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匈奴,这个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游牧民族,自秦汉以来,便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早在秦朝,秦始皇就派蒙恬北击匈奴,将其从河南地(河套平原)赶走,并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 。那长城在崇山峻岭间蜿蜒,像一条巨龙横卧在北方边境,成为了抵御匈奴的坚固防线。到
匈奴,这个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游牧民族,自秦汉以来,便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早在秦朝,秦始皇就派蒙恬北击匈奴,将其从河南地(河套平原)赶走,并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 。那长城在崇山峻岭间蜿蜒,像一条巨龙横卧在北方边境,成为了抵御匈奴的坚固防线。到了汉朝,初期由于国力尚弱,面对匈奴的强大骑兵,只能采取和亲政策,以换取短暂的和平。可这和平如同薄纸,匈奴时常背约,侵扰汉朝边境。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决心彻底解决匈奴问题。于是,卫青、霍去病等名将横空出世,他们多次率军出击匈奴,取得了河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等辉煌胜利 。卫青在战场上勇猛无畏,他率领汉军深入匈奴腹地,收复河套平原,让匈奴见识到了汉军的强大;霍去病更是少年英雄,他以闪电战的方式,在匈奴的土地上纵横驰骋,封狼居胥,饮马瀚海,将匈奴打得元气大伤。这一系列战役,沉重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其逐渐走向衰落。
然而,匈奴并未就此一蹶不振。东汉时期,匈奴内部发生分裂,分为南北两部 。南匈奴在东汉的支持下,归附汉朝,逐渐与中原民族融合;而北匈奴则继续与东汉为敌,时常侵扰边境,成为东汉王朝的心腹大患。在这种局势下,窦宪出击北匈奴的故事,即将拉开帷幕。
公元 88 年,对于东汉王朝来说,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年份 。这一年,汉章帝刘炟英年早逝,年仅十岁的汉和帝刘肇继位 。小皇帝年纪尚幼,无法亲政,于是窦太后临朝称制,掌控了朝廷的大权。窦太后掌权后,任命自己的兄长窦宪为侍中,掌管朝廷机密,传达诏令;弟弟窦笃为虎贲中郎将,统领皇帝的侍卫;窦景、窦环为中常侍,负责传达诏令和管理文书 。窦氏一族权倾朝野,一时间风光无限。
然而,窦宪的行为却引起了朝廷内外的不满。他仗着妹妹窦太后的权势,飞扬跋扈,为所欲为。他强夺民田,欺压百姓,甚至连沁水公主的田园都敢强行低价购买 。公主畏惧窦宪的权势,敢怒而不敢言。汉章帝得知此事后,大怒,严厉斥责窦宪,窦宪才不得不将田园归还。可这仅仅是他恶行的冰山一角,他还睚眦必报,派人刺杀了曾经审问过他父亲窦勋的官员韩纡的儿子,并将其首级拿到父亲坟前祭奠,其行为之嚣张,令人发指。
就在窦宪在朝中肆意妄为之时,北方边境传来了南匈奴的请求。原来,此时的北匈奴正遭遇内乱和严重的饥荒,实力大减 。南匈奴单于屯屠何看到了机会,他向汉朝上书,请求朝廷出兵,与南匈奴联合,共同攻打北匈奴,以实现匈奴的统一,并表示愿意为汉朝效力,永保边境安宁 。这一请求,让朝廷陷入了激烈的争论。
朝中大臣们对此意见不一。一部分大臣认为,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已经持续了太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百姓也深受其苦,如今应该休养生息,不宜再轻易发动战争 。而且,北匈奴虽然衰落,但仍有一定的实力,贸然出兵,胜负难料,万一战败,将会给汉朝带来巨大的损失 。尚书宋意就极力反对出兵,他指出:“匈奴自汉兴以来,常为边患,今幸有变,宜令南匈奴保塞守御,以防其变,无劳师远涉。” 他认为,应该让南匈奴负责防守边境,汉朝则可以坐观其变,不必劳师动众。
而另一部分大臣则认为,这是一个彻底解决匈奴问题的绝佳机会。北匈奴长期侵扰汉朝边境,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如今他们内乱饥荒,正是汉朝出兵的好时机 。如果能够一举击败北匈奴,不仅可以消除边境隐患,还能提高汉朝的威望,彰显国威 。三朝老臣耿秉则力主出兵,他说:“昔武帝单极天下,欲臣虏匈奴,未遇天时,事遂无成。今幸遭天授,北虏分争,以夷伐夷,国家之利,宜可听许。” 他认为,现在有乌桓和鲜卑的帮助,北匈奴又陷入内乱,汉朝可以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出兵将其一举消灭。
就在大臣们争论不休的时候,窦宪却看到了一个戴罪立功的契机。原来,窦宪因刺杀都乡侯刘畅一事,被窦太后禁闭在内宫,性命堪忧 。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他主动向窦太后请求出征北匈奴,希望能够通过立下战功,将功赎罪 。窦太后念及兄妹之情,也希望窦宪能够借此机会摆脱困境,于是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任命窦宪为车骑将军,耿秉为征西将军,率领大军出征北匈奴 。就这样,窦宪带着复杂的心情,踏上了出征北匈奴的征程,一场改变匈奴命运的大战即将爆发 。
