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2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孩子不爱说话,是不是自闭症?”这是我这个医生,听过无数遍的问题。很多家长一听孩子性格内向、不爱和人玩,立刻就联想到了“自闭症”三个字。
甚至有些老师、亲戚,也会在背后悄悄议论:“你家孩子是不是有点问题?”这种草率的判断,不仅让家长焦虑,还容易误导孩子的发展方向。
让我们把话说清楚:不是不爱说话、社恐、内向、没有共情,就等于自闭症。
孤独症其实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的简称。它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不是性格问题,也不是教育方式出了错。
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是:孤独症是一种以社交沟通障碍、兴趣范围狭窄、重复刻板行为为核心特征的神经发育性疾病。
这并不是一句废话,它恰恰说明了一点:孤独症不是靠“看起来不像”就能排除的。
因为看起来真的很像。社恐的人在人群中紧张、说话结巴、不敢看人眼睛,也不爱社交;孤独症孩子也可能有类似表现。但区别是什么?社恐是情绪障碍,孤独症是发展障碍。
社恐患者有明确的社交动机,他们想要交流,只是太紧张;而孤独症患者常常缺乏社交意识,不知道该怎么交流,也不觉得非得交流不可。
举个简单例子:你和社恐患者打招呼,他可能红着脸回应你;和孤独症孩子打招呼,他可能连看你一眼都没有。
太多家长一听孩子三岁不开口,就开始焦虑。但请听我一句:语言发育迟缓≠孤独症!
根据《美国儿科学会》数据,大约15%的儿童在语言发育上存在延迟,但其中只有极少部分最后被确诊为孤独症。
很多孩子只是“说话晚”,但理解力、社交能力都正常,追着大人跑、对外界有好奇心,这些都不符合孤独症的特征。
真正的孤独症孩子,不只是语言晚,他们不回应名字、不看人眼睛、不主动表达需求、不模仿大人行为,这些才是关键线索。
你家孩子不安慰别人,是不是“没良心”?不是。他可能只是没有意识到别人需要安慰。
孤独症孩子的共情能力确实存在障碍,但并不是“没有感情”或者“冷血”。他们只是对别人的情绪线索反应较慢,或者理解不到位。这是一种认知功能的差异,而不是人品问题。
更重要的是,这种共情能力是可以通过干预训练改善的。很多孤独症孩子在成年后,依然能够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甚至成为职场中极其出色的存在。
很多家长会说:“我家孩子能背诗、识字、记得住车牌号,也没打人骂人,干嘛非说他有病?”这是一个大误区。
孤独症不是看外表,而是看“功能”。你家孩子能不能独立生活?能不能适应学校?能不能理解规则?能不能表达情绪?这些才是判断的核心。功能越差,干预越早,效果越好。
根据《柳叶刀》2021年的数据,早期干预可以显著提高孤独症儿童的社交和语言功能,甚至影响成年后的独立能力。错过了关键期,哪怕智商再高,也容易在社会中“掉队”。
这才是我最想说的一句话:不是所有“像自闭症”的孩子都是自闭症,但被误诊、误治的孩子,后果可能更严重。
有的孩子社交能力差,是因为家庭缺乏互动;有的孩子语言晚,是因为听力障碍没被发现;还有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其实是“多动症”在作怪。
你一旦贴错标签,不但耽误了真正的治疗方向,还可能让孩子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
不是家长说的算,也不是老师猜的准。确诊孤独症,必须由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或儿童发育行为科医生,结合多项评估工具来判断。
目前国际通用的诊断工具有两个:
ADOS-2(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ADI-R(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这两个工具都需要专业人员操作,不是网络自测问卷,更不是“看着像”就能下结论的。
孤独症不是“疯子”,更不是“父母教不好”。这是脑部发育的差异,就像有些人天生写字漂亮,有些人天生擅长计算一样。
数据显示,全球每100个孩子中,就有1个患有孤独症(WHO,2022)。这不是稀有病,而是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一部分人群。
我们不应该用“异类”的眼光去看他们,而是应该学会理解、尊重、支持。
别急着贴标签。带孩子去专业医院做系统评估,才是对他负责的方式。你也许只是焦虑了,孩子也许只是慢热了,或者他真的需要帮助。但不管是哪一种,都不该靠“猜”来决定命运。
结尾不说废话,只有一句话:看不懂孩子的时候,不要慌,更不要妄断,去找专业的人,才是你唯一该走的路。
参考文献: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的效果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 2021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邵中医科普讲堂