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方面,新能源车险保费增速超40%,市场集中化趋势明显,且63家保险公司一季度车均保费数据显示,六成险企的车均保费低于2000元,业内人士认为这是“新能源车险定价趋稳”的信号。
作者 | 拉面安
来源 | 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迈入2025年,新能源车险市场仍在高速增长,但矛盾却愈发尖锐。
一方面,新能源车险保费增速超40%,市场集中化趋势明显,且63家保险公司一季度车均保费数据显示,六成险企的车均保费低于2000元,业内人士认为这是“新能源车险定价趋稳”的信号。
但另一方面,车主却依旧面临着“拒保”“捆绑销售”“保费暴涨”等乱象。
除了热度未降的某迪拒保自家车主、旗下4S集团因“3年联保服务兑现难”遭数百名车主维权外,还有小米SU7车主发现保费暴涨80%而愤然贴车抗议,其他新能源车品牌的“保费上涨问题”亦频频爆出,有车主将“开了一年车”置换成了同款新车,发现新车价格比去年便宜10万,但4S店却报出了近万元的车险价格,且车险费用比去年高出1000多元。
对此,4S店销售人员给出的理由是“今年4月份电动车保险全面涨价”,但车主显然难以接受这种"省下的车价和油费被保险吃掉"的现状。
一边是新能源车渗透率持续超过50%,但另一边却是新能源车主被车险“背刺”,这种令人费解的现象背后,折射出新能源车险市场的深层矛盾:车企价格战拉低购车成本,但居高不下的维修成本反向推高保费,承保端的混乱现状更是令消费者困惑不已。
面对上述乱象,车企自营车险一度被视为破解困局的关键,但至少在2025年,车险市场的变革迹象很难显现,传统保险公司依旧占据定价权主导权,而车企则需继续梳理“自营车险业务”的发展脉络,整个新能源车险市场的博弈仍将继续。
一、新能源车险增速超40%,但高赔付难题未解
综合业内信息可知,2025年一季度,新能源商业车险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证券日报》数据显示,一季度新能源商业车险签单保费超314亿,同比增幅高达44%,远超传统燃油车险的增速。
业内人士预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险市场规模可达约1900亿,增速保持在30%以上,占车险总保费比例20%左右,意味着新能源车险在车险市场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
相关数据和预测背后,是新能源车渗透率持续攀升带来的车险行业红利。
但在高增长的表象之下,新能源车险行业的结构性挑战依旧严峻。
从市场格局来看,新能源车险保费市场出现了新变化。
一是63家险企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六成机构车均保费虽然同比提升、但均低于2000元,说明整个车险高低保费之间的差距在缩小,业内人士认为原因之一是“新能源车险定价趋稳”。
二是头部险企的新能源车险业务出现了转折苗头。
新能源车险客户年均复合增长率持续攀升。中国太平高层明确表示,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承保规模显著增长,2021至2024年新能源车险客户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61%,新能源车险是未来车险市场增量的主要来源。
头部险企的新能源车险综合成本率则在同比下降。以中国人保为例,2024年,在 “新能源车整体商业险综合成本率同比下降5%”的情况下,人保财险新能源家用车实现承保盈利,明显优于市场平均水平。
此外,2024年,太保产险新能源车险综合成本率同比下降4%,中国太平新能源车险承保车辆出险率同比下降8.2%。
显而易见,新能源车险是影响车均保费整体走向的最大变量。
在险企数据之外,市场上新能源车险的“保费高企”、“赔付难“等问题还在持续扩大。
二、某迪"拒保"等风波持续发酵、小米SU7保费暴涨80%引车主贴车抗议
最近在某米和某迪车主群体中传播面极广的两类乱象,进一步证明新能源车险市场当下的矛盾不可忽视。
新能源车的“保费高企”现象一直是多方焦点。
随着第一批某米车主陆续进入续保期,社交平台曝出了多份相关保单,显示部分车辆在一年未出险的情况下,第二年保费从5000暴涨到了9000元,涨幅高达80%,引发车主维权抗议;网络甚至传出“多家保险公司拒保某米汽车”的消息。
还有某米车主发现,在车损险19.88万、三责300万的情况下,他的车第二年续保费用来到了11502.64元。“20万的车比我50万的车保费还高,是怎么做到的”?
