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据显示,2024年1-12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完成新能源新车交付1075.13万辆,同比增长47.89%,销量占比达到46.91%。其中自主品牌车型占比提升至60.11%。
当前,汽车产业的竞争重心已经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自主品牌凭借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竞争优势正在强势崛起。
数据显示,2024年1-12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完成新能源新车交付1075.13万辆,同比增长47.89%,销量占比达到46.91%。其中自主品牌车型占比提升至60.11%。
与此同时,智能座舱已经成为了各大汽车品牌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重要发力点,并且率先进入了普及化发展的新阶段。《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2024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智能座舱(联网大屏/多屏娱乐+智能语音交互)搭载率升至72.58%,预计2025年将跨域80%大关。
在这一过程中,高清中控大屏、多屏、全液晶仪表等智能硬件持续保持着高速增长趋势,开始逐渐成为标配,而AR HUD、域控制器等细分赛道同样进入了快速增长周期。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1-12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座舱域控制器交付达到673.19万辆,同比增长81.55%,前装搭载率提升至29.37%。其中新能源车型贡献占比超过6成,达到64.02%。
而在屏幕部分,搭载10英寸以上中控屏交付量达到1927.17万辆,占全部中控屏比重提升至84.08%;全液晶仪表屏交付量达到1479.33万辆,占全部仪表盘的比重提升至64.54%。
总体来看,智能座舱正在成为智能电动汽车的标配功能,自主品牌车型同时标配座舱域控、10英寸以上中控屏、全液晶仪表已经成为了主流趋势。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1-12月,中国市场自主品牌乘用车同时前装标配座舱域控制器、10英寸以上中控大屏(含多联屏)、全液晶仪表屏交付量达到412.15万辆,占比达到80.07%。
而从自主品牌车型搭载座舱域控及显示的供应商来看,德赛西威、华阳通用、伯泰克排在前三位,累计市场份额达到45.26%。其中,德赛西威的显示屏、液晶仪表、座舱域控制器等在近几年都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并且已经在全球市场取得规模化应用。
而排在第二名的华阳,去年其座舱域控、屏显示、液晶仪表等产品搭载量实现了135.57%的大幅增长。其中,座舱域控产品已经拿下了奇瑞、长安、北汽等客户的量产定点项目,销售收入大幅增长。
排在第三名的是伯泰克,2024年累计搭载量达到78.97万辆,相比2023年提升了658.75%,搭载量呈现了飞速提升的态势,市场份额一度跃升至前三名。
在这背后,伯泰克的显示屏产品、组合仪表、座舱域控制器采用了平台化设计,可以覆盖从中低端到高端车型的全方位需求,目前已经为大众、奥迪、沃尔沃、长城、长安、吉利、奇瑞等国内外主机厂提供配套。
此外,伯泰克基于高通8295推出了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可以支持4K分辨率显示屏、多达16路摄像头输入,同时具备驱动超过10块屏幕的能力,能够应对多任务处理、高速数据传输、复杂图形渲染等多重挑战。
去年开始,各大主机厂纷纷抢装算力更高的智能座舱芯片,大部分中高端车型的座舱平台已经升级为新一代高阶智能座舱平台。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1-12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高通8295座舱平台车型交付已经达到137.07万辆,2023年同期仅有1426辆。
在这背后,AI大模型正在对智能汽车带来颠覆性变革,不断突破智能座舱的“上限”,推动座舱体验从“单点功能”向“主动智能”进化。一方面,各大车企纷纷加速推动AI大模在智能座舱的应用,基于AI大模型、多模态感知融合,打造更自然、更拟人、更贴心的用户体验已经成为主流趋势。
另一方面,智能座舱Tier1开始着手在座舱域控制器内集成泊车以及相关ADAS功能,舱泊一体、舱行泊一体等集成化方案开始异军突起。
很显然,在AI大模型、EE架构升级等大背景之下,智能座舱供应链体系正在加速重构。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看来,在车企降本的大环境下,供应商如何快速攻克舱泊/舱驾融合难题,同时满足主机厂对于产品定义差异化、性价比等方面的需求,将有机会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来源:高工智能汽车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