永元元年(公元 89 年)六月,窦宪终于迎来了出征的时刻 。他被任命为车骑将军,持节,统率着北军五校、黎阳营、雍营、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等,浩浩荡荡地向北方进发 。为了确保此次出征的胜利,汉军兵分三路,采取了分进合击的战略 。
窦宪与耿秉各率四千骑,与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所部万骑,从朔方鸡鹿塞出发 。这一路军队作为主力,肩负着寻找并打击北匈奴主力的重任 。他们一路向北,穿越茫茫大漠,风沙漫天,条件极为艰苦。但将士们士气高昂,心中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
南单于屯屠何率领万余骑,从满夷谷出发 。满夷谷是一处重要的关隘,从这里出发,可以快速进入匈奴的领地。南匈奴的军队熟悉匈奴的地形和作战方式,他们将作为先锋,为汉军开路。
度辽将军邓鸿及缘边义从羌胡八千骑,与左贤王安国万骑,从稒阳塞出发 。这一路军队负责从侧翼包抄,切断北匈奴的退路,防止他们逃窜。稒阳塞位于五原郡,是汉朝北方边境的重要防线之一。
三路大军按照预定计划,向涿邪山进发 。涿邪山是此次战役的重要会师地点,它地处大漠深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汉军在涿邪山会师后,稍作休整,便开始寻找北匈奴的踪迹 。
不久,汉军终于在稽落山发现了北匈奴的主力 。稽落山,这座位于今蒙古国境内的山脉,即将见证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 。窦宪得知消息后,立即派遣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耿谭率领左谷蠡王师子、右呼衍王须訾等,率领精骑万余,作为先锋,向稽落山的北匈奴发起攻击 。
战斗打响后,汉军士气高昂,如猛虎下山般勇猛无畏 。他们手持利刃,骑着矫健的战马,向着匈奴的阵营冲去。一时间,喊杀声震天,刀光剑影闪烁。北匈奴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面对汉军的突然攻击,显得有些慌乱。他们仓促应战,阵型混乱,无法有效地组织起抵抗。
汉军充分发挥了骑兵的优势,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战术 。他们时而集中兵力,猛冲匈奴的中军;时而分散开来,从侧翼包抄,让匈奴顾此失彼。阎盘、耿夔等将领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激励着士兵们的斗志。在他们的带领下,汉军如同一把锋利的尖刀,插入了匈奴的心脏。
北匈奴单于见势不妙,亲自率领精锐部队,试图挽回败局 。他骑着一匹高大的黑马,挥舞着长刀,指挥着匈奴士兵进行反击。但汉军的攻势太猛,匈奴的防线逐渐被突破。单于无奈之下,只好率领残部,向北逃窜 。
窦宪见状,立即下令全军追击 。汉军如同汹涌的潮水一般,紧紧地追在匈奴的后面。他们越过了一座座山丘,穿过了一片片草原,不放过任何一个追击的机会。北匈奴士兵在汉军的追击下,死伤惨重,许多人纷纷投降 。
汉军一直追击到私渠比鞮海,才停止了脚步 。私渠比鞮海,是一片广阔的湖泊,位于今蒙古国境内。在这里,汉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他们斩杀了名王以下将士一万三千多人,俘获了马、牛、羊、驼百余万头,前后投降的匈奴部落多达八十一部,人数超过二十万 。
这场稽落山之战,是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 。它彻底击败了北匈奴的主力,使北匈奴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汉朝对抗 。窦宪在这场战役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能力,他的名字,也因此被载入了史册 。
战后,窦宪和耿秉登上了燕然山 。燕然山,这座高耸入云的山脉,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雄伟壮观。窦宪望着眼前的壮丽景色,心中感慨万千 。他想到了自己的初衷,是为了戴罪立功,没想到却取得了如此辉煌的胜利 。他决定在燕然山上刻石记功,以彰显汉朝的威德和此次出征的功绩 。
于是,窦宪命随军的中护军班固撰写了《封燕然山铭》 。班固,这位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用他那雄浑有力的笔触,写下了一篇气势磅礴的铭文 。铭文中详细记载了此次战役的经过和汉军的英勇表现,赞颂了汉朝的威德和窦宪的功绩 。铭文如下: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维清缉熙。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暨南单于、东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目,朱旗绛天。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锷。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扫,萧条万里,野无遗寇。于是域灭区殚,反旆而旋,考传验图,穷览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上德。其辞曰:
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
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碣,熙帝载兮振万世!