对此,保险公司以及某米官方已经出面发布相关通告,也有相关车主出示了保费正常的保单,但风波至今仍未平息。
有业内分析人士指出,上述现象源于三个因素:一是初期定价模型低估实际风险,二是某米与险企尚处合作磨合期,三是一体化压铸车身带来的超高维修成本,且强调"特斯拉也经历过这个阶段,市场需要时间建立准确的风险评估体系。"
新能源车的“续保难”问题依旧不少见。
和小米车主遇到的“保费高涨”情况不同,数百名某迪车主正集体经历着另一种煎熬。
4月中下旬,拥有20多家某迪4S店的山东一家4S店集团,因资金链出现问题导致所推的"臻选无忧服务包"爆雷:该产品捆绑三年全险与六年质保,要求车主支付12500元并承诺年度出险不超过3次,但现在这些购买了服务包的车主却发现,除首年保费已使用外,多数人余下的1-2年保费未履行,且4S店无人受理相关的续保或退款事宜,且原本承诺各种免费保养与钣金喷漆服务也落了空。
面临如此困境,超500位车主选择维权,要求“退还保费”:集团虽然给出了自救方案,但网上已经曝出了相关4S店关门的消息,也有部分4S店被直营店接手,但超过原厂官方许诺的服务并不予以兑现,意味着“3年联保服务”兑现的难度更高了……
这起事件中的服务包并非某迪官方所推,也与保险公司关联不大,但却深刻体现了新能源车主对“新能源车续保难”的焦虑情绪,有车主明确表示,自己购买三年联保服务包就是因为担心续保难,没想到遇到了上述情况。
此外还有“理赔难”问题。
以新能源车特有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为代表的核心部件,维修成本居高不下,绝大部分新能源车的单次电池包碰撞损伤,都容易造成数万元的维修费用,“特斯拉修个电池超16万”的天价维修事件更是屡次发生。
某头部险企负责人透露:"目前新能源车险综合赔付率仍普遍超过100%,电池成本占整车40%以上,一次严重事故就可能导致全损。"
这种"高频赔付、高维修成本"的双高特征,不仅使保险公司在承保时如履薄冰,就连车企给自己车承保时,也会谨慎筛选。
三、车企自营车险:优势未显,问题已现
几乎在超500位车主要求“退还保费”事情发生的同期,另一起发生在某迪车主身上的遭遇,更传递出了新能源车险市场正在经历的另一道难关。
江西一位某迪车主默默遭遇了"拒保门":交强险可正常投保,但商业险申请被系统自动拦截,且这次还是被某迪自有保险公司拒了,对此某迪内部人士坦言,公司确实存在选择性承保现象,"没有保险公司能做到每单都承保"。
一直以来,新能源车险都是整个车险市场变革频次最高的领域,但在事实层面,新能源车的“投保难、保费高、赔付高”等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随着新能源车迈入高渗透率发展阶段、新能源车主关于车险相关的负面声音越来越大。
“车企自营车险”,一度被视为解局的有效思路。
早前,特斯拉、小鹏、理想、蔚来等新能源车企已经先后着手布局车险业务,将车主对“车企自营车险”的期待值拉到了足够的高度。
到了去年,某迪车险正式上线,不仅一口气推出了15款车险产品、价格还只有传统车企报价的八折,而小米也通过控股法巴天星财险拿到了一块财险牌照,二者的入局彻底点燃了行业和车主对“车企自营车险”的热情。
根据《大河报·豫视频》去年的报道,某迪车险上线后,“高达八折”的折扣幅度明显优于传统车企报价,导致咨询火爆,咨询电话的等候人数多达3000余人;而小米拿到财险牌更是被业内解读为“小米要解决新能源车保险难问题了”、“顺应新能源车企进军保险大趋势”。
然而一年后,市场上却传出了某迪车险拒保自家车主的消息,意味着曾被“寄予厚望”的车险自营车险模式初步迈入正规,就遇到了第一个坎,更说明“车企自营车险“模式这条路仍旧任重道远。
理论层面,“车企自营车险”模式有两大明显优势:
数据丰富。车企掌握车辆的实时运行数据,能更精准地评估电池健康度、驾驶行为等风险因素;
生态协同。可通过"保险+售后"捆绑提升用户粘性,某迪、小米等车企均推出了此类服务包,进而能够通过运营和资源串联的方式整合更多行业生态,直接形成闭环。
基于这两个优势,车企可以更精准地依照上述数据定制车险产品、控制成本率,意味着“车企自营车险”要比传统险企的新能源车险业务风险小很多。
但现实远比理论骨感。即便是拥有庞大车主群体的头部车企,也难以扭转新能源车险业务的困局。
卖车险第一年,某迪财险处于亏损状态。2024年,某迪保险业务收入为13.51亿,但全年净利润亏损1.69亿,说明在业务迅速发展的同时,某迪车险也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状态。
某迪的车均保费指标也高于传统险企。63家公布2025年一季度车均保费的保险公司中,某迪排名第三,车均保费为4300元,高于90%以上的保险公司,而排在第一位险企也聚焦新能源车领域,该公司车均保费达5600元。
