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掌田”里寻“粮”机——邵阳市双清区“田地拾荒人”刘刚要的故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6 09:28 1

摘要:眼前的几块“巴掌田”,曾是芦苇丛生、烂泥堆积的抛荒田,无人问津。2022年,刘刚要化身“田地拾荒人”,把双清区多个村小至2分、大不过4亩的几百块“巴掌田”流转过来,精心养护,种上双季稻,让土地重焕生机。目前,他的水稻种植总面积超1000亩。2024年,早稻、晚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昌小英

近日,邵阳市双清区爱莲街道云水村,种粮大户刘刚要操作无人机,为新插早稻施肥。阳光下,翠绿的稻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生机勃勃。

眼前的几块“巴掌田”,曾是芦苇丛生、烂泥堆积的抛荒田,无人问津。2022年,刘刚要化身“田地拾荒人”,把双清区多个村小至2分、大不过4亩的几百块“巴掌田”流转过来,精心养护,种上双季稻,让土地重焕生机。目前,他的水稻种植总面积超1000亩。2024年,早稻、晚稻亩产分别达到400、500公斤。

种田“小白”逆袭成“田秀才”

今年46岁的刘刚要,此前长期从事工程承包。2022年,他打算回老家承包几亩田地,打造一家人的生活乐园。当时的云水村党支部书记胡结军得知后,鼓励他承接村里难以流转的“巴掌田”。

双清区地处丘陵地带,山多地少,田块分散且面积小,多数达不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土地流转遇冷。

“我意识到这些田地需要我。”刘刚要了解情况后,当即成立邵阳市清又清农业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将爱莲街道、渡头桥镇等街道(乡镇)的6个村的“巴掌田”流转过来。

刘刚要虽生长于农村,但早年外出打拼,种田经验匮乏,是名副其实的种田“小白”。第一年种植水稻,因不懂技术,早稻亩产仅150公斤。“育秧时遇倒春寒,成活率低。后期管护又因经验不足出现问题。”刘刚要说,“当时感觉自己辜负了这片土地。”

为提高种植技术,刘刚要积极参加区里组织的农业学习交流活动,向周边种粮大户取经,到省农科院向专家请教。凭借努力,他种植的水稻亩产年年攀升。

今年,他又投资200余万元,建设900多平方米的智能化育秧工厂及1.2万平方米的育秧大棚。刘刚要说:“科技育秧使稻种出芽率、成活率稳定在95%以上,秧苗品质提升、育秧时间缩短,今年早、晚稻亩产有望分别提高至500、600公斤。”

“巴掌田”变身“聚宝盆”

如何提升“巴掌田”的种植效益?刘刚要动了不少脑筋,想出多条腿走路的法子。

2023年起,他投入160万元购置农机,提升水稻种植机械化效率,并为周边街道(乡镇)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2024年,他的合作社农机服务面积超4000亩,培训农机手20余人。今年,他又购入一批农机,将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

刘刚要还根据稻田情况实行分类种植。引入高产优质晚稻品种玉针香;在适宜田块发展“稻田鱼”“稻田蛙”。“鱼、蛙与稻谷共生,减少农药、肥料投入,提升水稻价格优势。”刘刚要介绍:“稻田蛙亩产效益1.3万多元,稻田鱼也有2500多元。”目前,玉针香的种植面积达40亩,“稻田鱼”“稻田蛙”发展至30余亩。

他还利用育秧大棚种植辣椒、西瓜,采用稻油轮作种植油菜,增加收益。“这片土地就像一个宝藏,只要你用心去挖掘,总会有惊喜。”刘刚要笑着说。

聚焦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刘刚要还着手推进水稻全产业链生产。“我正建设碾米加工坊,申请大米绿色认证,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刘刚要说,他要让每块“巴掌田”都变成致富田。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