随后,工匠们将这篇铭文刻在了燕然山的石壁上 。这块刻石,高约九尺,宽约一丈,上面的字迹苍劲有力,历经千年,依然清晰可辨 。燕然勒石,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它象征着汉朝的强大和辉煌,也激励着后世的人们,为了国家的繁荣和昌盛,奋勇拼搏,勇往直前 。
燕然山的胜利,并没有让窦宪满足。他深知,只要北匈奴单于还在,北匈奴就有可能卷土重来,再次成为汉朝的威胁 。于是,他决定乘胜追击,彻底消灭北匈奴的残余势力 。
永元二年(公元 90 年)五月,窦宪派遣副校尉阎盘率领二千余骑,袭击驻守伊吾城的北匈奴军 。伊吾城,位于今新疆哈密西,是西域的重要门户,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北匈奴在这里驻扎了重兵,试图以此为据点,控制西域。
阎盘率领的汉军,如同一把利剑,迅速插入了伊吾城 。他们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地接近了北匈奴的营地。当北匈奴士兵还在睡梦中时,汉军突然发起攻击,喊杀声震天 。北匈奴士兵惊慌失措,仓促应战,但在汉军的猛烈攻击下,很快就陷入了混乱 。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汉军成功地攻破了伊吾城,击败了北匈奴军 。北匈奴士兵纷纷逃窜,汉军乘胜追击,斩杀了许多敌人 。这一战,汉军收复了伊吾城,切断了北匈奴与西域的联系 。从此,北匈奴在西域的势力被彻底清除,汉朝在西域的统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
同年七月,窦宪率领汉军进屯凉州 。凉州,地处西北边陲,是汉朝抵御匈奴的重要防线 。窦宪将汉军驻扎在这里,一方面可以震慑北匈奴,防止他们再次侵扰边境;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后续的军事行动做准备 。
九月,北匈奴单于派遣使者上书汉朝,请求称臣 。北匈奴在稽落山之战中遭受重创后,实力大减,已经无力与汉朝对抗 。单于深知,只有向汉朝称臣,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和部落的生存 。
窦宪接到北匈奴单于的请求后,决定派班固率领军队出塞,迎接北单于 。然而,窦宪的心中却另有打算 。他暗中派遣汉将率领南匈奴八千锐骑,出鸡鹿塞,抵达涿邪山 。然后,汉军分兵两路,左路绕西海迂回至河云西,右路沿匈奴河北上,渡甘微河,出河云东 。汉军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地接近了北匈奴单于庭 。
当北匈奴单于还在为与汉朝的和谈而欣喜时,汉军突然发起攻击 。他们如同一群猛虎,冲入了北匈奴的营地 。北匈奴士兵毫无防备,被汉军打得措手不及 。一时间,喊杀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北匈奴的营地陷入了一片混乱 。
在汉军的猛烈攻击下,北匈奴单于庭很快就被攻破 。北匈奴单于身负重伤,在数十名骑兵的护卫下,仓皇向西逃窜 。汉军乘胜追击,斩杀了一万余人,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 。
永元三年(公元 91 年)二月,北单于在金微山重新设立庭帐 。金微山,位于今阿尔泰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北单于认为,在这里可以暂时躲避汉军的追击,重新积聚力量 。
然而,窦宪并没有给北匈奴单于喘息的机会 。他派遣汉将耿夔率领八百锐骑,出居延塞,长途奔袭五千余里,直捣金微山 。耿夔率领的汉军,在茫茫大漠中疾驰,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抵达了金微山 。
当汉军出现在金微山时,北匈奴单于大惊失色 。他没想到,汉军竟然能够如此迅速地找到他的藏身之处 。北匈奴士兵们也被汉军的突然出现吓得惊慌失措,他们仓促应战,但在汉军的猛烈攻击下,很快就被击败 。
耿夔率领汉军,对北匈奴单于庭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汉军士气高昂,他们手持利刃,奋勇杀敌 。北匈奴士兵们虽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最终还是无法抵挡汉军的进攻 。汉军在这场战斗中,斩杀了北匈奴名王以下五千余人,俘虏了北单于皇太后 。北单于再次逃脱,但他的势力已经被彻底摧毁,再也无力与汉朝对抗 。
金微山之战后,北匈奴单于率领着残部,继续向西逃窜 。他们一路历经艰辛,穿越了茫茫大漠和崇山峻岭 。最终,北匈奴的一部分开始向欧洲迁徙,他们在欧洲的土地上掀起了一阵波澜,对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北匈奴的余部则在迁徙的过程中逐渐溃散,融入了其他民族之中 。从此,北匈奴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数百年的游牧民族,逐渐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
