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智库资讯|低空经济发展的区域协调须向“网络化”迈进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6 09:28 1

摘要:近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等联合发布《中国低空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我国低空经济区域发展格局呈现显著分化。

川观智库研究员 朱炜琳

近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等联合发布《中国低空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我国低空经济区域发展格局呈现显著分化。

具体来看,广东、江苏、浙江、北京、四川五省市在创新效力、产业实力、场景活力等维度全面领先。如广东省依托大疆、丰翼科技等龙头企业,构建了覆盖研发、制造、运营的全产业链生态;四川省则凭借航空工业基础和全域低空空域改革试点优势,成为西部地区的标杆。中部的安徽、河南、湖北通过政策扶持和场景创新快速追赶。例如,安徽作为长三角唯一全域低空改革试点,吸引了大量无人机制造企业落地;河南依托农业大省的资源禀赋,推动无人机植保作业面积居全国前列。

报告进一步指出,各个区域快速发展的同时,区域协同不足的问题日趋凸显。部分地区仍存在低空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应用场景同质化等现象,缺乏明确的产业定位和市场需求分析,导致资源浪费。

未来低空经济要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区域协同方面下功夫,重点向“网络化”迈进。报告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区域产业集群差异化。具体来说,核心城市群要发挥引领效应,依托成熟的产业链基础和科技创新能力,建成低空经济的全球标杆区域。资源型区域加快场景创新,山地、海岛、农业大省等地理特征显著的区域,要围绕本地需求开发特色场景。产业基础薄弱地区需要借力突围,中西部城市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共建飞地园区等方式融入低空经济生态。

二是基础设施的区域互联。重点在强化低空交通基建的区域统筹,和促进数字空管平台的跨区协同两个方面。报告认为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和共享化,是打破区域壁垒的关键,如区域间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机制,避免低空经济发展“孤岛化”,而是向“网络化”迈进。

三是应用场景的区域创新。推动“低空+”与智慧城市、乡村振兴结合,探索城市群之间的场景叠加,强化无人机在农业应用中的降本增效。特别注意的是,区域需重点培育本地化运营企业,避免技术“飘在天上”。

四是区域协同生态的形成。区域合作应从“竞争内卷”到“互补共生”,跨区域产业联盟和飞地经济的创新实践为两大抓手。例如,“六省一市”低空飞行联盟(川渝黔鄂湘陕渝)通过共享空域资源、联合采购设备降低成本。考虑到区域生态共建的效率问题,建议提前考虑利益分配机制、配套税收优惠与人才流动政策等影响因素。

五是安全保障基石的构筑。技术上,需构建“感知—决策—响应”全链路主动防御体系;管理模式上,需实现从静态审批到动态空域协同治理的转变,以应对“高密度、规模化”的飞行需求。此外,低空经济领域的法规和标准体系需加速完善,还需提升安全保障能力以进一步释放市场潜力。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