行动告诉大家,这些人也有潜力,也值得帮。

她还带了个好头。国内慈善这块儿起步晚,过去老靠政府,后来才慢慢有民间组织冒出来。邓卓玥把国外的经验带回来,比如用晚宴筹款、公开账目这些做法,让中国的慈善事业更专业了。她不靠家族名气吃饭,反而用自己的努力证明,公益不是喊口号,是真干出来的。

当然,她也面临过挑战。刚开始做的时候,估计不少人怀疑她:“邓小平的外孙女,来玩票的吧?”得用结果说话,才能堵住嘴。后来慈善圈也有过风波,有人质疑资金去向,她得花更多心思证明自己清白。组织活动也不容易,得拉赞助、找场地、协调人手,她都得扛着。不过她坚持下来了,这份韧劲挺难得。

邓卓玥不光忙慈善,生活上也有自己的小家庭。她老公叫冯波,是个投资家,家里也不简单,他爸冯之浚当过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冯波也在美国留过学,后来回国搞了个风投公司。他跟邓卓玥挺合拍,听说也支持她的慈善事业。俩人有个儿子,叫冯然,具体多大没公开,但估计十多岁了。她平时忙工作,回家还能当妈,挺不容易的。

现在她四十多岁了,还在慈善一线跑。她不追求名利,也没啥绯闻,生活简单得像个普通人。未来她会咋样?估计还是会接着干慈善吧。中国的社会问题还不少,像教育不公平、残疾人权益这些,她这种人能多做点,社会就能好点。

邓卓玥这人,说实话,真挺特别。她生在邓家这么显赫的家族,却没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她爷爷邓小平用改革开放改变了国家,她大伯邓朴方帮残疾人站了起来,她妈邓榕用文字记录历史,她自己呢?用慈善帮了无数普通人。这一家子,不管干啥,都带着股为国为民的劲儿。

来源:史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