窦宪击败北匈奴,无疑是东汉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东汉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最直接的边防角度来看,这一胜利彻底消除了北匈奴对东汉边境长期以来的威胁 。在此之前,北匈奴时常侵扰边境,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 。边境的百姓们生活在恐惧之中,他们的生命和财产时刻受到威胁 。农田被毁坏,房屋被焚烧,亲人离散,这样的场景在边境地区屡见不鲜 。而窦宪的胜利,让边境恢复了安宁,百姓们终于可以过上安稳的生活 。他们可以安心地耕种土地,饲养牲畜,孩子们也能在和平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东汉的边境防线得到了极大的巩固,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
从威望方面来说,窦宪的战功让东汉在当时的东亚地区威名远扬 。周边的国家和民族,看到东汉能够如此彻底地击败强大的北匈奴,都对东汉的国力和军威感到敬畏 。这使得东汉在外交上占据了更加主动的地位,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和贸易也更加频繁 。许多国家纷纷派遣使者前来朝拜,与东汉建立友好关系 。东汉的文化和技术也随着这些交流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促进了东亚地区的文化融合和发展 。
而对于整个东亚乃至欧洲的历史发展进程,窦宪击败北匈奴同样意义非凡 。在东亚,北匈奴的衰落改变了原有的政治格局 。南匈奴在东汉的支持下逐渐壮大,进一步融入中原文化,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鲜卑等其他北方民族也趁机崛起,填补了北匈奴留下的势力空白 。这些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原王朝不断交流和碰撞,共同塑造了东亚地区此后的历史走向 。
在欧洲,北匈奴的西迁更是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北匈奴在西迁过程中,与当地的民族发生了冲突和融合 。他们的到来,打破了欧洲原有的政治和社会秩序,引发了民族大迁徙的浪潮 。哥特人、汪达尔人等民族受到北匈奴的挤压,纷纷南迁,对罗马帝国等欧洲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这一系列的变动,加速了欧洲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推动了欧洲历史的发展进程 。可以说,窦宪对北匈奴的打击,间接影响了欧洲的历史走向,成为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
然而,窦宪个人的行为却存在着诸多争议 。他在掌权期间,专横跋扈,滥用权力,贪污腐败,排除异己 。他强夺民田,欺压百姓,连公主的田园都敢强行低价购买 。他还干预皇位继承,妄图掌控朝政,将整个朝廷玩弄于股掌之间 。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朝廷的形象和百姓的利益,也让他在朝中树立了众多敌人 。他的恶行与他在军事上的辉煌成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 。
有人认为,窦宪是一位英雄,他的军事才能卓越,为东汉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他击败北匈奴,保卫了国家的安全,提升了国家的威望,他的功绩足以名垂青史 。他的燕然勒石之举,更是成为了后世武将们追求的荣耀象征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窦宪是一个奸臣,他的品行恶劣,自私自利,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他的专权和腐败行为,给东汉朝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加速了东汉的衰落 。
窦宪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一个人的行为和成就,往往不能简单地用是非对错来评判 。窦宪在军事上的胜利,固然值得我们铭记和赞扬,但他在政治上的腐败和恶行,也不能被忽视和原谅 。他的一生,是功过参半的一生,也是引发我们深刻思考的一生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窦宪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 。
来源:胖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