两项重要指标更是远高于同行。
此前汽车服务世界统计了2015年到2024年的车险经营成本,发现2024年车险行业的车险综合成本率优化到了97.89%,而综合赔付率为74.14%。
但某迪2024年的综合成本率、综合赔付率均超200%。其中综合成本率为308.81%,综合赔付率为233.92%,均为行业罕见水平。
虽然监管和从业机构均在积极推动新能源车险的发展和完善,但是与之相关的保费问题依旧是行业关注的重点话题。
显而易见,某迪保险去年的“降低车均保费”策略的确帮助其扩大了市场份额,但也使得低保费与高赔付之间的矛盾第一时间便显现了出来,这影响的不仅是“车企自营车险”模式的盈利能力,更影响到了该模式以及车企自身的口碑。
四、颠覆尚未成功,行业仍需探索
2025年的新能源车险市场,依旧会是一个“共性因素高度影响”的矛盾市场,无论传统险企还是刚刚入门车险市场的车企,都需要在遵守“报行合一”规定的同时,发挥各自的优势、提升服务质量,继续发力,慢慢弱化新能源车险业务保费高、出险率高、维修成本高的主要痛点。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破局路径。
一是UBI(基于驾驶行为定价)保险可能会进一步普及。因为这种模式可以实现更精准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为车主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保险服务,这一点非常契合新能源车主个性化的消费特质。
二是"车企+险企"可能会深度合作。接下来,传统险企肯定会加快数据积累、优化定价模型,而新能源车企的当务之急是要在商业利益与用户权益之间找到平衡点。过程中"车企+险企"完全可以加大合作力度,针对新技术或者新车型推出一些定制化的车险方案;
三是新能源车险领域的监管框架会继续完善,一步步建立起透明的定价规则。
就在今年1月份,首个新能源车险指导意见《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出炉(下简称《意见》)。整个《意见》围绕“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优化产品服务供给”、“提升新能源车险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加强新能源车险监管”等方面展开。
上述可能的破局路径对独立售后而言均有影响,但影响最大的主要是第二点和第三点。
五、无法适应的传统维修企业将迎来加速出清
第二个不用过多赘述,核心影响的是独立售后涉足“新能源销售及售后”业务的企业;具体说说第三点。
《意见》的“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部分,第一条明确提到:鼓励丰富新能源汽车维修零部件供给渠道和类型,通过技术开放提升动力电池的维修经济性,支持自营或授权网络向社会销售三电系统配件。
随着这条意见的陆续落地,将对独立售后获得了体系授权的动力电池维修企业、新能源专修连锁以及涉足新能源维修业务的综修厂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获得体系授权的动力电池维修企业将是最大的受益者。相关政策若真能推动新能源车电池技术开放和配件的社会化供应,将显著降低电池维修门槛,而已经和主机或电池配件厂家之间达成契约关系的动力电池维修企业将会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其他专注三电维修的后市场企业也有机会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甚至可能会催生一批专业的新能源电池维修连锁品牌。
其次收益的会是行业的新能源车专修连锁,包括已经在相关业务上有所涉及的传统汽服连锁,猫虎狗以及恒泰等均能更便捷地采购三电配件,有机会进一步扩大相关业务的规模。
最后是传统综维厂,这里主要指代有能力且有心转型的综修厂。
不过,凡事都有正反面,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对上述企业是机遇,就意味着无法适应的传统维修企业,可能会迎来一波加速出清。
总体而言,新能源车险及售后业务本就不分家,新能源车险的每一次变革,考验的不只是险企、车企和4S店,还有独立售后每个分子的智慧和定力。
市场颠覆或为时尚早,但行业洗牌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来源:汽车服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